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

2022-03-11由 霖小姐慢半拍 發表于 林業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上一句是什麼

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

又是一年中秋節,每到這個節日,都會想起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節日裡還堅持更文,足見我對寫作的熱愛,但又不想在愉快的時刻還做高耗腦的運動。

因為對心理學的好奇與喜愛,一直在自學心理學,今天的文章,從中秋節切入,用心理學的相關概念,試圖解答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試著用3個心理學概念和研究解答這個問題,目的是想讓大家在過節的時候閱讀文章,既輕鬆又能有所收穫:

1。錨定效應

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

從我們記事開始,我們就知道什麼時候過什麼節,不是因為我們知道確切的日期,而是因為還沒到過節的那天,大街小巷就已經出現很多節日的元素。

我們知道這些元素和什麼節日有關,因此,一看見這些元素,就知道要過什麼節日。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錨定效應。它指的是: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判斷,容易受第一印象或是第一資訊影響。

節日給我們的錨點,就是各種和節日有關的元素,所以,這些東西一出現,就預示著要過節了,就像錨與船的關係,怎樣都掙脫不開。

2。損失厭惡

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節的時候,如果一家人能團圓,自然是覺得開心、幸福的,但如果家裡少了人——或是趕不回來過節、或是永遠離開了我們,那種傷感的情緒,與一家人團圓時開心的情緒相比,深刻得多。

心理學有個概念,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況,叫做:損失厭惡。它指的是:人們面對同樣的收益和損失時,覺得損失更令人難過,而不是收益更讓人開心。

對於無法團圓的節日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損失」,根據損失厭惡原理,思念親人的情緒會更濃厚。

3。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為什麼「每逢佳節倍思親」?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受:平時不過節的時候,即便身在異鄉,也沒覺得有什麼失落,而一旦過節,「身在異鄉」這件事就立刻變得清晰可見起來。

特別是看著別人家都大團圓的時候,更顯得自己悲涼。

心理學領域已經有相關研究揭示了這樣現象:

人類是唯一受周圍環境影響的動物。

這裡說的「周圍環境」,包含的範圍很廣,可以是身邊的人,也可以是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城市。

但無論如何,如果每逢佳節都有可想念之人,我覺得是件無比幸福的事!

最後,留一個互動話題:為什麼每逢佳節就會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喔!

祝大家中秋快樂!:)

我是

@霖小姐慢半拍,

關於成長,慢半拍沒關係,但別停!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