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爬坡過坎致富有“稻” 鹽鹼地長出“大糧倉”

2023-01-24由 網信寶坻 發表于 農業

花生茬種什麼

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爬坡過坎致富有“稻” 鹽鹼地長出“大糧倉”

太平村水稻豐收。

朔風漸起,細雨生寒。

雖已過收穫季,可在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這裡的村民依然沉浸在豐收的喜悅裡。

為啥高興?“自打村裡在撂荒的鹽鹼地種上水稻,每年這時候,總收成就要‘揭鍋’了。”“知道是啥意思不?就是我們各家各戶的‘年薪’快到賬了。”“你說我們能不高興嗎?”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著心中的喜悅。

太平村黨委第一書記竇國義看著開心的村民感慨道:“我們現在是致富有‘稻’,大家高興,日子有奔頭!可記者你知道,要把1600畝鹽鹼地建成‘大糧倉’,太難了。多虧有大家的支援,我們村‘兩委’帶領大家爬坡過坎,一路走來,真是不容易!”

太平村位於大港油田腹地,耕地面積1。2萬多畝,土地全鹽量平均在7。14‰,最高達10‰,屬中重度鹽鹼地。

當地人這樣形容:“干時一把刀,溼時一團糟,密不透氣肥力差,辛苦一年也白搭。”有些地湊合種些作物,產量並不高,可重度鹽鹼地啥都不長。一來二去,不少土地撂荒了。

“聽老人們講,上世紀50年代,太平村種過水稻,大米質量還挺好。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停種了。”竇國義說起,2017年,在濱海新區農業技術部門的幫助下,他們在村裡選取20畝鹽鹼地,用有機矽調理劑進行土壤改良試驗,使全鹽量下降60%以上,試種的4種水稻都收割了。

這讓全村人來了精神,“種水稻比種玉米、麥子產量高”“碾成米賣的價也高”……村“兩委”班子心頭準備大幹一番的“火苗”升騰起來,籌劃著下一步“大棋”──成立合作社,整合1600畝土地,引入先進技術,降低土壤鹽鹼度,喚醒“沉睡”資產,大規模種植耐鹽鹼水稻,培育農民增收的新支點。

竇國義代表村“兩委”承諾:“對上交土地的村民,我們按每年每畝550元支付土地承包費,豐收了,再分紅。”

話好說,事兒難辦。村民不買賬,“種白瞎了可咋說”“旱田改水田要失敗了,再改回旱田,得調整個三五年,荒廢的時間算誰的”……顯然,大家有顧慮,怎麼辦?

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做工作,講政策、說利弊。竇國義拍著胸脯表態:“如果沒成,550元照付,不讓村民擔風險。向鹽鹼地要糧食、要效益是咱們的夢想,一定帶大家把這個夢圓了。”最終,村民點頭了。但這也讓竇國義感到了壓力,“只准成功,不準失敗!”

誰知,拐過一道彎,還有萬重山。

2018年11月,太平村吹響“向鹽鹼地宣戰”的號角。

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起早貪黑,挖溝、平地、建大棚……幹了整整一冬。村民王風呈告訴記者,經過深溝抬田、大水壓鹽、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引水,平衡土壤酸鹼度,土壤pH值降到了8以下,鹽分也不足3‰。

正當一切準備就緒,2019年4月底,一場大風給育秧的大棚膜全部吹爛;沒等修補完,突襲的颱風又把大棚颳倒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19日,1600畝地遭遇海水倒灌,一夜之間,全毀了。”說著,竇國義找來照片給記者看:土地乾硬得裂出了縫,顏色發黑,細長的秧苗綠意全無,卻依然倔強地挺立著。“這是海水退去後拍的,小苗還沒蔫呢,都20釐米高了,多可惜!這下遇上海水,土地鹽度更高了,之前白忙活,這叫我咋面對全村人。”竇國義聲音低沉,情緒被帶回那段日子。

無疑,村委會被推上風口浪尖,村民相繼找竇國義“討說法”,“你是咋應村裡的”“還想咋折騰”……

“被人質問的滋味兒不好受,我對不住大家,心裡彆扭啊。”竇國義憋了口氣,“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雖然我們啥都沒了,但還有決心。太平村敢和天鬥、和地鬥,和一切困難鬥。只要不放棄,就不算失敗。”

沒出5月,竇國義帶隊赴黑龍江採購種子,重啟“稻田計劃”。

勇敢追夢的太平人又出發了。他們一定要讓貧瘠的土地蝶變,讓撂荒的鹽鹼地飄出稻花香。

在鎮政府和愛心民營企業家的支援下,太平村修整土地、育秧,鋪設地下灌溉管線,引入灤河水進行灌溉;同時與當地海閘所溝通,避免海水倒灌再次發生。科技護航加上人為努力,6月9日,承載著希望的水稻出苗了。

此時的竇國義比誰都緊張,“可不能再出岔子了。”偏偏想啥來啥。7月大旱,秧苗嚴重缺水。“7月29日,我們正在地裡愁呢,大雨點突然砸下來,可把大家樂壞了!不打傘,光著腳連唱帶跳,比給幾百萬資金都舒服。沒過幾天,又下一場雨,算是把稻子保住了。”

眼瞅著苗一天天長大、吐穗,村裡人臉上有了笑模樣。王風呈說,“老人們沒事兒就去地裡轉悠,老遠就能聞著稻香味,看著金黃的稻田連成片,真歡喜。這是心血啊,太不易了。”

2019年10月中旬,稻田豐收了!畝產810斤,實測屬國標一級優質水稻。由於成績突出,太平村水稻種植基地被農業部認定為鹽鹼種植技術示範基地。

當年,村“兩委”兌現承諾,發放土地承包費,另外每戶再分20斤米。

“村民回本了,新米吃上了,嚐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今年,我們又邁上新臺階,畝產1500斤。”竇國義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為他們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指明瞭方向。

目前,太平村已為耐鹽鹼水稻出產的大米註冊了“老大港”品牌,並初步打入商超和線上平臺,正在廣泛拓展銷路。

“有黨的好政策支援,我們有信心將村裡的鹽鹼地改造成良田,種好水稻,帶領村民奔小康,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竇國義帶領村“兩委”班子盤算著,明年實施稻田水產養殖,投放蟹苗,探索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子,讓太平村成為真正的“魚米之鄉”。

  記者手記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在太平村的採訪中,記者感觸最深的是村裡人敢闖、敢拼的幹勁兒,還有那不服輸的精氣神兒。正是這份堅持和堅守,讓撂荒的鹽鹼地飄出了稻花香。這背後,折射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太平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深知: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記者採訪結束時,幾個村民給記者展示了他們創作的短詩:“學習黨的二十大,描繪美麗鄉村畫。冬棗豐收稻飄香,老大港米口味佳。鄉村振興看太平,邁進農業現代化。”

莊稼人的詩,樸實無華,卻是他們的真情實感,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

太平村的奮鬥故事還在繼續,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正一步步實現,期待明年稻香又起時……

(記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