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同仁堂難圓“酒”夢

2023-01-06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漁業

六味地黃丸是治什麼病的藥

同仁堂難圓“酒”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無忌,作者|芝麻糊

老字號和新風口的魔幻故事,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持續上演著。

繼跨界咖啡後,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同仁堂再度走入人們的視野中,只不過,這次的合作概念,換成了白酒。

近日,同仁堂(600085。SH)釋出公告稱,擬與楚園春酒業、棲鳳生態產業基金、京宜生物簽署《投資協議》。同仁堂擬向京宜生物投資不超過1。9億元,取得京宜生物51%的股權。

針對此次投資,同仁堂董事會認為,將有助於補充公司藥酒業務產能,並向食品酒業務延伸。

藥酒一直是同仁堂的“舊夢”,這家老字號的藥酒業務佈局前後長達二十多年,對養生酒的野心也早已寫在了財報裡。只不過,令人困惑的是,同仁堂此次投資標的是一家小眾酒企,其成色究竟幾何?同仁堂的“酒夢”又究竟有無潛力?

從舊夢到“酒”夢

我國白酒文化源遠流長,因此不同的區域也形成了地域性的“流派”。例如,“茅五洋瀘汾”五巨頭就分別對應著貴酒、川酒、蘇酒和晉酒。

而同仁堂投資的這家酒企卻十分小眾——屬於顎酒。天眼查顯示,京宜生物與楚園春酒業均位於湖北宜昌,京宜生物成立於2021年,其主營業務定位為生產、銷售藥酒、白酒、配製酒,由楚園春酒業100%控股。

作為一家“小而美”的酒企,楚園春酒業成立於2000年,官網顯示,楚園春擁有“楚”、“楚派”、“楚園春”三大品牌。在鄂酒中,知名度較高的為白雲邊、稻花香、黃鶴樓等,而楚園春屬於小眾流派中的“小眾酒”,起步較晚,主要生產清香型白酒與清爽型黃酒。

清香型白酒曾佔據市場主流,但隨著濃香、醬香的興起,逐漸走向沒落。根據中國酒業協會資料顯示,當下的清香型白酒市場份額在15%左右,位於濃香型和醬香型之後。儘管近年來,隨著“汾老大”汾酒的改革,清香型白酒逐步走上覆興之路,但龍頭的故事無法複製。

楚園春酒業可謂命途多舛,此前曾多次經歷改名與易主。據財經無忌梳理,楚園春前身為創辦於1991年的遠安縣河口酒廠,後相繼更名為遠安雲臺香酒廠和宜昌雲臺酒業公司。2007年更名為湖北楚園春酒業,2015年被花林集團全資收購。

同仁堂難圓“酒”夢

也正因如此,近年來“鄂酒小弟”主動尋求破圈之路,此前,楚園春曾主動與川酒集團“聯姻”,而此次與同仁堂的合作無疑也是為了擴大區域份額,進一步提高影響力。

而有著三百多年曆史的老字號同仁堂又為何愛上“小眾酒”?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方面,從投資屬性來看,作為消費賽道為數不多的“長青賽道”,白酒賽道投資活躍,近年來,藥企跨界白酒也不是新鮮事,包括修正藥業和天力士等均有涉獵。

另一方面,從標的企業來看,雙方在業務佈局上有契合點,“保健酒”或許正是促成此次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三峽晚報”報道,楚園春正積極打造健康白酒、保健酒等產品,子公司京宜生物在今年8月註冊資本變更為1。4億元,主營業務範圍與財務負責人也相繼更新。

同仁堂難圓“酒”夢

雖然在藥酒業務上一直不溫不火,但同仁堂早有佈局。據1997年釋出的同仁堂招股書稱:“建國40多年來,同仁堂由前店(同仁堂藥店)後廠(同仁堂製藥廠)陸續建立了同仁堂中藥提煉廠、同仁堂藥酒廠、同仁堂製藥二廠、同仁堂飲片廠等企業。”

此後同仁堂的國公酒、同仁御酒等養生酒便不時出現在財報中,但近年來,身處改革中的同仁堂逐步將“藥酒”品類從幕後推往臺前,提出“實現藥酒與食品酒雙輪驅動”的口號,今年9月,同仁堂還在北京設立了養生酒研發中心,強調打造同仁堂養生酒概念。

不難看出,同仁堂表面上是投資小眾酒,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佈局養生酒板塊,提升自身的業績表現。

中藥+酒,真的越喝越有?

近年來,老字號同仁堂因頻頻跨界咖啡、奶茶等賽道,已成為年輕人熱議的物件,但比起此前針對年輕人所打出的“朋克養生”牌,同仁堂在養生酒上的多年佈局,似乎想要說出一個完整的新故事。

但中藥+酒,真的能讓這家老字號,越喝越有嗎?

