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後悔藥可賣?有賣的

2022-09-15由 中國青年網 發表于 林業

後悔藥是什麼

後悔藥可賣?有賣的

後悔。視覺中國供圖

心理老師:

您好!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後悔的人,有時說話做事不經腦袋,想到什麼說什麼,大腦一熱,脫口而出,經常得罪很多人,把自己孤立起來了,事後很後悔。但有時候也躊躇不定,比如跟同學約好去遊玩,在臨出發的時候,開始猶猶豫豫,最後還是找個理由拒絕了,事後特別後悔;學校統計開學後上晚自修的同學,我反覆權衡,覺得晚自修吃晚飯太不划算了,就直接拒絕了;還有一個我特別喜歡的男生,他陽光帥氣還特別熱心,總是找我問學習上的問題,每次我都用冷冰冰話語和討厭的眼神去拒絕,他也很詫異,覺得自討沒趣,就離我很遠了。我家有兩個姐姐,大姐過了年就35歲了,二姐也33歲了,做事也和我一樣喜歡挑三揀四,猶豫不決,她們總覺得後面還有更好的男生在等待,結果失去了最適合的那個人,她們和我一樣每次拒絕後心裡都特別後悔。

我想知道,世上有沒有後悔藥可以賣,讓我以後做事不再後悔?

大慶:

你好!

感謝你的信任,信中你提到有時候不經大腦脫口而出,說明你心直口快,表現出做事很果敢,乾脆利落,但有時候在選擇上你猶豫不決,踟躕不定的樣子,這也是說你遇事冷靜,會獨立思考,或許你的困擾不是在這兩種情緒狀態轉換,而是對做出的結果很後悔。

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確需要快速做作出決策,但有些事情就需要慎重深思,權衡利弊後再作出決策。這也和我們的每個人的氣質型別和生活經歷有關。比如膽汁質和抑鬱質氣質型別的在同一件事情上做出反饋的速度就有很大的區別。

拒絕是對外的,後悔是對內的。後悔了一定表示不滿意,但不後悔,並不代表滿意。後悔是我們經常經歷的一種情感,如果一旦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一種固定認知模式後,那就會生活得很痛苦。

心理學對後悔的解釋為基於認知上的消極情感,也就說後悔的時候才明白,如果當初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處理,結果可能會比現在要好。不願承擔責任,或不敢承擔責任,結果是不得不承擔更大的責任。

你信中提到自己和姐姐的情況,在認知上或許出現迴避、強迫的情緒衝突,後由外轉內的過程,形成認知上的固態化。

後悔的解藥,是預防和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先覆盤,最後是進行合理化。

如果有這樣經常後悔的習慣,已經形成一種認知的模式,那就權衡利弊,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以自己的需求節奏作出判斷,以需求帶動情緒,你還記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吧,任何事情都有好與壞兩個方面,即便可能一時遭受損失,但也有可能因此而得到一些有益之處,反之亦然,即好事和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好的一面我們能欣喜地接受,壞的一面我們進行合理化。

“合理化”這丸藥,要跳出事件的主角,嘗試以路人甲的視角方式看待這個事件的結果,服用下這丸藥後,不以當事人的身份看待結果,焦慮值會降低,視域會變得更寬。比如你非常喜歡的男生,用嫌棄的態度去拒絕,合理化後,路人甲的態度是:“其實這也不是壞事情,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對方對事件的執著性和受挫時候的態度,會更加冷靜地審視對方的出發點和動機。”

我們要向陽而生,遇到困惑先停下了,做一個深呼吸,讓陽光曬進來。

信後反思

後悔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一種情緒反應,是比較後產生的一種失落,表現為對現在的結果不滿意,核心是不願意承擔責任,或不敢承擔責任。後悔是對事件的一種態度,但解藥是對結果的利弊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也是情緒的和認知的轉換,如果還有餘下的事件,最後進行合理化處理,避免情緒長久負疚內化中,形成負面的認知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