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2023-01-22由 福小鹽 發表于 農業

海水怎麼練鹽

海波凌口岸,雪嶺逼眉尖。

天賜長生物,居然萬畝鹽。

——《五絕·題山腰鹽場》

泉港山腰鹽場位於福建東南部、湄洲灣南岸,是福建省主要的食鹽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產品有洗滌鹽、加碘鹽、天然優質細白鹽、灘曬精鹽等。其中,優質細白鹽以“細、白、純、幹”聞名全國,除滿足上海、浙江和本省市場需求外,還暢銷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日本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山腰鹽田歷來重視透過工藝技術革新,以提高產量質量。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煮海為鹽的技藝逐漸被灘塗日曬法取代,曬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汗水,秉承千年的古法曬制技藝演變成了成熟的納潮、制滷、結晶、旋鹽、扒收、歸坨六道工序。

納潮

納潮是鹽業生產的

第一道工序

GOOD SALT

臺灣海峽優質海水

晴天納潮頭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海水是製鹽的原料,納足納好海潮水,直接關係到原鹽的產量和質量。

納潮工藝要求納取高濃度的海水,數量上納滿納足。納潮人員要做好納潮前的檢查閘門,疏通納潮溝,管好貯水池、高水庫,提早到位等準備工作,做到人等潮,不讓潮等人,確保及時納取高質量潮水。掌握一年中的旺季、平季、淡季等季節規律,適時納潮。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通常旺季連晴天納潮頭海水,陰雨天納潮尾海水,平季淡季納潮中海水。

實行吊閘納潮,掌握潮汛規律,觀察潮水變化,分清日夜潮位的差別,以多納高濃度潮水。凡鹽灘內的儲水濃度低於灘外海水濃度時,必須及時更換高水庫裡的海水。要納滿潮水,備足半個月以上的海水,以供製滷曬鹽,防止發生小潮缺水。

同時加強納潮工作管理,及時跟蹤,定期統一測試各工區主要潮溝水庫的海水濃度,彙總潮位濃度資訊,檢查指導納潮和大雨後換水工作。

山腰鹽場最新納潮工藝技術標準和操作要求:

· (一)工藝操作技術和標準:

1。根據區域、季節、氣候等條件,以納取最高濃度的海水為標準。

2。納潮和揚水相結合,保證不缺水。高灘位工區以保證半個月生產用水週期為標準。

· (二)工藝要求:

1。納潮工定員定責,堅守崗位,各工區幹部要輪流跟班主要納潮閘,進行具體指導和檢查督促。

2。全重要的納潮點要建立測潮站,做好潮位測定和海水濃度記錄,以指導全場的納潮和大潮防護工作。納潮人員負責測度納潮,晴天納潮頭,雨天納潮中或潮尾,努力搶高0。1度的海水。

3。掌握上游淡水港道排淡水情況,及時清淡搶鹹。

4。夏季低潮期,生產用水量大,應能納即納,以搶為主,多納多儲,保證供水。

5。雨中雨後及時排淡,防止淹灘事故發生。

6。雨後要引潮洗淡,及時測試灘內海水濃度差別,做好換水工作。

制滷

確保滷水納鎂比值

FU YAN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制滷工藝

提高滷水的質量

1952年推行“勤作薄曬”法,逐丘轉滷,按步卡放,一放一干,一天一轉滷,靈活機動。不採用一條龍或半條龍走水,也不採用曬乾池板的制滷方法。1956年後,新建的鹽田及經過高標準改造後的老灘,分為6~7步走水(轉滷),即上下各丘蒸發池均有落差(坎埕比例1:7),並總結出適應南方氣候特點和適用於不同季節的“平趕滷”制滷法。從第一道蒸發池開始按順序,按方向逐步卡放,逐丘轉滷,勤轉薄曬,適用於短晴天的季節,制滷操作工序簡便科學。在旺季連晴天蒸發量大的時候,滷水逐步加深,按實際需要,分開新滷和陳滷。建立制鹵人員崗位責任制和專人負責制,掌握季節、氣候,並根據蒸發量大小、風力強弱的不同情況,靈活機動,以提高滷水濃度。當滷水濃度達到24°Bé時灌入結晶池。

