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吃湘菜喝國臺酒,為什麼愛選這四道菜?

2023-01-08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漁業

蒜香醬油醬是什麼味道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這是“四大古書院”嶽麓書院中頗具盛名的對聯,寥寥用字,將湖南人的大成氣派,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此鮮明的湘人個性,造就了同樣秉性的飲食文化。在美食領域,湘菜一直佔據著十分特殊的地位。得益於珍饈佐味的重味重香,湖南人對於美酒的選擇,也格外傾向於滋味豐盛的品種,諸如醬香型白酒之類,在湘人的餐桌上大放光彩。

本文即以湘菜配醬酒的視角,為大家奉獻湘菜之“香密碼”,展現醬酒與湘菜之間的美味關聯。

 01、“湘菜”為何這麼香?

細品湘菜,不可不談《楚辭》,透過《楚辭》可以發現湘菜發祥文化頂高的起點,比如《楚辭·招魂》中有這樣幾句:

稻染稻麥,挈黃粱些。大苦鹹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臛若芳些。和酸若苦,陳吳羹些。靦鱉炮羔,有柘漿些。鵠酸騰鳧,煎鴻鴿些。露雞臛螺,厲而不爽些。櫃粒蜜餌,有俅惶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憑藉極為豐盛的食材稟賦,湘菜自然而然成就了烹調重脈的地位,然而,食材終歸是食材,並不是湘菜之香的全部緣由,更重要的是,湖南人還掌握了三重“香”的寶典:

首先,無椒芥不下箸也。《清稗類鈔》中記載:“湘鄂之人日二餐,喜辛辣品,雖食前方丈,珍錯滿前,無椒芥不下箸也。”充分說明湘人不辣不歡的飲食特性。而著名烹飪理論專家聶鳳喬還曾公開作過結論:“湖南人嗜辣,全國知名,甚至超過同樣嗜辣的四川人。”

正因為愛辣,歷練出了湘人巧用辣椒烹製湘菜的高招。辣椒與其他調味料合用成香稱為辣香,比如,有幹香辣(用幹椒)、酥香辣(油炸辣椒粉)、油香辣(紅油)、酸香辣(泡辣椒、醬辣椒)、清香辣(鮮青椒)等。這些辣香,湘廚們在烹調時總是運用得恰如其分。

而湘菜的辣,有別於川菜的麻辣、黔菜的糊辣、秦菜的鹹辣,而突出鮮辣和酸辣,蓋味而不搶味,辣度濃清,輕重層次分明,或隱或現,辣得獨樹一幟,比如,剁椒魚頭、白椒蒸肉、醬椒蒸雞、豆辣鱖魚……都是一菜一辣香,口感有相近但又有不同。說明湖南人不僅敢吃辣,還會吃辣,辣椒文化滿口香。

再者,百香之王是臘香。俗話說“秋風起,食臘味”,每當秋冬時節寒意來臨時,臘肉的香味,幾乎飄香在湖南家家戶戶的灶臺之上。而湖南人對於臘香的喜愛,深入內裡,但凡能夠“臘”的食材,全部都逃不過那一抹煙燻之氣。

臘香,在湘菜中可謂一臘千年,分葷素兩類,能吃的動物經加工後都能製成葷臘味,如臘肉、臘魚、臘雞、臘羊、臘鴨等;而用黃豆為原料,則可以製成素臘味,如臘香乾、臘豆渣、臘豬血丸子。與其說臘味是一種主料,更不如說臘味是一種調香的佐料,形成了湘菜中清香型臘香、豆辣型臘香、蒜香型臘香、鮮香型臘香……

而吃食臘香,湖南人更是無所不用其極,比如,長沙人喜歡用鐵鍋炒著吃,大蒜炒臘肉、冬筍臘肉、蘿蔔乾炒臘肉、臘八豆炒臘肉,都成了湘菜中的經名菜。而湘西人則喜歡用木甑蒸著吃,以吃陳年臘肉為傲,如清蒸大片臘肉、臘味合蒸、臘味三蒸,原香原味,綿軟醇香,半瘦半肥的陳年臘肉經過切片蒸,晶瑩透亮,落口即化。湘南人則喜歡用沙鍋煮,各種臘味煮於一鍋中,比如“乾鍋臘三件”火候足時,眾香發越。

