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食話實說|“天然滋補”還是“疾病宿主”?專家:拒絕野味 倡導“文明餐桌”

2023-01-12由 金融界 發表于 漁業

穿山甲全身都可以吃嗎

中國經濟網12月8日訊 (記者劉瀟瀟 石蘭) 在古代飲食生活中,吃野味是人類生存所需。但是,在食物供給豐富、充裕的今天,野味從“不得不吃”成為“特色美食”完全是一種陋習。

談及吃野味的原因,一方面來源於對其營養價值的錯誤認知,另一方面是在商家驅動下的獵奇、攀比、虛榮心理,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馬冠生提出,認為食用昂貴野味,更“有特色“、“上檔次”;認為野味是天然的“大補食物”、“保養佳品”如“蛇膽明目“、穿山甲治風溼”等等,這些都是對野味的錯誤認識。

野生動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最重要、最珍貴的組成部分。野生動物常年生活在野外,生存條件複雜,加上安全檢疫程式缺失,綜合以上多種因素,野味更容易攜帶各種病菌微生物,大大增加了食用致病的風險。在野生動物中,往往都能檢測出多種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

世界上很多新發傳染病,如禽流感、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徵等,都和野生動物有關。已知能夠感染人類的病原體有 1400 餘種,其中近 60% 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均來自於動物體內,如蝙蝠,可攜帶 130 餘種高致病性病毒。

食用野生動物具有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隱患。馬冠生介紹說,據有關資料報告,全世界每年有數以億計的野生動物被非法捕獵用於交易和食用。

國家規定,全面禁止食用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類在內的陸生野生動物。此外,《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明令禁止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商品交易場所、網路交易平臺,為買賣陸生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等提供交易服務。

要預防食源性疾病的發生,重點就是“管住嘴”,防止病從口入”不吃野味,自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不購買、不食用野味。讓“拒絕野味”成為基本常識,讓拒食野味成為餐桌文明新風尚。

同時,拒絕野味交易。發現酒樓、飯店、民宿、食堂等餐飲服務提供者,發現加工、出售或提供原料加工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行為,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

本文源自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