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輿論為何敏感?

2022-07-12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漁業

什麼叫敏感菌引起的

本文轉自:光明網

作者:西蒙

最近,“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的訊息在網上熱傳,讓人一時難辨真假。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日前透過官方公眾號,明確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但魯迅一直是教材選入作品最多的作家……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魯迅作品7篇,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5篇,總共12篇魯迅作品,其中散文3篇,小說5篇,雜文4篇。除了課文,統編初高中語文教科書還透過多種方式進行拓展閱讀。”至此,謠言才被平息,不少人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在廣大網民弄清事實之前,確實有不少人對傳言表示擔憂。事實上,此前關於“語文教材刪除(或者刪減)魯迅作品”的謠言,不止出現過一次,每次都能引起輿論場的一陣喧譁。不少網民在上學時期雖然讀不懂魯迅的文章,但進入社會、有過人生閱歷後,大多會“走近魯迅”,意識到魯迅思想的深刻,感受到魯迅作品的魅力。雖然每代人對魯迅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魯迅作品的經典性,卻始終得到文學界內外的認同,魯迅作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家,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正是由於幾代人關於魯迅作品經典性的記憶是深刻的,才會對“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之類的傳言十分敏感。未成年時期的閱讀,對人一生的精神品質起到了“打底”的作用,早年的讀書記憶也會對成年之後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魯迅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作品的“童年味道”,《祝福》《孔乙己》等作品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也給無數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對一些人來說,將魯迅的作品從語文教材中抹去,無疑是一種“毀童年”的做法,這恐怕難以令人接受。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一些人對於魯迅的作品有某種“非同尋常的期待”。魯迅的作品是具有強烈批判性的,不論是對國民性的批判和反思,還是面對“黑暗閘門”的非凡勇氣,都讓讀者在閱讀魯迅作品時,有不同於閱讀其他作家作品的期待。一些人希望孩子們也能在早年接受魯迅思想的“洗禮”,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獲得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認識,而不是在各種“低幼化”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變得“愚鈍”。

但是,我們也得看到,輿論對“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的傳言,也存在著過於敏感的傾向。教材選取的內容,固然得看重經典性,但也得考慮現實的需要。比如,過去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風箏》,就是魯迅作品中色調很暗的一篇,雖有文學上的味道,但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未免過於消沉。如果這樣的作品被刪掉,或者改為課外閱讀,也未必就沒法讓人接受。

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其實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便是古代四大名著,也有一個“閱讀順序”,比如,小學生先讀《三國演義》和《西遊記》,到了初中甚至高中時再讀《水滸傳》和《紅樓夢》。對於魯迅經典作品的閱讀順序,其實也應該遵從先易後難的原則,而且也沒必要讓孩子在太小的時候接受過於有沉重的現實感的作品。因此,當我們從這些更深層維度上理解時,才會明白,與其聚焦“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這類傳言,不如深入思考,到底如何閱讀經典,才能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