最後,妙廚巧用自然香。湘菜製作還非常講究自然香,因為只有自然香,來得真實,最能誘人心動,湖南人善於利用不同的天然調味品,如八角茴香、小茴香、孜然香、桂皮香、丁香、紫蘇香、荷葉香、薄荷香等,形成了湖南菜中幹香、脆香、酸香、蔥香、蒜香、清香、酥香等香氣大觀。

拿紫蘇來說,本為一株名不轉經轉的野草,卻讓湘菜香遍了大半個中國。其特殊的辛香味成為湘廚烹製水產品時的最佳調料品,而非之一,當你走進全國任何一家湘菜館,只要點一道河鮮,大機率都能聞到這種香氣,無論烹魚、爆鱔、炒蝦、涮螺、煮蟹,只要紫蘇一放,不僅把腥味去得無影無蹤,並且滿屋飄香。

另外,還要提到湘菜裡的醬香,湖南人善醬善豉,聞名遐邇。如湘潭的龍牌醬油,早在20世紀初,就在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奪得金獎,而瀏陽的豆豉更是在中國曆代帝王時期就是朝廷的貢品,兩者色相純正、回味無窮,用他們烹製出來的湘菜,諸如“醬汁肘子”、“醬板鴨”“醬香肉”等都是絕好的下酒菜。

 02、更“湘”的菜,更香的酒

面對這麼香的湘菜,湖南人喝醬酒,會首選什麼菜餚呢?筆者走訪一些湖南菜館調研,總結髮現,有四道美食在湖南人喝醬酒的時候,被高頻次選擇。

上榜酒餚一

剁椒魚頭配國臺國標,辣中帶香

吃湘菜喝國臺酒,為什麼愛選這四道菜?

論及傳統湘菜中的頭牌菜,沒有哪一道可堪比剁椒魚頭,曾入選“中國菜”湖南十大經典名菜,且居於首位。

為什麼這道菜如此出名?得益於三點,有底蘊,有寓意,有味道。首先,這道菜的起源較為久遠,話說與清代文人黃宗憲有淵源。相傳,清朝雍正年間,黃宗憲為了躲避文字獄,躲避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一戶農人家裡,某一天,農戶的兒子從外面打了一條魚回家,用於款待黃宗憲,而在蒸這條魚的時候,特意加入了醃製許久的辣椒來增香,沒想到做出來的魚頭好吃非凡。後來,經過多次改良,流傳至今,成了湖南名菜“剁椒魚頭”。

有寓意,則在於這道菜的顏色和食材,正對應“鴻運當頭”的美好形態,所以,一般貴賓來或者過年時節,湖南人的餐桌上都會上一道“魚頭菜”,表示祝福和期頤。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道菜的獨特味道,正如故事所言,這道菜的精髓之處,就在於使用醃製的辣椒。即剁椒,也叫做罈子辣椒或者七姊妹剁椒,是以紅鮮七姊妹辣椒(湖南特產的小朝天椒)為原料,剁碎後加入鹽、大蒜、生薑拌勻,放陶缸中共同醃製而成,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天然調味品,味辣而鮮鹹,具有獨特的發酵香氣。

雖然其他地域也有剁辣椒的食用,但湖南尤其是湘西的剁椒自成一格。具體而言,湘西人既“無辣不歡”,又“無酸不入口”,所以這裡的剁辣椒,辣中有帶有微酸的爽口。

對於這道剁椒魚頭而言,如果說剁椒為風味的先鋒,那麼,還有一種調味,則將整體風味烘托的恰到好處,就是湖南的豆豉油。集合鮮、酸、甜、辣、鹹為一體,融合焦香、醬香、豉香為一處,豆豉油為剁椒魚頭的鮮美魚肉增添了豐富佐味。

配這道菜,在國臺酒中,最合適的就是國臺國標,其醇甜感,可以很好地增進魚肉之鮮美,而複合的焦香和醬香,將剁椒的鮮辣又烘托上了一個檔次。

上榜酒餚二

湖南醬板鴨配國臺十五年,醬香悠長

吃湘菜喝國臺酒,為什麼愛選這四道菜?

