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N型電池量產元年,三條技術路線誰能接棒未來?

2022-05-23由 飛鯨投研 發表于 林業

洪城水業吧

去年,光伏電池廠商遭受兩頭擠壓,上游成本下不去,下游規模起不來,結局就是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電池廠商要想破局,除了指望矽料價格下降和裝機需求提升外,還有一條依靠自己的破局之路,那就是

技術變革

技術變革意味著

提高光電轉換效率

,效率提升代表更大的溢價空間,溢價的直接效果就是利潤的進一步增長。

具體來說,光電轉換效率每高出5個百分點,企業營收會相應增加20%左右,對於大廠而言就是百億級別的營收增長!

當前,

市面上八成以上的光伏電池均為PERC電池

,即用P型矽片做的電池,而2019年隆基已經把PERC電池的效率提升至24。06%,幾乎接近P型電池24。5%的理論效率極限。

既然P型電池的效率天花板已至,考慮到N型矽片的光電轉換效率更高,那麼N 型電池自然成了接棒主力。

不過技術變革週期下,

N 型電池的技術路徑還存在分歧,主流路線包括TOPcon、HJT和IBC三種

,下面依次對比一下。

N型電池量產元年,三條技術路線誰能接棒未來?

1. TOPcon

TOPcon的

理論效率上限較高

,28。7%的極限效率,既高於PERC的24。5%,也高於HJT的27。5%。隆基同樣是當下TOPcon的紀錄保持者,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09%。

除了效率出眾,TOPcon最大的優勢在於

價效比

。TOPcon可以

與PERC產線相容

,六成的PERC產線可以改造成TOPcon產線,只需對擴散、刻蝕和沉積裝置稍加改造即可。

PERC產線每GW的投資成本在1。5至2億元之間,而升級成TOPcon產線,

成本僅小幅上漲

,每GW的改造成本只需0。5至1億元。

不過,

工藝步驟

上,PERC已經有10步,TOPcon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2到3步,工序太多造成的結果就是

良率下降

除了工序數量增多,多出來的這幾道工序在技術上也存在挑戰,使得良率進一步下滑。目前,PERC電池的良率基本在97%以上,而TOPcon的良率只有93%至95%。

工序繁瑣就罷了,

工藝路線還不統一

,每家電池廠商都有自己的個性化設計,哪種更好目前還沒有定論,後續仍需觀察各種技術路徑的最佳化程序。

材料成本上,TOPCon電池的整體成本比PERC電池高25%到30%,

矽片和銀漿佔總成本的近八成

,前者佔63%,後者佔16%。

N型電池量產元年,三條技術路線誰能接棒未來?

這麼看,降本的兩條路就很清晰了,

矽片上,大尺寸和薄片化

是未來趨勢,大尺寸化能降低單瓦加工成本,薄片化有利於節約矽料;

銀漿上,多柵技術、無柵技術以及銀包銅技術

有助於減少銀漿用量。

小結一下,TOPcon的優劣勢各有兩點,優勢在於光電轉換效率的極限值高,並且可以在PERC產線基礎上進行改造,裝置投資成本小,而劣勢在於步驟多、良率低,未來還需要在矽片和銀漿的降本上繼續下功夫。

2. HJT

HJT的名字很多,看到HIT、HDT、SHJ、異質結這幾個詞也別暈,統統指的同一個東西。

單純比效率,HJT不如PERC,

但HJT可以與IBC或鈣鈦礦疊加,使光電轉換效率提升至30%以上

。不過,無論是鈣鈦礦還是IBC,兩者的具體應用現在看來還遙遙無期,5年內能不能落地還是個未知數。

除了效率的提升空間大,HJT在

發電效能

上也頗具優勢。光致衰減低、雙面率高、溫度係數低、弱光效應以及載流子壽命長等特點,使HJT雙面電池比PERC雙面電池的每瓦發電量高出5到12個百分點。

工藝步驟

上,相比於PERC的10道工序、TOPcon的12至13道工序,HJT只需4步即可完成,工藝步驟的簡化帶來的是

良率的提升

既然HJT效率提升空間大,發電效能和良率又優於TOPcon,那影響HJT爆發的

阻力

在哪裡?

第一,裝置投資成本,第二,材料成本。

與TOPcon不同,HJT產線與PERC產線

完全不相容

,只能把

整條產線全部換掉

,每GW的裝置投資成本在4。5億元左右,平均比PERC高2。5億元,比TOPCon高2億元。

之前HJT的核心裝置依賴進口,每GW的裝置投資成本高達8至10億元,但隨著技術進步,

裝置目前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每GW的裝置成本也減半,所以也不必太悲觀!

就國內廠商而言,邁為股份、捷佳偉創以及還未上市的鈞石能源等,已基本完成整線佈局,成為HJT的核心裝置供應商。

與TOPcon相同,矽片和漿料是前兩大成本,但相比之下,

HJT低溫銀漿用量更多

,單片用量超200mg,是PERC用量的2倍以上,並且

多出來一個TCO靶材

,至今依賴進口,因此價格偏高。

N型電池量產元年,三條技術路線誰能接棒未來?

