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2021-06-10由 漢字谷主 發表于 林業

稻屬於什麼字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今日,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長沙去世。

2004年,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玉蟾巖遺址,考古證實玉蟾巖遺址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玉蟾巖遺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神農炎帝”作為農耕始祖,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

湖南長沙、湖南道縣,它們共同特點,惟楚有才的湖廣之地。

從農耕始祖“神農炎帝”制耒耜、種五穀,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

從1。4萬年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考古發現,到寫入中國文明骨髓的“禾”本關聯漢字文明記錄,

禾本“水稻”之於中國,不僅僅是食的問題,更是中華物質文明的承載化身。

“民以食為天”,從來是中華民族的大事。袁隆平的成就之於中國,就是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大事,可謂是當今之神農再世。他註定會成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中永遠不會死的少數幾人中的一個。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甚至兩千年來中華民族中永遠不會死的少數幾人中的一個。中華民族史上有一個神農氏是不是至今還活在人民心中?袁老爺子就是當代的神農氏啊!!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

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

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達到

“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神農炎帝:

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帝陵:

湖南炎陵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的鹿原鎮境內。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炎帝神農氏之墓

關於炎帝神農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據地方史《酃縣誌》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心亂兵發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唐代,佛教傳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興寺”,然而陵前“時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廟之後,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最早的水稻:湖南道縣玉蟾巖

玉蟾巖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玉蟾巖遺址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

玉蟾巖遺址,位於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附近,出土了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重新整理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玉蟾巖遺址在世界稻作農業文明起源,及人類製陶工業起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天下谷源、人間陶本”。

2004年,中美聯合考古隊發現了五枚炭化的稻穀。三次出土的或炭化程度不一,或顏色各異,是因為標本所處的環境不同。玉蟾巖出土的稻穀是一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徵的特殊稻種,體現了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狀,經測定,玉蟾巖古栽培稻的年代距今約1。4萬年—1。8萬年,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玉蟾巖遺址是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遺址內出土有製作粗糙的原始陶器、石器、骨器、角器以及穿孔蚌器。原始陶器火候很低,夾雜大量粗沙,質地疏鬆,復原後呈釜形器,這是中國已知最早的陶製品之一。動物化石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和軟體動物。此外,

還發現有可以辨識的植物17種,其中包括4枚稻穀殼。這些稻穀殼是世界上已發現時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的實物標本。

遺址文化堆積厚1。2-1。8米,出土遺物主要為打製石器和骨、角、牙、蚌製品及大量的動物遺核,呈現出由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的面貌,時代約在1萬年前。

特別在兩次發掘中均發現有稻穀遺存,經專家鑑定為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燦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徵,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重新整理了人類最早栽培水稻的歷史紀錄。這也是探索稻作農業起源的時間、地點及水稻演化歷史的難得實物資料。

袁隆平:萬年稻穀的文明傳承

【禾】,以漢字記錄中華文明

社稷:

本指土神和穀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尚書·太甲上》:社稷宗廟,罔不祇肅。

《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一四出》:食人之祿,當分人之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三國演義·第三回》: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

稼穡:

播種與收谷。為農事的總稱。

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穫,泛指農業勞動

《尚書·洪範》:土爰稼穡。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漢書·高後紀贊》:天下晏然,民務稼穡。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我當初實是不知稼穡,被人鼓舞,朝歌暮樂,耗了傢俬。

由【禾】造出的漢字也特別多,如:

常用字有:秀私禿利季和委稈秋種科秒香-稱積秘租秤秧秩移-稀程稍稅稠穩-稻稼稿穗

次常用字有:秉秕-秫秸穢-黍酥稚穎-稽穆

通用字有:秭-秣穭-嵇稂稃稔稗稞-稷稹穡穰

我是

@漢字谷主

瞭解更多漢字有關知識、識字及大語文學習方法,歡迎關注!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