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教學評價如何適應教學情境

2022-04-19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漁業

對指導老師的評價怎麼寫

本文轉自:人民網

教學評價如何適應教學情境

《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封面。科學出版社供圖

新時代學校評價改革的關鍵環節在於革新學校內部教學評價的機制和結構。國家標誌性教育評價改革政策方案《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闡明瞭“改革學校評價”的教育評價目標,並指出了革新大中小學幼兒園評價標準和體系的要求。承接時代的政策背景,學校評價需要邁向新的評價格局。作為學校評價的重要領域,教學評價是實現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目標以及推動教育評價革新的關鍵環節。張瑞博士

著的《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科學出版社),圍繞教師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評價兩大要點,從當前學校教學評價“與人無涉”的實際狀況分析,從豐富多元、複雜流變的學校教育教學情境角度展開研究,旨在探索彰顯“人性化”評價理念的方案和體系,力求強化教學評價服務於學生素養髮展的教學改革導向。

揭示課堂教學情境的隱性要素

該書針對傳統學校教學評價漠視課堂教學情境中的複雜性、流變性、發展性等動態特徵,致力於構建一種以教師教學和學生髮展結合、教學相長的評價體系。該書提出的教學評價“情境化”理念本質上是以彰顯人與人相互理解為主旨,在學校教學情境中遵循人的活動發展主體邏輯,破除教學評價“與人無涉”的技術規範,構建契合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決策、改進的價值理性的評價體系,這在該書中具體論述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兩個主要板塊的評價體系。其中,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基於學校教學情境變化的不同階段,建構了相應的涵括預期、過程和成果三個階段在內的評價指標、內容;學生學習評價體系立足不同的教育目標分類,探究了學習情境與認知、情感、技能和行為四個基本目標領域的關聯點,從而設計適應不同學習情境的評價方案和策略;接著,為保障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有效運作,著作構建了資訊加工、反饋的元評價機制,為評價實施提供動力支援。

該書所描繪的詳細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及保障機制,對課堂教學具有一系列隱性影響。第一,該教學評價體系以情境探查為評價的過程條件,強調教學主體積極地探究認識教學客體、教學環境;第二,解蔽傳統教學評價中的碎片化、靜態化、去整體化或背景化的評價現象,還原評價場景的即時性和延續性、生成性和真實性、整體性和豐富性樣態,能夠即時、有效真實地採集課堂教學情境中隱含的要素或資訊;第三,該書根據“情境”的基本特點,提出根據教師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學習遷移型別的不同,將教學情境的時空變化劃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相應地,可以從不同程度上評估影響教學情境的因素;第四,該書詳細闡述了教學評價體系的情境性評價指標的設計和遴選以及評價標準的說明,這種從“理論性”評價走向“實踐性”評價、從“背景化”評價走向“場景化”評價的文字表達,是當代教學評價發展的一個方向,即注重評價的自身情境。在研究視角方面,該書不同於以往教學評價類專著,立足於宏大莊嚴的評價視角,而是轉向微觀的課堂教學情境,關注課堂教學樣態,秉承邏輯思辨的評價思維轉向採取經驗總結、迴圈實證、質性和量化評價結合的方式,探尋預設和生成統一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深化對教學情境的理解和表達,揭示教學場域的深層要素。作者提出的“情境適應性評價”命題不是高位的理論,也不是實踐的依附,而是反思與解讀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是介入教學評價實踐的一種智慧。

