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盛夏寶寶身體寒熱溼怎麼調 教你最全泡腳指南

2022-01-24由 凱風網 發表于 林業

紫蘇水怎麼煮

泡腳對中國的孩子來說,應該是從小耳濡目染了。尤其是冬天,臨睡前泡泡腳,鑽進被窩,往往能暖烘烘睡到天亮。其實,泡腳不止是冬天專有的保健法。夏天吹空調多,人體易受寒,就更要養成泡腳的習慣。不少家長反映寶寶最近無精打采,懷疑是氣虛,問我要怎麼補?我會建議:別急著給寶寶吃太子參,不如先試試泡腳。

泡腳保健調理

一靠面板,二靠經絡

很多所謂的“網紅”泡腳方,都喜歡往水中加很多中藥材、花草,對於沒什麼病痛、體質健康的寶寶來說,其實沒必要。平時給健康寶寶泡腳保健,一盆剛沒過腳踝的40℃溫水足矣。泡腳保健,靠的就是溫水對腳部經脈的刺激作用。人體十二經脈中的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都經過足部;而脾胃經的大多數穴位,也都在足部。泡腳不僅能暖腳,更能暖五臟六腑,包括:胃經、脾經、膀胱經、膽經、腎經、肝經。

當寶寶出現不適,需要調理身體時,可以對證加些中藥材在泡腳水中,輔助功效。最常見的,是傷風受寒後,用艾葉、紫蘇水泡腳應急。經腿後側和腳底,有一條膀胱經,處於人體的陽面。有溫陽作用的艾葉、紫蘇水刺激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的效果,能幫助驅散風寒。

寶寶夏天溼困無力,也可以用這個辦法,透過刺激膀胱經,發汗排邪,加速氣血執行,疏通淤堵。

如果寶寶平時確實需要靠中藥材調理身體,但對中藥方劑比較敏感,不太好入口的話,也能借由泡腳外治法,讓面板毛孔吸收藥物達到治療效果。這種方法,對於長期口服藥物導致後期治療效果不明顯的寶寶比較適合,可在醫生指導下開方外治。

寶寶泡腳前,常問“三何”原則

給寶寶泡腳,先掌握“三何”原則:何歲?何人?何時?

①何歲?多大能泡腳?泡多久合適?

我在以前的推文裡也說過,不建議年齡太小的寶寶泡腳。嬰幼兒面板嬌嫩,水溫、時間都不好掌控,寶寶自己也坐不住,容易發生意外。如果用中藥材泡腳,就更不適合小寶寶了。

一般建議3歲以上寶寶可以對症經常泡腳保健;3歲以下不建議經常泡,偶爾也可以,更建議用曬太陽、曬後背代替。泡腳時間也要掌握好,不宜長。2~5歲泡5~10分鐘,5歲以上可以泡10~15分鐘。

如果寶寶泡完腳後感到頭暈不舒服,或有很疲憊的感覺,那家長就要知道,可能是泡腳的時間過長了,下次就要適當縮短時間。

②何人?不同情況泡腳配方不同

風寒風熱感冒

由於著涼等因素引起的寒證感冒,可以透過泡腳發汗來治療。如果是風熱感冒,有黃鼻涕、嗓子發炎紅腫、乾咳等津液不足的症狀,可以用清熱解毒的藥材,如薄荷、金銀花、連翹、魚腥草、夏枯草等(選其中一種)煮水後泡腳,選擇用藥或小兒推拿也可以。

發中低燒

寶寶發中低燒、手腳冰冷,可用溫水給寶寶泡腳促進血液迴圈,溫暖手足,同時達到發汗排邪、降低體溫的目的。發高燒的話,泡腳無法達到退熱目的,必須視情況選擇合適的退燒藥,或者帶孩子就醫。

寒咳

泡腳對風寒咳嗽的寶寶尤其適用,可以達到祛風散寒的效果。若孩子是熱咳,即咳嗽有痰、色黃、質地粘稠等,此時病邪在臟腑,建議還是以中藥內服或小兒推拿為主,泡腳先少做或不做。

有創口 不適合

泡腳的功效是通經脈,調動氣血執行,所以身體有創口未痊癒的寶寶,不建議泡腳。

注意:如果發現寶寶一泡腳就大量出汗,可能傷及氣血,損耗津液,那表明孩子目前體質不太適合泡腳。泡腳的最好效果是微微發汗。

③何時?最佳泡腳時間是什麼時候?