蒸發池不能放幹過夜,以免露水沖淡池坂,採取早上“二合一”,晚上“一破二”方法以保證蒸發池不離滷水。鹽業生產要求先氣象後措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蒸發量和蒸發面積,掌握鑽研找鹹、搶鹹等竅門,才能多制滷、制好滷,滿足結晶生產需要。在合理利用苦鹵上下功夫,制滷工作強調苦鹵上回,確保滷水納鎂比值,保障純滷生產和提高蒸發池素質,增強制滷能力。正常生產要求深水制滷,增強制滷較果,以促進產質量。

制滷工藝可概括為,深水制滷、深滷結晶、量滷灌水;滷水進坎、濃度、純滷生產和苦鹵回收。

· (一)工藝技術標準

1。 滷水鈉鎂比值在24°以上為進坎標準滷水。

2。 正常生產末道滷埕轉滷時,滷水濃度應達到進坎標準。

3。 旺季生產執行7:5:3標準,堅持深水制滷。即一至三道滷埕水深7釐米,四道以上滷埕滷水深5釐米,結晶區滷水深3釐米以上。

4。 淡季生產一至三道滷埕可根據氣候適當薄曬,其他滷埕保持適當深滷。

· (二)工藝要求

1。 講究走水路線,以多步走水,延長走水路線為好,採取“錯口直跑”、“冬季交叉轉滷”等操作方法。

2。 嚴格遵守“按步卡放,一放一干”的原則,禁止“一條龍”或“半條龍”走水。

3。 實行高溫走水,禁止走水過程隨意曬乾坂。高溫或蒸發量較大的天氣,在轉滷過程中需要暫停的,應“一破二”。淡季或割泥壓實期間可適當輪曬。

4。 旺季連晴天堅持深水制滷,天氣如突然起霜、起風,及時加滿滷水(同時注意風尾岸加固加高,特別是閘門,不外溢,不竄流)。5。利用延長結晶週期和交叉扒鹽的機會,逐漸加滿滷水,做到增量不降度。天氣變化,要提前加滿滷水,做好保滷準備。淡季轉旺時,不急於擴坎,加滿滷水,儲備滷源,到真正符合條件時才擴坎。

5。 制鹵人員的工作時間要嚴格遵守制滷需要,發揚一勤二巧三吃苦的精神。

6。 滷埕分級保滷,天氣預報有明顯降雨過程時,滷井要保滿及添滿,及時排淡,在不淹灘的前提下做到雨停排幹淡水,漲潮閘滷埕防淹灘,保滷後做好收鹹。凡比復曬後的後續滷源好的儘可能收存。

8。淡季進行滷埕割泥、整修、毒蟲、鋪沙、壓實,並經常清除青苔,疏通八卦溝,抓漏防滲透,保障滷埕素質,增強制滷效果。9。堅持苦鹵回收,提高滷水質量,提高制滷能力。10。轉晴及時吊滷,非連晴天要曬滷,有條件的要坎埕、滷埕一起上,連晴天氣利用溝井制滷,以擴大面積,增加滷量,蒸發量較大的天氣,做好“半個晴天”曬滷。

結晶

結晶工藝

是整個製鹽工藝流程中最關鍵的工藝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增加結晶操作工藝的科技含量,採用“新滷灌池、深滷結晶”的新操作工藝,即灌坎滷水深度規定為0。02米以上,多曬遲收,延長結晶時間,排除30°Bé以上的苦鹵。1958年,推行“新、深、長、旋、排、洗、分”七字結晶操作方法。經過長年生產實踐,制定以純滷生產,正常天氣深滷結晶,強調量滷灌坎和高濃度進坎等為主要內容的最新結晶工藝標準。“新”,即新滷結晶。以鈉鎂比值大於24°的飽和滷為新滷。正常生產確保用新滷灌坎(天氣突變搶收後復曬的頭汛鹽,不列為正常生產,盡力確保相應的滷水質量)。

