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環境)“綠色基底”釋放生態紅利——貴州農村利用生態產品實現“增綠又增收”

2023-02-05由 新華社 發表于 農業

產品紅利是什麼意思

新華社貴陽1月15日電題:“綠色基底”釋放生態紅利——貴州農村利用生態產品實現“增綠又增收”

新華社記者王麗、李黔渝、汪軍

“守著自家上百畝的山林不能砍,老百姓房屋改造還得從保護區外拉木材進村,費時費力成本又高。”貴州省雷山縣方祥鄉雀鳥村村支書吳昊對記者說。

方祥鄉地處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這裡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村民的山林被列入重點生態區範圍,禁止採伐。

為解決生態功能區林農“造林不變現”問題,貴州於2018年啟動重點生態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工作。2021年,這項試點工作惠及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獲得森林贖買資金500萬元,完成了990畝重點區位人工商品林贖買工作。2022年,保護區又獲得1000畝森林贖買指標,已全部兌現完成。

“保護好生態,既有利於下游發展,又讓林農受益。”吳昊說,每畝山林林農可獲得4800元補償,村委會可獲得200元補償。截至目前,雀鳥村已實施人工商品林贖買157。38畝,得到補償金78。69萬元。

在貴州,像雷山縣一樣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透過橫向生態補償讓群眾多了一條增收路徑。貴州省林業局公佈的資料顯示,“十四五”期間,貴州省將繼續在麻陽河、梵淨山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開展贖買工作,到2025年將完成贖買改革試點任務8。2萬畝以上。

近年來,貴州農村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因地制宜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綠色發展成效初步顯現,“綠色財富”得以變現。

就在2022年下半年,貴州江口縣的兩家公交公司從縣農信社獲得600萬元貸款,利率從8。2%下降到5。5%,每年可降低融資成本16。2萬元。江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黨委書記吳猛說:“根據測算,這兩家公交公司投運的新能源車輛,每年可節約燃油650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80噸,憑藉這樣的生態貢獻,他們拿到了優惠貸款。”

江口縣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腳下,森林覆蓋率高達77%。當地藉助優良的生態優勢挖掘綠色金融潛力,創新推出“梵淨生態賬戶”。針對農戶、企業、個體工商戶等5類客戶主體,金融機構從生態資產、生態經營、生態生活、生態公益等多個維度,採集客戶主體的資訊資料,換算成生態積分後,作為評級授信、利率定價的重要依據。

截至目前,江口縣已建立“梵淨生態賬戶”1212個,授信金額達2。13億元,發放“梵淨生態貸”837筆、1。45億元。

地處長江、珠江“兩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貴州,近八成縣域屬於長江防護林保護區,四分之一國土涵養著珠江清源。但貴州又是石漠化“重災區”,曾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程度最深的省份,生態十分脆弱。

在岩溶地區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貴州將“治石”與“治貧”相結合,透過採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改良等林草植被恢復措施,過去十年間石漠化面積減幅達43%。

地處烏江源百里畫廊大峽谷的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過去叫“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這裡群山阻隔、險流環繞,曾因重度石漠化被列為人類不宜居住之地。近年來,當地將石漠化治理與打造“烏江源百里畫廊”旅遊精品線路結合起來,促進了環境增綠、村民增收。

記者近日在化屋村採訪瞭解到,“化屋基”的苗族群眾從懸崖下搬到江邊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後,依託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大力發展旅遊,村裡開起30餘家農家樂、19家民宿,成為一個生態遊“網紅村”,村民實現了從脫貧到小康的蛻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