湖南人喝醬酒,喜歡佐以醬板鴨,不僅因為這道菜本就是湘菜中喜聞樂見的佳餚,更在於一個“醬”字的相似相融。

湖南辣醬板鴨,為湖南傳統的“一絕名菜”。相傳,楚昭王時,楚國郢都宮廷裡有一位名廚師,叫做石糾,手藝高超,深得楚王和內臣外賓的喜愛。一天,石糾的母親在洗衣時不慎滑入蠻河,多虧鄉親們將她救起並細心照料,才得好轉。石糾得知後,連夜返鄉回來後,他一一上門酬謝。而為了答謝鄉親們的恩德,他見大家養的鴨蛋和鴨肉都不值錢,便將宮中醬制天鵝和禽蛋的手藝,用來加工成醬板鴨和醬蛋(松花蛋的前身),誰吃了都說好,在集市上也賣得了好價錢。

但自從石糾回鄉後,楚宮中的烹飪質量大不如前,楚王食慾下降。於是宮中派人尋訪石糾,但為了盡孝和報答鄉親,他請求來人幫他辭掉宮中的差事,還請差事帶回醬鴨和醬蛋給楚王。楚王品嚐後大加讚賞,對石糾孝敬老母、報答鄉親的情分,更是讚不絕口。他傳令下去,將醬板鴨和醬鴨蛋賜名為“貢品醬板鴨”、“貢品醬鴨蛋”,常年生產,供應楚宮。石糾領著鄉親們,靠著生產貢品致了富。這貢品醬板鴨、醬鴨蛋的美食和獨特製作工藝,也傳到了今天。

這道菜的烹調,將湘人對香氣的追求,表現的淋漓盡致。一道醬板鴨,需要用到幹辣椒、花椒、八角、三柰、桂皮、小茴、陳皮、砂仁、豆蔻、蓽菠、白芷、香葉、甘草、羅漢果、紅曲米等30多味中藥以及10餘種香料。在烹製過程中,還要經過前烤後滷的雙重工序,烤的時候,讓鴨子表皮酥黃焦香,滷的時候,則讓醬料浸潤無遺。

食用時,在把“醬板鴨”剁成條塊,裝入盤中還原成鴨形後,還要再用紅油加滷鴨原汁調勻成紅油滷汁,淋在盤中鴨塊上。如此,香氣層層疊加後的醬板鴨,才製作完成。

像這樣奇香無比,又皮肉酥香的肉菜,尤為適合佐酒,這也成就了醬板鴨為湘菜中喝酒必點的地位。而與醬酒相配,則進一步放大了醬板鴨豐富的香氣特色,因為醬酒本就是白酒中的重香、重味的一類,其所突出的醬香風味,更讓醬板鴨的“醬滋味”回味無窮。在實際對比中,具有香氣更復雜、醬香更充盈特徵的國臺十五年,更能完美佐以此餚。

上榜酒餚三

臘味合蒸配國臺十五年,焦香四溢

吃湘菜喝國臺酒,為什麼愛選這四道菜?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為“臘肉”單獨寫了文章,並明確指出“湖南的臘肉最出名”。正如梁先生所言,臘肉作為古老的肉類儲存技術,廣泛存在於南方地區,但以香來論斷,湖南的臘肉絕對是上上乘。

湖南臘肉之香,源於其特殊的工藝和配料。湖南人制作臘肉,把醃與燻放在同等地位,醃製臘肉所用的芳香性輔料種類非常繁多,如大茴香、小茴香、桂皮、胡椒、花椒,白酒和醬油等等,少一味佐料,都會失一份味道。而在熏製的過程中,湖南臘肉也並非隨隨便便採用手邊的材料,而是具有約定俗成的燻料選擇,比如常見的有杉、梨木和不含多量樹脂的闊葉樹類的鋸屑,以及楓球(楓木的果實)、柏枝、瓜子殼、花生殼等,這些燻料一般不含有邪雜氣味,並具備天然的木香,與醃料一起,內外合一,構成了湖南臘肉的特種風情。

湖南臘肉之所的風味地道,在於歷史傳承之中的經驗積澱。相傳,湖南臘肉起源於涿鹿之戰,當時蚩尤敗回南方,逃至湖南一帶,其軍隊便攜帶著用肉鹽醃製燻乾的臘肉在大山裡遊走。傳說雖然不是信史,但得益於湖南地區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潮溼,肉類不宜儲存的條件,臘肉的製作的確更為普及,而且在湘人的飲食之中,也更佔重要位置。