“深”,即深滷結晶。結晶滷水深度,短晴天為0。02米~0。025米,長晴天為0。03米~0。035米或0。035米以上。“長”,即適當延長結晶。旺產季節正常生產週期為3~5天,冬季蒸發量不大的長晴天應相應延長,淡產季節為2~3天,天氣允許時儘可能延長;短暫的晴天以制滷為主,透過純滷生產和深滷結晶提高坎產,增強滷水後勁,持續提高開曬面積。“旋”,即適時旋鹽。適時動滷旋鹽,緩慢結晶濃縮,高溫多旋,按產品質量標準旋鹽;日曬鹽按國標粒度標準,自然鹽、精鹽按要求粒度標準旋鹽。“排”,即排除苦鹵。29。5°Bé以上滷水為苦鹵,要徹底排出結晶坎。短晴天排回第三丘滷埕,連晴天排回第一、二丘滷埕。搶收後的滷水視滷水質量半排或全排,壓埕溝須用海水,經動滷鹽漬溶化後全部排回到上部滷埕。

“ 洗”,即洗坎。扒鹽後結合排出苦鹵趕混,洗坎清泥清汙。逢雨後復曬先整坎、補坎、洗坎後才灌滷曬鹽。“分”,即雨天分級保滷。復曬分層吊滷,產鹽分等扒收。

旋鹽

原鹽生產中提高產量和質量的一項重要工藝技術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旋鹽是原鹽生產中提高產量和質量的一項重要工藝技術。南方海鹽生產在夏季和初秋,氣溫高,滷水蒸發快,滷水在結晶池中靜靜地結晶析鹽,產出的鹽粒往往大而疏鬆,晶體內有很多“液泡”,即使滷水再純,鹽質量也不高,這種情況在非泥底的結晶池內特別明顯。20世紀50年代前期,山腰鹽區與南方多數鹽區的做法基本一致,產量低質量差。

1954年,山腰鹽場在省鹽務局工作組協助下,根據南方海鹽生產氣溫高,蒸發量大,滷水淺,硋片坎池坂熱度高,升溫快,結晶速度快的特點,透過實驗,總結髮明出適時旋動滷水以提高原鹽產量質量的技術,稱“旋鹽工藝”。旋鹽生產工藝的具體操作規程,即在溫度高結晶快的條件下,必須適時旋動滷水和結晶鹽,同時根據天氣特點,增加旋鹽次數,以減緩滷水的結晶濃縮,提高原鹽產量和質量。隨著食鹽品種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旋鹽工藝針對鹽的不同品種和質量標準相應改進和創新,以生產出確保質量指標要求的品種鹽。

旋鹽工藝主要有以下操作流程。

· (一)灌池

灌池後旋滷每次扒鹽後,經過洗池趕混排除苦鹵等作業,池底及池邊的鹽堆底位置仍殘留有一些鹽粒和苦鹵(母液),易造成灌池後結晶池內滷水不均勻。殘留有鹽粒和苦鹵(母液)的地方滷水質量降低,濃度上升,形成混合滷,同時池底的溫度一般較高,灌池後上下層滷水溫度產生差異,造成結晶速度不同和晶體的成長速度不一。因此,灌池後進行旋滷,可以確保結晶池滷水生成顆粒大小均勻、結構堅實的高質量產品。

· (二)閃光

“閃光”動滷當滷水進入過飽和度,將產生少量晶核時,這些少數臨界晶核產生微小晶體,即可觀察到它在陽光下發生閃光現象,此時進行旋鹽攪拌稱為“閃光”旋滷。閃光旋滷能促進生長大量高晶質晶核,此為一池海鹽的種子,晶種的好壞是晶體質量高低的關鍵。“閃光”旋滷可創造晶體均衡穩定成長環境,保障產品氯化鈉的指標。

· (三)漂花

(三)晶體成長階段的旋鹽旋滷“閃光”旋滷後不久,結晶池的風尾角會出現“漂花”。蒸發量較大時,濃度較高的表面滷水來不及下沉,與下面的滷水對流產生過飽和,產生滷水表面結晶,部分滷水表面因此出現片狀的“鹽膜”稱“漂花”。“鹽膜”中的漏斗晶佔據部分滷水表面,影響蒸發。漏斗晶成長到一定程度,其重量大於滷水浮力時,下沉繼續成長,這種晶體質量低劣,影響海鹽生產質量。

