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新春走基層丨水裡長蓴菜,樹上種黃連,天上養蜜蜂,陳代樹的門前屋後有個“水陸空”產業

2022-02-14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林業

蓴菜哪裡長的

新春走基層丨水裡長蓴菜,樹上種黃連,天上養蜜蜂,陳代樹的門前屋後有個“水陸空”產業

蓴菜老農陳代樹

臘月二十八,室外氣溫6攝氏度,石柱縣黃水鎮萬勝壩村田灣組大大小小的民房房頂上,前幾天下的雪還沒化完。

還不到避暑季,農民陳代樹開的“泓玖利”農家樂沒啥生意,房子大、人少,在農家樂“山莊”旁的一間偏房,燃起了熊熊爐火。“快來坐,暖和暖和。”陳代樹招呼記者進屋圍爐而坐,他說,農忙時,這間房是他炒蓴菜的加工坊。

這間偏房,見證了老陳家蓴菜從無到有,從“換大米”到出口創匯。在老陳的門前屋後,藏著一個“水陸空”產業,“水”是指蓴菜,“陸”是指黃連,“空”則是養蜂。

門前屋後藏著“水陸空”產業

“老陳,你這個產業發展得了不得,可以說是水陸空齊頭並進喲!”有人跟陳代樹開起了玩笑。

“水陸空”一說,並非空穴來風,各有所指。以“水”為例,在老陳家門前,不足300米遠的地方,就是種蓴菜的水田,“一共有10多畝,每年3到9月,都忙不過來。”陳代樹夫婦常常請人幫忙摘蓴菜,最多的時候,要同時請十多個人下田。

時值冬天,田裡只能看到一些灰色的蓴菜苗。“我在嘗試培育能夠在冬季生長、採摘的蓴菜。”陳代樹給記者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幾株已經長出嫩芽的蓴菜苗,“連專家都下來了,針對蓴菜在搞研究呢。我自己種了幾十年,也在探索。”

在他的屋後,還有五六畝“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黃連地,黃連在黃水歷史悠久,即使陳代樹已54歲,他也說不出黃連是從哪一代人開始種的。

除了黃連、蓴菜,陳代樹家的蜂箱也很有特色,蜂箱底下,放著一個倒置的大水桶,中間有孔。“這(倒置水桶)是防止害蟲從土裡爬出來偷食蜂蜜的!”陳代樹笑著說,“水陸空”只是一個段子,最重要的是,能夠在種植玉米、紅苕以外,有更多的選擇。

曾經用“水中人參”換大米

眾所周知,石柱是我國黃連的原始產地,但是有“水中人參”美譽的蓴菜,卻並不是石柱原來有的。

石柱縣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1986年,石柱農民從湖北利川帶回蓴菜種子,進行小面積試種。陳代樹,就是那批“石柱農民”之一。

陳代樹告訴記者,早些年,利川福寶山一帶有人來黃水做工,“水中人參”傳開。年輕時,陳代樹是個“搞搞神(比較能折騰的人)”,心癢難耐,他輾轉到福寶山一帶,弄回種子,並開始模擬其原始生長環境進行培育。

蓴菜是一種水生植物,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全世界只有石柱、湖北利川、杭州、韓國、日本等極少數地區有少量栽培。

“蓴菜對水質、空氣、土質等的要求極高,黃水恰好具備這些條件。”陳代樹甚至認為,論適宜蓴菜生長的環境,石柱黃水甚至在其它生長地之上。

那時,蓴菜的種植,本身就是“秘密”,成功者寥寥。不過,這擋不住陳代樹對蓴菜的厚愛,“一斤蓴菜,可以換十多斤大米。”陳代樹說,自從種了蓴菜,一家人就再也沒為口糧發過愁。

事實上,蓴菜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巨大,日本、韓國等國家對蓴菜需求量很高。受限於當時的條件,人們未能認識其價值,連怎樣食用都不清楚,更別提形成產業。

“雖然不愁衣食,但是那個時候,也並沒有因為蓴菜致富。”陳代樹說。

蓴菜出口次日可上日本餐桌

在陳代樹的記憶裡,蓴菜讓他“發財”,大概要從2005年開始。

“感受最明顯、最直接的是,收蓴菜的商人多了,價格上去了。”陳代樹有十多畝蓴菜田,收入不斷增加。靠著蓴菜的收益,他蓋起了新房;後來,黃水發展避暑旅遊,他投資70萬元,打造了“泓玖利”農家樂。

也是從那年開始,石柱將蓴菜確定為該縣重點特色產業,連續多年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蓴菜加工企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從發展基地建設、蓴田連片更新換代、社會化服務體系、基礎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並推進蓴菜科研專案產業鏈和品牌建設。

截至目前,石柱縣已在黃水、冷水等6個鄉鎮種植蓴菜1。3萬畝,產量1。3萬噸,佔全國產量的60%,是國內最大的蓴菜生產出口基地。

“目前,我們這裡正在打造以蓴菜文化為主題的中國首家蓴菜農業公園!”陳代樹給記者看了農業公園的模擬圖,這也是他和村民們2018年關注的一件大事。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該農業公園建成後,將拉動旅遊增收5億元。

陳代樹告訴記者,現在,剛從水田裡採摘的新鮮蓴菜,經技術處理後,快速分揀包裝送往重慶江北機場,甚至次日中午即可出現在日本餐桌上。

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是滾滾的財富。據石柱縣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石柱蓴菜已獲得農業部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同時“海漣”商標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百年潘婆婆”“石柱蓴”商標成功註冊並投入使用,年出口蓴菜700餘噸,年創匯300餘萬美元。

■相關新聞

石柱黃連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除了蓴菜,黃連也是陳代樹家世傳的一項產業。

石柱是我國黃連的原始產地,種植歷史已有700多年。目前,石柱有19個鄉鎮、3萬餘戶農戶種植黃連,常年保持年5萬餘畝,年均新栽和收穫黃連1萬餘畝,產量1800餘噸,佔全國的60%,全世界的40%。

石柱黃連通過了GAP認證的規範化種植基地,還獲得了原產地域保護和國家地理標誌的產品稱號,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石柱黃連暢銷全國,出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