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如何把一根白蘿蔔打造成強勢產業

2022-07-31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林業

搖錢樹葉子都掉了為什麼

——訪大地升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劉世平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蔡鴿李朋特約通訊員陳波兒楊玉珍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潼南區桂林街道雙壩社群,隨處可見農戶們春耕備播的身影,各種農機在田間作業,萬畝有機蔬菜綠意盎然,遠遠望去一片生機勃發、熱鬧繁忙的景象。

桂林街道地處潼南區西北部,氣候溼潤,交通便利,地形以淺丘為主,土質肥沃,水源豐沛,具有得天獨厚的蔬菜種植環境。近年來,桂林街道依託自身資源的優勢,大力實施“蔬菜擴張”工程,打造出一批以蔬菜為主的特色產業,如今已擁有連片蔬菜基地4萬餘畝,常年播種蔬菜面積保持在10萬畝左右,生產蔬菜40萬噸以上。

作為當地有名的蘿蔔種植大戶,劉世平正帶領著工人在預冷集配中心將剛採收的蘿蔔清洗、分揀、濾水、稱重、裝袋、入庫等待發往市場……“這些蘿蔔是發往廣州的,提前就被客戶預定了。最近每天都是這樣的場面,市場行情很不錯。”在現場,劉世平告訴記者,他的蘿蔔每一批都是在“開拔”前就被客商早早訂購,絲毫不愁銷路,總產值達到3000萬元。

如何把一根白蘿蔔打造成強勢產業

▲ 潼南區農廣校老師在基地調研

從“包工頭”到“新農人”,創業路上屢受挫

劉世平今年58歲,早年為了生計,在寧夏、內蒙古一帶從事建築工程工作,一干就是16年。在外輾轉奔波多年,思鄉之情日益濃烈,2007年他毅然踏上了歸鄉的路途,告別了漂泊的生活。此時雙壩社群蔬菜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蘿蔔的整體種植規模較小,農戶們也缺乏管理技術,導致蘿蔔的商品率低,銷售渠道單一。劉世平經常看到遍地的殘次蘿蔔沒人要,有些甚至爛在地裡,非常可惜。思維活絡的他,想到可將蘿蔔加工榨菜。2009年他和幾個朋友合夥投資120萬元,建立了蔬菜加工廠,將農戶的殘次蘿蔔、兒菜以每千克0。1元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經過潼南區農業農村委和蔬菜辦的技術指導,其又聯合辣妹子集團在當地發展了6000畝榨菜。

本想著大幹一場,但由於缺乏經驗,恰巧又遇上榨菜市場行情不好,致使工廠最終賠本100多萬元。兩年的創業經歷,給了原本躊躇滿志的劉世平沉重一擊,思考再三,他選擇重回建築行業。2012年他去了鄭州繼續做建築工程,可惜好景不長,又遇到建築行業進入低迷期,工程款拖欠嚴重,工人工資無法按時發放,迫於巨大的墊資壓力,意氣消沉的劉世平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徹底離開建築行業,捲土重來投身農業。這一次,劉世平告訴自己:“安安心心做,要做就要做規模化、品牌化。”

2013年他註冊成立了大地升輝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透過土地流轉建立了有100多畝的種植基地,春季種辣椒,夏季種苦瓜、玉米,秋季種蘿蔔、白菜,冬季種兒菜……除了每年短暫的3個月休耕期,其他時間段都不空閒。

“要發揮品牌效應,關鍵就在於擁有核心競爭力,就要比市場其他蘿蔔品質高。”具有敏銳市場洞察力的劉世平本著這個初心開始了他的品牌化探索之路。2014年他又成立了重慶地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潼南區白蘿蔔專業種植協會。

接下來是將品牌發展理念落實到日常管理中。為此,劉世平多次外出考察學習,積極走訪各地蘿蔔種植基地。透過不斷地總結,他開始嚴抓產品質量安全,在種植管理上採用標準的規範操作,從育苗、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每個環節一一把控,確保執行符合綠色食品標準的生產程式。同時將農機農藝不斷融合,實現了“育苗-耕整-起壟-植保機械化”目標。除此之外,在農資採購上也格外嚴謹,按照綠色食品農資使用標準指定經銷商進行採購,以保證農資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