首先,養生酒的佈局在短期內對營收的整體貢獻甚微,而核心產品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儘管同仁堂在前三季度營收達109億,同比微增2。03%,但拉長時間線來看,增長勢頭早已顯現出頹態。

經歷了管理層換新後,同仁堂收入增速從2020年的-3。4%上升至2021年的雙位數,但進入今年以來,收入增速又回落至個位數。

利潤端的表現也呈現出相同的趨勢。2021年以來,同仁堂歸母淨利增速均呈兩位數增長,但在今年三季度首次跌至個位數。

同仁堂難圓“酒”夢

背後的原因在於,同仁堂核心產品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按治療領域的劃分,同仁堂的產品結構可分為心腦血管類、補益類、清熱類、婦科類與其他類,其中心腦血管類為營收主力,收入佔比約為25%。

同仁堂營收的增長依賴於“大單品”,包括安宮牛黃丸在內的前五大品種系列在2021年合計營收達到了41。16億元,

而同仁堂帶動大單品增長的主要舉措,主要依靠提價

由於同仁堂在安宮牛黃丸上具備足夠的龍頭優勢,其20多年來一共提價過三次,終端價格從145元提高至860元,對比阿膠與片仔癀的提價幅度,略顯溫和,因此帶動了銷量的增長。

同仁堂難圓“酒”夢

但提價的策略並不適用於所有產品。在補益類的局方至寶丸(雙天然)和清熱類的牛黃清胃丸等產品上,提價並未帶動銷量的猛漲,2021年,補益類產品收入增速為-2。60%,清熱類則下降至0。48%。

補益類產品是同仁堂發力的重要業務,借勢年輕人“朋克養生”潮流,同仁堂曾創造出如養生茶、蜂王漿口服液等爆品。

但滋補養生品已是紅海。同仁堂所面臨著的不僅是如東阿阿膠、片仔癀等老字號的包圍,還有熟悉消費套路的功能性食品品牌的競爭,產品銷量下滑說明了一切。

2021年,同仁堂補益類產品僅賣出了1626萬盒,同比下降21。21%。

同仁堂難圓“酒”夢

而作為新業務的藥酒如若想破圈,也將勢必將加大同仁堂的成本壓力。

其次,更為關鍵的是,同仁堂想借力楚園春,補齊產能短板後,實現一飛沖天,也並不容易。

一方面,雖然保健酒市場極為分散,但龍頭效應的趨勢已顯現。如面向全國市場的勁酒,區域型企業海南椰島、張裕三鞭酒以及零散的地方型企業組成了保健酒近500億規模的市場。

白酒專家蔡學飛曾表示,勁酒市佔率已超過50%。

另一方面,保健酒的身份尚屬模糊地帶,因此極易受到監管的影響。在2019年受“權健事件”影響後,密集出臺的各項政策下,保健酒市場迎來重創,此後雖小幅回暖,但截至2021年,我國保健酒市場規模在行業銷售總規模的佔比也不過5%。

即便如市佔率過半的勁酒也意識到市場的天花板,目前也在發力醬酒賽道,可見保健酒市場競爭的激烈。

最後,在產品定位上,同仁堂的養生酒新品或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

從價格帶看,儘管楚園春產品覆蓋低端到高階,但主要產品集中在中低端,價格區間在100-300元,以“口糧酒”為主。

換言之,在後續合作中,具體到產品定位與定價都考驗著這家百年老字號的選擇。

如果走高階,楚園春的中低端定位是否支撐起品牌效應,畢竟“養生酒”不是藥材與酒基的簡單相加;如果走低端,靠量取勝,同仁堂則需要提升起實渠道鋪貨與銷售能力,實現規模化。

因此,同仁堂這筆1。9億的買賣,究竟能不能支撐起養生酒的野心,還待時間的印證。

不差錢的同仁堂應停止無效的跨界

作為中藥界的百年企業,同仁堂在商界中有著獨特的兩面性:一面是,在百年的迭代中,其守住了中藥的金字招牌,其品牌的影響力至今無人可撼動。

另一面,則是難談成功的跨界嘗試——從日化、茶飲再到藥酒,消費行業的品類幾乎都試了個遍,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對業績增長與品牌影響的提升收效甚微。

這家老字號正在走入一個死迴圈:嘗試透過跨界提升品牌影響力,但卻陷入品牌內耗的窘境。

核心問題在於,同仁堂始終沒有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

首先,是核心單品的強投入,同仁堂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其他業務上,忽略了藥企的核心產品競爭力源自研發。

近年來,同仁堂研發費用佔總收入的比重在1%左右,而片仔癀在2%-3%,

同仁堂難圓“酒”夢

其次,同仁堂的運營能力也有待加強。對比東阿阿膠、片仔癀以及雲南白藥的人均創收能力,同仁堂均墊底,或面臨著人員臃腫的問題。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從人均創收來看,雲南白藥>片仔癀>東阿阿膠>同仁堂;從人均雙手利潤來看,則是片仔癀>雲南白藥>東阿阿膠>同仁堂。

同仁堂難圓“酒”夢

組織機構的臃腫讓同仁堂這隻大象難以靈活轉身。據瞭解,同仁堂品牌有著三家上市公司,上百家子、孫、重孫公司,大大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當然,同仁堂一直都不缺錢,多年攢下的老本依舊不愁吃穿。截至三季度末,同仁堂賬上的貨幣資金達113億元,其資產負債率也常年保持在30%左右。

但一家企業,特別是百年企業,總要面臨“企業價值究竟是什麼”的天問,即便是轉型困難的老字號。

入局小眾酒,講述養生酒的故事,無非是為了提振投資者信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但如果核心矛盾沒有解決,也只是隔靴搔癢。同仁堂是否值得一次價值重估,還需要時間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