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種桑養蠶收“四金”

2022-10-13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畜牧業

蠶一年多少克

本文轉自:平頂山日報

種桑養蠶收“四金”

9月20日上午,驅車進入汝州市焦村鎮邢村,成片的桑田映入眼簾,經過晨雨浸潤的桑葉越發嫩綠,地頭上堆放著成袋的桑葉,桑田裡不時傳出唰唰的打桑葉聲。

走進路旁的一座蠶棚,明亮的燈光下蠶農韓苗與丈夫石光州正在忙碌著,一扁扁蠶擺在棚內。“現在蠶達到四齡,得出扁下地散養了。”搬著一扁扁蠶挪動的韓苗說,“都是黨的好政策,讓我們有了好‘門路’。”

韓苗曾是貧困戶,2015年,她和丈夫雙雙患病,當時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讀高中。這幾年,靠著養蠶,他家還了欠款,兩個孩子也順利大學畢業,找到心儀的工作。“今後俺家的日子好著呢。”韓苗說。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焦村鎮把產業發展作為鎮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提出“南桑北蜂中間果”發展戰略,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特色增收致富道路。其中,“南桑”便是韓苗等村民賴以增收致富的產業。

2018年,焦村鎮南部的邢村、段村等8個村的村民開始種桑養蠶。該鎮按照“七統一”(統一規劃建設、統一土地流轉、統一返租倒包、統一採購桑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獎補政策、統一組織收購)方案引導村民發展蠶桑產業4500餘畝(1畝≈666。67平方米)。2019年春,該鎮規劃建設了167座標準化養蠶大棚租給蠶農使用。2019年夏,117戶蠶農試養夏蠶,全鎮284座養蠶大棚成為“戰場”,“戶種十畝桑,致富奔小康”在焦村鎮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蠶桑產業的發展也增加了群眾的收入:從單一的種植收入變為土地租金、種養收益金、勞動薪金和分紅股金“四金收入”。

在蠶農南醒家的大棚內,59歲的段村村民陳香戀正給蠶寶寶餵食新鮮的桑葉。她說,從去年開始,她就在本村和邢村的蠶農家務工,餵養一茬蠶(約30天)的務工收入有1000多元。一般情況下,蠶農一年要餵養5茬蠶。

據焦村鎮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該鎮蠶桑產業產值達8000多萬元,帶動務工4000人次,增收近500萬元。

為推進蠶桑產業發展,今年4月,汝州市成立焦村鎮蠶桑產業聯合黨委,為蠶桑產業發展提供政策和金融支援。

今年初,位於邢村的蠶桑產業綜合體專案之一的小蠶公寓車間動工建設,目前專案鋼架主體已完工。“小蠶公寓車間建成後,蠶種一日孵化率能從現在的90%增至98%,進一步增加蠶農和村集體的收入。”焦村鎮黨委副書記雷文甫說。

產業成規模,增收渠道多。桑樹在春蠶、秋蠶養殖過後需要伐枝。為讓3500餘畝桑田的桑枝變廢為寶,焦村鎮經過考察,決定上馬桑枝食用菌種植專案。

2020年,焦村鎮在種桑養蠶規模最大的邢村建設桑枝菌棒廠,回收村民的桑枝,同時利用省專項扶貧資金,為8個村建設48座食用菌大棚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專案。

“去年,我們村成立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在食用菌大棚內種植赤松茸,進一步拓寬村民和村集體的增收渠道。”邢村黨支部書記宋建召說,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該村的蠶農不再單靠出售蠶繭獲得收入,不少先行者已涉足深加工領域,利用自產的蠶繭加工製作蠶絲被、養蠶剩餘的桑葉製作桑葉茶,還利用養蠶大棚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空閒期種植食用菌。

“從去年開始我們便組織蠶農利用養蠶大棚,種植赤松茸和羊肚菌,等到技術成熟後將全面推廣。”焦村眾城蠶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國財說。

(本報記者 魏森元)

■記者手記

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

從2019年養蠶初期,記者便開始關注焦村鎮的蠶桑產業。無論是產業培育,還是產業延鏈,焦村鎮都做到了幹在實處。

該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在鎮域南部發展蠶桑產業,找準了產業發展路子。更難能可貴的是,多年來,該鎮幹部步調一致、務實工作,使蠶桑產業成為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行狀元必定在其領域有“真材實料”。採訪中,蠶農韓苗的一句話讓人深思——“黨和政府給咱找來好產業,咱老百姓只要努力幹就能發家致富。”韓苗家透過種桑養蠶還了外債、供出兩個大學生,日子越過越紅火就是實證。焦村鎮黨委、政府精心謀劃、務實推進,村民科學種養、勤奮經營,蠶桑產業定能讓焦村鎮走在鄉村振興道路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