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謠言背後的真相: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嗎?

2022-06-01由 穴位養生堂 發表于 畜牧業

人的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對嗎

我們經常聽說,“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體質偏酸的人易得癌症、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等疾病,平時要多吃鹼性食物或喝鹼性水來讓體質呈鹼性”。以前,在朋友中流傳這種說法,說者完全是出於好意,提醒大家要注意健康。可是隨著大家對自身健康關注度的提高,開始有商家盯上了這個領域,於是出現了“鹼性食品”“鹼性水”之類的產品。總之一句話,酸性體質危害大,調成鹼性才健康。

這種說法是真的嗎?人體是否存在酸鹼體質之說?是否需要吃鹼性食物來調節體質?

謠言背後的真相: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嗎?

人體是否存在酸性/鹼性體質

既然我們要探究人體是否存在所謂的“酸性/鹼性體質”,就要先溯本求源,先搞清楚什麼是“酸性/鹼性體質”。

很遺憾的是,醫學中其實並無“酸性/鹼性體質”這一概念,因為我們人體的不同部位,酸鹼度是不同的,比如唾液的pH為7。1(接近中性),胃液的pH為0。9~1。5(強酸性),小腸液的pH為7。2~7。8(鹼性),尿液的pH為6。5(弱酸性),血液的pH為7。35~7。45(弱鹼性)。

既然不同部位的酸鹼度不同,所以就無法以“酸性”或“鹼性”來評估人的體質。也就是說,以“酸性/鹼性體質”對人體進行評價,本身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人體在什麼狀態下最健康

人體不同部位的pH存在著差別,有的偏酸,有的偏鹼,有的則接近中性,這些是為了保證不同部位的生理生化反應都能夠正常的進行,進而保證人體的健康。

所以說,身體健康,絕不是簡單地將體質維持在“酸性”或者“鹼性”,而是要保證不同部位的pH維持相對的穩定。那麼人體又是透過什麼機制調節著不同部位的pH,使它們維持穩定呢?

以血液為例,血液的pH始終的維持在7。35~7。45之間,其變化範圍很小,這依賴於人體強大的酸鹼調節體系,這個調節機制包括血液的調節、肺的調節、腎的調節、其他組織細胞的調節。其中血液調節體系最為重要,當體內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增多時,血液調節體系就會向鹼性方向調節;當體內代謝產生的鹼性物質增多時,血液調節體系就會向酸性方向調節,加之肺、腎的配合調節,會讓血液pH始終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

謠言背後的真相: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嗎?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說法從何而來

雖然人體的酸鹼調節體系非常強大,但是當發生一些疾病時,還是會產生過多的酸或鹼,當調節體系對此無能為力時,就會出現酸中毒或鹼中毒。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就很容易引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外嚴重的腹瀉或嘔吐也可能引起體內酸鹼平衡紊亂,導致酸中毒。

所以說,並不是因為“酸性體質”而引起了各種疾病,而往往是各種疾病導致了酸中毒。這其中疾病是“因”,酸中毒是“果”,而非人們常說的“體質偏酸”是“因”,疾病是“果”。

簡而言之一句話,所謂的“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其中的“酸性體質”其實指的是酸中毒。

謠言背後的真相: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嗎?

食物能否調節體質的酸鹼性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對於人體酸鹼性影響最大的,其實還是疾病,如果偏要從入口的因素分析,藥物對於酸鹼性的影響也非常大,但是就食物而言,影響力真的非常小。

那麼是不是說,以食物來調節人體酸鹼性就一點兒意義也沒有呢?這當然也是太絕對了。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確酸性以及鹼性食物的劃分標準。酸鹼性食物並不是以口感來劃分的,正確的劃分方法是:如果消化吸收代謝後的產物是硫、磷、氮、氯等呈酸性物質,這樣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如果消化吸收代謝後的產物是鉀、鈉、鈣、鎂等鹼性物質,這樣的食物就是鹼性食物。常見的酸性食物有穀物、魚、肉、蛋,常見的鹼性食物有蔬菜、水果。

當人體沒有糖尿病、痛風等重大疾病時,自我的酸鹼調節體系完全有能力將食物代謝後的酸鹼物質和自身生理活動產生的酸鹼物質進行自由調節,讓體液維持在7。35~7。45這樣穩定的弱鹼性環境下。

這是酸鹼調節體系調節的結果,而不是多吃鹼性食物的結果。為了刻意追求莫須有的“鹼性體質”而使勁吃蔬菜、水果,少吃甚至不吃糧食、魚、肉、蛋,會引起嚴重的營養失衡,這對健康的危害可是實打實的。

謠言背後的真相: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嗎?

所以進食時無須考慮食物的酸鹼性,只需考慮營養均衡:首先,食物選擇多樣,儘量做到每頓飯有穀物,有蔬菜,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其次,穀物做到粗細搭配,蔬菜做到一半是深顏色的蔬菜,蛋白做到至少有魚禽肉蛋奶豆中的一種;最後,量的方面蔬菜量最多,其次是穀物,最少是富含蛋白的食物,這樣就是營養均衡的一餐了。

均衡的營養加上適量運動、充足睡眠、戒菸限酒、良好心情,就構成了健康的基石,讓健康身體強大的酸鹼調節體系去調節酸鹼吧,沒必要多吃鹼性食物來調節,因為這本不是它的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