基於教與學過程的系統監測

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學校教學評價應融匯形成性、過程性、發展性的評價理念,但在當前的教學評價實踐中,鮮有研究關注以具體的評價模式、體系來套用這些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評價理念。而該書在闡發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的立論根基、價值訴求和多維表徵時已蘊含上述評價理念和形式。例如作者在第一章詳細論述了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的實踐邏輯是生成,價值邏輯是發展,理論邏輯是遵循以理解對話為基礎,注重過程性、發展性等共性的增值評價、CIPP評價、“第四代”評價等理論,建構以“輸入”“過程”“輸出”為遞進結構的系統化的教學監測體系或機制。這在該書的後續章節上也可以體現,如設計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時,指標設計的情境適應性體現在考量教學運作的前中後期三個階段,並在每個階段設計分段式評價指標和內容,評價指標系統涵括了對縱向結構層面教學環節如教學要素、教學媒體、環境等客觀性教學變數與橫向結構層面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主觀性教學變數,其實質過程是透過全方位評價教學的各個環節和要素,把握教學情境演化的內在機理及其結構關係,進而為改進課堂教學提供決策資訊和依據,提升教學質量。該書在教學評價研究上建構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勾畫了一幅強調從系統整體的角度認識教學過程情境畫面。基於此,該書所闡釋的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兼顧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二者相容的變化狀況,藉由系統化的教學監測特徵和結構化的階段性評價指標體系。且該書在評價方法上基於預期和運作以及成果三個情境環節闡發了不同的評價策略,可見情境適應性評價在內容設計、方法採用上都需相互呼應,亦是為了滿足不同情境對教師和學生的需求。該書透過將指標體系運用於研究中的教學案例,以實證分析和質性描述結合的研究方法融匯了形成性、過程性、發展性、動態性的評價功能,這在學校教學評價事務的實踐運用層面上有著極大的效用。

彰顯“以學評教”的評價理念

該書在學生學習評價體系部分構建了教學評價圍繞學生中心的“認知”“技能”“情感”“行為”為評價目標領域的情境適應性評價體系,以評估學生知識傳授、能力養成、品格塑造三個層級目標的實現程度。該書關於上述提及的學生學習評估領域,其涵括的學習目標分類呈現為逐級深入的層級結構。例如認知領域中記憶、理解、應用是低層次的認知活動,而分析和創造屬於高層次認知活動,其他領域亦然。那麼如何評估學生在此分類目標的實現程度呢?情境適應性評價給出了答案,即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將知能與學生的學力、素養融合展開評價,不同於以往學校教學評價中沿襲標準化、程式化的技術理性,將專業知識內容掌握、專業實踐技能訓練作為指向性的評價標準和確定性的評價結果等傳統評價慣習。該書中關於學生學習的情境適應評價體系認為學生是變化發展、獨立、完整和能動的個體,教學評價應是基於專業維度的知識考評,透過融合其他領域的評價,獲取學生在表現性評價上的綜合資訊,這種表現性評價表徵為對學生髮展的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等因素。學生學習情境的目標領域超越了傳統教學評價以知識授受、能力培養為單一目標的評價思維模式,構建起以知能鍛造為基礎、情感觀測為過程、個體行為表現為關鍵的“以學評教”的整體性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的設計和遴選以能夠觀察和測度的教學事實、文字、問題、現象為指標內容的來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既考察學生學習過程的硬性指標,也兼顧學生內部變化如學生學習興趣、動機等柔性指標,評價內容多元化。概括來說,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本質上是一種指向深度學習和表現的評價操作體系,其不僅考察學生個體在知識概念等認知層面的學習,同時關注行為表現層面的狀況,並在評價子體系中加入行為考察、情境測驗等教學評價方法,評價過程不僅關注學業結果,而且注重個體學習發展的前後變化。

概言之,《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這一著作在研究學校教學評價方面,無論是理論分析框架還是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如該書中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不僅突破了現有教學評價研究理論正規化的侷限性,而且對當下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學業質量監測的開展都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在當前我國倡導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該書針對學校教育評價場域開闢了新的理論視野和實踐路向,為目前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革新以及鍛造教師的教學評價素養提供了較高的學術和應用價值。同樣,書中也不乏有比較獨到的見解和啟迪性觀點。與此同時,該書還結合學校教學發展與改革實踐,從評價體系建構的立場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評價觀點和對策,對從根本上完善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熊孝梅 覃千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