如何把一根白蘿蔔打造成強勢產業

▲ 白蘿蔔喜獲豐收

綠色食品生產標準為產品品質保駕護航

“掌握了蘿蔔的科學種植,接下來就是申請綠色食品A級證書,但是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當時申請了好幾次都沒有透過,一度很沮喪。幸運的是,潼南區農廣校正在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他們瞭解了我的情況後,邀請我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這些培訓就像‘雪中送炭’,一下子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劉世平不禁感慨道。透過培訓,劉世平結識了一些同行,透過交流溝通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行業資訊,並且透過專家團隊的指導,後來順利申請到了綠色食品A級證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合作社拿到了綠色食品A級證書,白蘿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合作社自有綠色種植基地如今已達500畝,白蘿蔔種植面積佔80%,畝產量高達2500千克以上,且先後獲得“重慶名牌產品”“全國百家合作社百個農產品品牌”等榮譽稱號。據瞭解,目前合作社共有13個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A級證書,同時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標識使用權,合作社也被評為“縣級龍頭企業”“潼南區優秀民營企業”等。

白蘿蔔的種植技術掌握了,合作社規模也擴大了,如何將白蘿蔔銷路打通呢?這可愁壞了劉世平。

幾經思索,他想到北京擁有全國最大的菜市場,於是決定去北京尋找銷路。為了能賣個好價錢,他在每根蘿蔔上面都貼上“綠色食品”標識,用紙箱包裝好,包裝成本比普通批發蘿蔔每千克高出0。6元左右。就這樣,劉世平每天用貨車從潼南運輸27噸白蘿蔔到北京蔬菜批發市場等待批發商收購。原本想著這樣“高成本”的蘿蔔應該在市場上被一搶而空,但事與願違,前來諮詢的客商寥寥無幾。“當時市場上普遍都是袋裝蘿蔔,“箱裝”的幾乎沒有,客商們也都願意選擇袋裝的,因為價格低。”劉世平說。最後一連數日也沒有賣出去多少,一個月就賠了20多萬元。就在劉世平迷茫之際,天津的一個客商聯絡他,稱讚他的蘿蔔甜脆爽口,比其他蘿蔔口感好,並提出要大量訂購。

自此,白蘿蔔的銷路逐漸打通,越來越多的客商誇讚他的蘿蔔品質好,在市場上受歡迎,為日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地奠定了基礎。

如何把一根白蘿蔔打造成強勢產業

▲ 白蘿蔔分揀

創新產銷機制,幫扶社員共同致富

潼南是重慶的農業大區,而桂林雙壩則擁有重慶首個萬畝蔬菜基地。當地蔬菜的銷售普遍透過客商收購,由於沒有經過預冷的蘿蔔保質期較短,導致一些外地客商不來收購。看到這個狀況,解決蘿蔔的“最後一千米”難題成了劉世平心裡的頭等大事。

2017年,他在重慶市商委的支援下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30萬元,在合作社基地中建了200平方左右的標準化產地預冷集配中心。“集配中心的冷庫溫度在零下3℃時,可以讓蘿蔔的中心溫度達到5℃,這樣可以滿足蘿蔔冷鏈遠銷的要求。現在這套預冷裝置,大大增加了蘿蔔的銷量,合作的客商也穩定下來,銷路也比原來寬了很多,而且價格也有提升,最重要的是6小時就可以完成預冷,比市場上的老裝置縮短了4小時”。提起他的預冷裝置,劉世平滔滔不絕,滿臉洋溢著自豪。

“你自己做得這麼好,有沒有幫助與扶持合作社社員共同致富?”記者追問。

“壯大自己的同時,也要拉著合作社社員邁上致富路。”劉世平坦言,他率先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具體表現為:公司為合作社成員提供蔬菜的收購、儲存、包裝、銷售等;合作社負責統一生產技術、指導培訓,以及農資集體採購、使用;農戶在合作社的統一指導下,按照技術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這種“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也擺脫了散亂、粗放的種植舊貌,將自動化、規模化、品牌化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融入到實際管理中,走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之路。在劉世平的帶領下,合作社現有社員164戶,種植面積3000餘畝,社員們透過種植白蘿蔔、大白菜、苦瓜、辣椒等,逐漸走上了小康路。

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幫助社員解決就業問題,長期為附近村民提供近100人的就業崗位。“最近蘿蔔採收旺季,每天都是僱80人左右,不同崗位薪酬不同,有些崗位按照計件制,多勞多得,整體上平均每人每天可收入300到400元,如果是夫妻的話,一年可以掙10萬元左右。”劉世平說道。

村民李豔芳最近每天在預冷集配中心洗蘿蔔,“我一天可以掙300元,家裡的農活忙完了剛好沒事幹,在這裡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特別高興。”李嬢嬢說道,並特別表達了對劉世平社長給她提供這個就業機會的感謝。對於接下來的規劃,劉世平表示目前已經取得白蘿蔔出口資質,下一步要將桂林街道的蘿蔔銷往國外,送達國外消費者的餐桌上,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來源:城鄉統籌發展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