給寶寶泡腳的具體時間其實沒有太死板的規定,只是需要注意:兒童的生理特點之一是“肺氣不足,腠理疏鬆”。泡完腳後,全身毛孔舒張,此時不要立刻外出活動,否則來不及及時控制毛孔閉合,很容易被外邪侵襲。

一般來講,睡前是最佳的泡腳時間。泡完腳後儘快把水擦乾,然後進被窩睡覺,陽氣能收斂在體內,達到保健或輔助治療的效果。此外,飢餓時氣血消耗多、執行慢;剛吃飽飯後,氣血又主要用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因此這兩個時間段泡腳,會造成氣血阻塞、脾胃不適。建議在飯前或飯後至少1小時以上才泡腳。

要注意的是,雖說泡腳好處很多,但寶寶足部尚未發育完全,也不能天天都泡,保健性質的泡腳一週不超過2次,治療調理性質的泡腳連續泡2~3天即可。

盛夏身體的寒、熱、溼

如何泡腳調理?

盛夏時節,寶寶2種體質表現得最明顯:一是寒溼質,二是溼熱質。

寒溼體質:

表現:舌苔白膩、水滑、胖大有齒痕;大便偏稀或前幹後稀,或長期便秘;容易肚子脹、肚子痛,尤其受涼之後;不愛喝水,嘴唇偏幹;容易感冒流鼻涕,或流鼻涕長期不好;已確診為鼻炎、過敏性咳嗽、哮喘或長期溼疹等。

這類寒溼體質的寶寶,是比較適合泡腳調理,祛溼補陽的。這類寶寶可以直接煮生薑水、艾葉水、紫蘇水泡腳。在天氣驟然轉冷、感冒高發季時,健康寶寶也可以用此方法泡1~2次腳,預防風寒外感。

溼熱體質:

表現:舌質紅,舌苔黃厚或者黃厚膩;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小便黃赤;經常口乾、口苦、汗味大、體味大。

很多溼熱體質的寶寶會有運化不足、動能不足的問題,所以他們的體質很可能本屬寒溼,運化無力,才導致積熱。這種情況,應該先清熱。具體的思路,可以按照虛熱補津、積熱消積的總原則,我過往的推文都有提及,家長可在平臺搜關鍵詞查詢。

遵循這些原則之後,給寶寶泡腳可以選擇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材,如前面所說,像薄荷、金銀花、連翹、魚腥草、夏枯草等都可以,選其中一種,煮水來泡腳。如果寶寶體內的水溼、痰飲比較嚴重,無論寒熱,都能用溫膽湯化開體內的淤堵。

溫膽湯(泡腳外治)

材料:茯苓30g,陳皮6g,法半夏6g,竹茹6g,枳實6g,炙甘草6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2碗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煎30分鐘。濾渣後藥汁分2份,每晚兌溫水泡腳。

功效: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外用。蠶豆病可用。

不過溫膽湯對付溼熱的效果相對更明顯。如果寶寶是寒溼嚴重,可以在溫膽湯中加半片生薑、6顆花椒泡腳。

暑熱挾溼:

除了寒溼和溼熱體質外,如果寶寶盛夏愛長時間在戶外活動,以致暑邪侵體,又養護不當,吹空調太多,就容易導致體內的熱發不出來,出汗少、小便黃,還會有低熱症狀。

這種情況,也可以用10g薄荷葉煮水20分鐘,放溫後泡腳。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能祛除諸熱之風邪,讓熱從面板的表面透出來, 還能瀉火除煩,解熱消暑。

其實,不論是寒、熱、溼,除了泡腳,整體上要從兩方面著手調理:一方面要減少溼氣和垃圾的生成,如少吃寒涼食物;另一方面要提升身體處理溼的能力,如保證每天的基礎運動量、嘗試艾灸或者小兒推拿、熱敷肚子等,增強脾胃的運化。

順應季節特點養育寶寶,才能讓寶寶增強體質,不易被外邪所侵。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