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2022-06-21由 如沐春楓的心靈空間 發表于 林業

清明節是用什麼粿來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杜牧的這首《清明》,是作為潮汕人的我唯一一首能夠用潮汕話讀出來的古詩詞。

其實當時念出來的時候,還真的是不知道詩詞的具體含義,

只知道這首古詩詞是與清明節相關的,只因詩的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或許這種判斷是過於主觀,但對我來說,學習鑑賞古詩詞首先是從題目開始,

或許這是過於片面吧,但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所以適合自己的就好。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

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

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

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清明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明節,是祭祀祖先、懷念先人的節日,也是祭奠先烈的節日;

清明節,既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又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祭祀文化。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2019年的清明節,終究有些不一樣的色彩。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平來之不易,美好來之不易。沒有英烈前赴後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

今年的清明節,也許我們更懷念那些熱血的面龐與高潔的靈魂:烽火硝煙、槍林彈雨,抗震救災、防洪搶險……

在風雨如晦的革命戰爭中,在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裡——他們,以血肉之軀換堅貞信仰,以生命之燭照千秋光芒。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作為潮汕人來說,樸籽粿是清明節特有的節日食物之一。

清明節做“樸籽粿”也是潮汕人民的傳統美食習俗,充分展現出潮汕僑鄉的民族風情和美食特色。

清明節,遠在異鄉、海外的潮汕鄉親回鄉掃墓時都會供奉上樸籽粿,這是潮汕緬懷先人的特有方式。

據傳當年元兵於清明前人侵潮州,潮人被迫逃入山林,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成為潮人吃的風俗,世代相傳,沿襲至今。

它是用樸籽樹的嫩葉,和米舂粉,發酵配糖,裝進桃形陶製粿印或小碗蒸熟後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綠色。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

親情永遠是中國人最無法割捨的感情,除了懷念,我們更應該珍惜身邊的親人。

而父母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親近的人,他們陪伴我們長大,為我們付出所有的心血與愛,直到我們也成為父母的那一天,或許才能懂得更多……

清明節,我們不僅要祭先人、祭先烈,更要好好珍惜我們身邊的親人;

既要傳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要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清明,祭先人、祭英烈: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