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宮寒”女人都應該瞭解一點

2022-11-29由 小倉鼠生活館 發表于 漁業

宮寒實寒吃什麼中藥

“宮寒”其實嚴格來講並不是一箇中醫學術專有名詞,因此很難在正式的中醫學專著或教材上找到相關記載。在中醫臨床中,“宮寒”並不單指某一種症狀,而是可導致女性形形色色疾病的一種狀態,如痛經、月經週期延後、月經量少且色黯,有血塊,肢冷畏寒,白帶清稀且量多,大便溏稀,不孕等,都屬於“宮寒”的表現。有關“宮寒”導致女性疾病多從寒凝宮胞、阻滯經絡、氣血執行不暢等病因病機進行論治。

“宮寒”女人都應該瞭解一點

“宮寒”為引起女性疾病重要的原因之一,古代醫家早有深刻的認識。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記載:“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婦人大全良方》中亦有言:“寒氣客於血室,以致血氣凝滯。”

“宮寒”一詞分而論之

“宮寒”既有“宮”與“寒”之別,又有廣義與狹義的不同。張景嶽《類經》載:“衝任為經絡之海,其起脈之處,則在胞中而上行於背裡。所謂胞者,子宮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惟女子於此受孕,因名曰胞。”狹義的“宮”即“子宮”;廣義的“宮”包括“子宮、胞脈、胞絡”,中醫學中的“胞宮”“血室”“胞髒”和西醫解剖學當中的子宮、卵巢、輸卵管皆屬於此。

感受寒邪導致“宮寒”即子宮受寒,為外寒;機體陰寒內盛、陽氣不足、腎陽虛衰等,導致胞宮、胞脈、胞絡氣血執行不暢甚則凝滯,臟腑功能異常或機體功能減弱的狀態,甚者導致疾病的“宮寒”為內寒。所以,中醫的寒並不等同於物理意義的低溫。在正常情況下,“寒”只是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因寒本乃冬季之主氣,故水冰地坼之時,傷於寒者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為病也可見於其他季節,如氣溫驟降、空調溫度過低、恣食生冷等常易感受外寒,加之體內陽氣不足也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主凝滯、收引,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易傷陽氣。人體的臟腑功能和氣血津液全賴一身陽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侵犯,則易使臟腑經絡氣血執行不暢,甚或凝結阻滯不通,不通則痛;寒客腠理、經絡、筋脈,則收縮拘急、攣急作痛。女性痛經即為“宮寒”最典型表現。《醫林改錯·積塊》載:“血受寒則凝結成塊。”“宮寒”女性月經常常腹痛夾有血塊,得溫熱則緩解。

“寒”有虛實之分

“實寒”指冒雨涉水、久居溼地、貪食生冷,經期、產後寒邪侵襲等導致“外寒”侵入人體,停滯胞宮胞脈而表現的寒證,即“陰盛則寒”;“虛寒”則為自身脾腎陽虛,寒從中生,“內生之寒”凝滯胞宮表現出的寒證,即“陽虛則寒”。因此,“宮寒”多是對由外來之寒邪或者是素體脾腎陽虛所生之內寒停滯胞宮,使胞宮的功能受損而引發的痛經、月經後期、月經過少、閉經、甚至不孕等一系列病症。

宮寒不孕綜合調理

胞宮是女子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地方,因此胞宮正常是受孕和胎兒生長髮育的重要保障。孕育胎兒就像種子發芽生長需要陽光一樣,需要陽氣溫煦濡養。《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陽氣主宰命運的重要性。而對於“宮寒”與不孕的關係,在古代文獻中亦可以尋到蹤跡,如《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記載溫經湯“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神農本草經》載:“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聖濟總錄》雲:“婦人所以無子者,衝任不足,腎氣虛寒”。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古代醫家已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宮寒不孕”的病因病機。胚胎的孕育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腎主生殖,藏精,為先天之本,如若寒凝胞脈、腎陽不足甚或虛衰,氣血失於調暢則易致西醫排卵功能障礙,不能觸發氤氳之機而攝精成孕,或受孕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導致胚胎停育、流產等。

中醫認為,宮寒不孕除腎虛、血瘀外,“宮寒不孕”還與痰溼、肝鬱等因素亦有一定相關性;腎陽不足,水液不得蒸化,可停而化生痰飲,病理產物可停滯於胞宮胞脈,或留滯於臟腑,阻礙氣血執行;若情志不暢,肝鬱氣滯,導致血瘀、溼鬱、痰飲,導致臟腑氣血紊亂,胞宮能功失常而誘發不孕不育。《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言:“喜怒不節則傷髒”,故良好的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也至關重要。雖然“宮寒”並不是導致女性不孕的直接原因,但在臨床辨證施治不孕症時,加以補腎氣、溫腎陽往往能收到較好的療效。常用中藥方劑有溫經湯、溫胞飲、艾附暖宮丸、金匱腎氣丸等。

呵護身體防宮寒

日常生活中,女性要注意調護自己的身體,經期要注意保暖,要避免受涼,注意給小腹、腰部和雙腳保暖;春夏之交也不要過早暴露雙腿、穿短裙,以防寒從足下生。《黃帝內經·靈樞·師傳》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適中,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因此,即使在炎熱的夏季,女性也不要貪食生冷,喝冷飲要有節制,從冰箱裡取出的食物最好放置一段時間再吃。比如熱盛之時,解暑的西瓜,不宜冰鎮過涼食用,正確食用方可達到解暑生津的目的。平時亦可以食用一些補氣暖身的食物,如核桃、棗、姜等。配合時令節氣養生,可以在冬至前後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溫陽補血還強體療疾。此外,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可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溫暖全身氣血;平時要加強體育運動和勞逸結合,使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正常,能讓人充滿活力;亦可定期用艾條溫灸神闕、氣海、關元、湧泉等穴位,溫通周身,增強體質,遠離“宮寒”。

來原陶倉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