因此,“漂花”時要及時旋滷,打破“鹽膜”,使之粉碎下沉,同時將浮於水面,未長成漏斗晶的微小晶粒打入滷水內部,使之正常成長。低溫季節,濃度較高的表面滷水下沉,上下層來不及對流,致使下層滷水首先進入

介穩

區,晶核在滷水內部成長後就在池底成長,往往會粘附在池底上,這時加以旋滷,用扒子觸及池板旋動,翻動微小晶體,不使粘牢在池底上,同時均勻滷水濃度和溫度,加速臨界晶核的生成。若過遲翻動,則小

扒鹽

扒鹽即是扒收

GOOD SALT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當結晶池灌進高階滷進行結晶到一定時間後,需要把結晶池內生產出來的鹽斤進行扒收。扒鹽的週期視季節不同,天氣條件不同,原鹽品種不同而定,並視池內的滷量和滷水濃度等情況靈活掌握。過去原鹽品種單一,質量不高,一般採取薄曬的方法。

從20世紀80年代起,尤其從2003年後,隨著食鹽品種提高質量的需要,鹽場嚴格推行深滷結晶、純滷生產、交叉扒鹽、量滷灌坎、高濃度進坎和帶滷扒鹽等工藝操作,延長結晶時間,增強滷水後勁,促進可開曬面積。扒收時用滷水趕洗雜質。過去的結晶週期比較短,當結晶池裡的滷水濃度達到29。5°Bé時,即可扒鹽,時常在短晴天1—2天,高溫連晴天2—3天,低溫連晴天5—6天扒收一次,趕洗雜質,粗細鹽分遍扒收。扒完鹽把苦鹵引入回滷溝到四丘蒸發池。合理使用苦鹵提高蒸發池滷水濃度,以利於土坂除蟲。後期工藝一般是短晴天1天曬滷,2天以上曬鹽,高溫連晴天3—4天,低溫連晴天延長到8—10天扒收一次。

扒鹽在低溫時進行,選擇在9時前結束,或16時後開始,以克服滷水混濁,影響質量。凡天氣條件許可,一般在早上扒鹽。扒鹽要求帶滷扒鹽,有滷水趕洗雜質,不可提前開閘門撤苦鹵。排洗苦鹵時要開啟兩個閘門,排乾洗淨坎內苦鹵。開曬面積視滷水情況而定,淡季滷源不足時,採取半開曬或1/3開曬,核心是量滷開曬,不開曬的結晶坎用於制滷。

傳統扒鹽是將坎內鹽斤一次性一起扒完。1992年生產優質鹽工藝後,根據所需要的品種鹽特點,採用滷水浮力,先扒收坎內粒度較粗的鹽粒,後集中扒收較細的鹽。

歸坨

等待最後的豐收

生態福鹽:山腰鹽場解密檔案:海水是怎麼變成的“鹽”?

歸坨,把扒收後的原鹽,先堆到小坨淋滷,即把原鹽中的水份濾盡。小坨建在每個結晶坎的交通路邊。每次新產鹽斤在小坨暫時堆放,經化驗分出等級,在下一批鹽扒收前,按等級沿交通路逐一集運歸入大坨,封蓋保管。凡未分等級品種的不歸坨;質量不合格的原鹽,如不列等鹽、針鹽、黑鹽、含泥沙鹽、鈣片鹽等和坨底不清潔的鹽不歸坨。不合格品要化滷重製。每個班組(單元)都建有大坨。大坨的面積容量須達到容納該單元一年的原鹽產量。大坨的原鹽須存放3—6個月方可銷售放運。大小坨均用石板鋪砌,歸坨的車輛須清掃輪胎,保持工具清潔;大小坨封蓋物須潔淨,歸坨人員須保持清潔,不汙染鹽斤。小坨鹽保證有足夠的淋滷時間,到下一輪扒收前方可歸入大坨;小坨鹽經化驗後分等級、分品種直接歸坨,避免二次汙染。

山腰鹽場,是大海贈予的生命源泉,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沿海居民,千年傳承的技藝,讓潔白細膩的海鹽在廣袤無垠的鹽田裡熠熠生輝,鹽白似雪,一眼望去,波瀾不驚的鹽田恍若天空之境,折射出了在生命之源的基礎上,詩和遠方的浪漫嫻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