在湘菜中,臘味的珍饈多的幾乎無法記述,但凡是能夠新增的機會,湖南人都會撒一把臘肉用於調香調味。但如果論臘味名菜,這一道“臘味合蒸”當仁不讓,為“中國菜”湖南十大經典名菜之一。

這道菜的特點在於一道菜品,可以品味三種臘味,採用臘肉、臘雞、臘魚,加上湖南的豆豉、辣椒蒸制而成,因為三臘合一,故又稱為“臘味合”,也是湖南人過年過節的必備菜餚,譽為“團圓菜”。

如果一種酒不能很好地匹配臘肉的風味,則會失去在湘菜中的機會,然而,醬酒卻與之出奇的同頻。源於醬酒中的高溫堆積、高溫發酵等工藝,讓其酒體自帶一種焦糊香氣,這對於喜歡臘肉煙燻味道的酒友食客,尤為具有吸引力。在選擇像臘味合蒸這樣的臘味十足的菜品時,以焦糊香著稱的國臺十五年是為首選。

上榜酒餚四

東安子母雞配國臺國標,酸辣醇香

吃湘菜喝國臺酒,為什麼愛選這四道菜?

可媲美醬板鴨的禽類菜,當屬東安子母雞,兩者成為湘菜中香遍神州的“雞鴨絕配”。這道菜曾入選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為四大傳統湘菜之一。

郭沫若先生曾為此佳餚作證,其在《洪波曲》中說,唐將軍在長沙水陸洲的公館裡,曾設宴招待了他,其間就有東安子母雞。尼克松訪華時候,東安雞也曾作為招待菜,尼克松吃得很高興,回國後,還大肆讚揚“東安雞”味美可口。

東安子母雞,以“安東”而得名,是湖南東安縣的傳統菜餚,其歷史可追溯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相傳,當時在東安縣城裡有一家三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一天晚上來了幾位客商,但當時館子裡的菜已經賣完,三位婦女便捉了自家餵養的活雞兩隻,立即宰殺烹製。送上餐桌,香氣撲鼻,客人們吃得津津有味。走南闖北的客人到處宣傳,這道菜也隨之逐漸出名,成了瀟湘著名的一道風味佳餚。

但此時還沒有“安東子母雞”的叫法,流傳更廣的則是“醋雞”,因為烹調時候需要放入玉和醋,讓菜餚醋香濃郁而得名。“醋雞”到“安東子母雞”的變換,要拜軍人唐生智所賜,當時北伐勝利後,其在南京設宴款待賓客,筵席中就上了這道醋雞,色澤素雅,質樸清新,酸辣鮮嫩,當客人問及菜名時,唐生智卻久久不願說出,因為在湖南話中“醋”與“臭”諧音,甚為不雅。於是他靈機一動,回答說這是家鄉風味的“東安雞”,從此,東安子母雞取而代之,流傳四方。

這道菜的製作並不複雜,但精就精在食材與調味。所謂“子母雞”,指的是未生蛋的小母雞,尤其產自東安縣蘆洪市的雞種,腿小而胸肥大,肉嫩而味鮮美。而在烹調中,調味的靈魂之處,在於姜煽與醋炒,讓這道菜嫩辣微酸,酸辣中富味增香,吃來酸辣爽口,香甘醇厚,有滷雞的清香、燒雞的脆嫩、燉雞的鮮美,耐人尋味。

外具調味的豐盛,內富肉質的甜香,為了增進這道菜的雙重特色,在醬香酒中,國臺國標被選擇的更多。由於國臺國標酒體不僅有出色的醬香,更具有柔和的醇甜,兩者相佐,不偏不倚,讓這道菜吃起來更加沁香誘人。

融湘地民俗之韻,孕湘人格骨之性;得湖湘文化薰陶,領中華菜系風騷。

千年湘菜讓世人從一香一味之中感受到了湖南人的質樸、剛烈、耿直,而這一樽同樣越千年而彌香的醬酒,更為湘菜的活色生香增添一層時光的醇香。

編輯 張建

二審 牛波

三審 陳華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