所以,未來推進HJT量產的突破口在於,如何降低

矽片、銀漿

靶材

的成本?

矽片

的降本方式依舊是大型化和薄片化,但HJT的優勢在於,

HJT電池是對稱結構,在不影響效率的同時易於薄片化

,降本難度更小。

銀漿

的降本方式也依然是前面提到的三個技術,

多柵技術

可以使銀漿用量下降35%,也就是使單片用量由200mg下降至130mg,而

無柵技術

銀包銅技術

能使耗量降幅進一步擴大,由130mg繼續下降至100mg以內,幾乎接近PERC的銀獎用量。

TCO靶材

上,一是推進材料的國產替代,二是貴就少用點,透過改進TCO鍍膜工藝,每片靶材的用量可以降低20至30mg。

小結一下,HJT的優勢在於,雖然單純轉換效率不如TOPcon,但疊加IBC或鈣鈦礦可以開啟效率增量空間,同時,發電效能和良率也優於TOPcon,但劣勢在於,產線完全不相容導致裝置投資成本飆升,並且材料成本也比TOPcon要高。

3. IBC

IBC在三種路線中,

工藝最複雜且結構設計難度最大

,因此量產難度最大、速度最慢。

由於IBC電池沒有金屬遮擋,

可以與其他電池技術結合

,這一結構優勢可以助力光電轉換效率更上一層樓。

具體來說,與TOPcon結合可以製成

POLO-IBC電池

,與HJT結合可以製成

HBC電池

,而HBC電池代表當前光伏電池的最高效率,剛剛也提過,極限理論效率可以達到30%以上。

雖然與不同電池結合可以提升轉換效率,但結合的同時,也保留了各自電池的工藝技術難點,結果就是,

製備流程複雜繁瑣,裝置投資成本也遠高於前兩種技術

因此,雖然已經實現0到1的突破,但距離大規模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短期暫不考慮,當下市場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TOPcon和HJT上。

4. 對比與總結

短期看,HJT相較於TOPcon沒有明顯優勢。

首先,二者目前的

量產效率

差不多,均在24%左右,單純就

效率上限

而言,TOPcon優於HJT,雖然HJT可以疊加IBC或鈣鈦礦實現效率突破,但當前技術很不成熟,短期落地的機率極低;

其次,

材料成本

上,二者均未實現銀漿用量的下降,況且HJT的銀漿用量還更多,多出來的靶材也未能實現國產替代;

裝置成本

上,TOPcon更具優勢,在

大規模PERC裝置計提折舊以及新裝置購置成本的壓力下,

改造為TOPCon產線、延長原有裝置使用壽命

是當下電池廠商比較現實的選擇。

仔細想想,

HJT工藝步驟少、技術路線明確這一點,其實也不完全算個優點

。HJT4道工序中的其中2道就佔據了七成以上的裝置投資額,也就是說,下游大量依賴這兩個環節的裝置,相應的,

裝置廠商的議價能力更強

,對電池廠商來說不是好事。

與HJT相比,TOPcon多達12至13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成本佔比相差不大,加上技術還沒定型,不同技術路線又對應不同的裝置,上游裝置廠商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電池廠商掌握更多主動權。

況且,HJT所有公司都走同一條技術路線,而TOPcon不同公司可以走不同的路線,

技術的不同也容易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所以,短期在二者效率差別不大的情況下,TOPcon在成本上更有優勢,似乎是1至3年內價效比最高的選擇。

降本增效一直是光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隨著技術進步,HJT在轉換效率、發電效能以及良率上的優勢會逐漸發揮出來。

不過若想趕超TOPcon,HJT的降本速度要提上來,尤其是裝置成本,等到裝置成本與TOPcon相當甚至更便宜,HJT才具備成為主流的條件。

因此,

未來3至5年

,等技術日漸成熟,裝置和材料成本降下來,HJT將更具競爭優勢,如果在疊加技術上實現突破,甚至有把TOPcon完全替換掉的可能,但如果降本速度沒有TOPcon快,那也可能就此涼涼。

長期看,IBC似乎更具潛力,畢竟能與其他電池結合的結構優勢可以開啟效率增長空間,奈何目前工藝太複雜,還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

不僅市場存在分歧,電池廠商內部也存在分歧

。比如

晶科能源

更看好TOPcon,表示“無論在工藝製造成熟度或成本良率控制上,TOPcon是未來幾年內的最佳方案”;而

隆基、通威、愛旭

以及

捷佳偉創

等廠商同時佈局兩種技術,在研發途中繼續優中選優的同時,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也方便隨時切換路線。

最後,若要用一句話回答“三條技術路線,到底誰能接棒未來?”這個問題,飛鯨的答案是,“TOPcon短期價效比最高,HJT中期或將成為主流,IBC長期潛力最大”。

飛鯨投研長期跟蹤特色榜單:《成長50》:彙總各熱點行業具備成長潛力的股票。更多精彩,請持續關注飛鯨投研。

關注飛鯨投研,這裡有您最關心的投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