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最新研究揭示家蠶綠繭是怎樣形成的

2023-02-07由 新華社 發表于 畜牧業

座繭是怎麼形成的

我國科學家在生物著色遺傳機理領域取得新發現。記者從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該實驗室首次在蠶體中鑑定到參與黃酮吸收的膜轉運蛋白基因(簇),揭示了家蠶綠繭形成及繭色演化的遺傳機理。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線上發表。

最新研究揭示家蠶綠繭是怎樣形成的

圖為實驗室中供科研使用的天然綠繭。(受訪者供圖)

“家蠶的天然繭色可分為三大類:不含或含有微量色素的白繭;由類胡蘿蔔素沉積形成的黃紅繭,如金黃繭、肉色繭、粉色繭、鏽色繭等;由黃酮類化合物沉積形成的綠繭。”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童曉玲說,其中綠繭比其他顏色的蠶繭更難得,脫膠後蠶絲仍能呈現天然綠色,抗菌、抗氧化、防紫外線等效能更強,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此前科學界的研究已基本揭示黃紅繭系形成的分子基礎,但綠繭的遺傳基礎尚未被完全揭示。

經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實驗,童曉玲和科研團隊在蠶體中發現了一簇串聯排列的糖轉運蛋白編碼基因(Str),透過“劑量共享”協同參與家蠶體內黃酮類化合物的吸收,從而決定綠繭的形成。基因編輯技術研究證實,這一簇Str功能缺陷會導致家蠶絲腺和蠶繭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降低,蠶繭顏色隨之變淡。研究團隊還基於泛基因組系統分析了繭色多樣化的形成機制,提出了從野桑蠶到家蠶的繭色演化模式,揭示蠶繭的遺傳奧秘。

“解析綠繭形成的機理,對選育和創制高品質、高附加值的新型蠶品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教授代方銀說,形成綠繭的黃酮類化合物對人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關於家蠶綠繭形成機理的研究結果,還對黃酮類化合物在動物及人體內的吸收利用研究具有參考價值。(記者柯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