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農業

停止討論“紅利”,萬字提煉4大驅動增長方法

2023-01-03由 破局者Breaker 發表于 農業

為什麼說 肥 汙

整理好所有的思路和筆記,寫下這篇之前,我回頭又去看了下《人本商業評論》的文章。

兩年前的文章,現在看來,仍充滿觀照當下現實的意義:

我們從小到大的整個教育體系中,都特別關注操作性的方法論。

小的時候最受歡迎的是如何解題,幾大類型如何套用公式,哪怕語文這種學科,都會有什麼閱讀理解的幾種不同題型應對的解答套路。

長大之後,最受歡迎的是什麼,詳解電商運營七步法、抖音投放的六大步驟、私域流量策略指南、如何投放小紅書爆款筆記之類的實操性方法。

但我們始終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少關注一些操作的術的層面,多關注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找到正確的路。

術的層面,並非不重要,在今年,芋艿也整理釋出過幾篇方法論的內容。然而,探究真正驅動增長的因素,須迴歸本質。

想起芋艿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小學我的成績非常一般,對學習也沒啥太多興趣。當時我媽請了一位教數學的家教老師,據說有很特別的教學思路。

他一教,就教了我5年。從初中到高中。這位老師幾乎不讓我做題,也不講題。每週上一節課,每節課就把最核心的方法和原理講清楚,讓我自己學著自己推導一遍。一般,會比正常的教程提前5-6個課時。之後就一通百通。從初中到高三,我的理科都非常好,尤其是物理和數學。憑著理科的優勢,高中大小考試基本年級第一,且從不參加晚自習,每晚11點前睡覺。後來上了大學,上交的理科考試以難著稱,我的成績也一直還可以。

回過頭來想想,道理是一樣的。

大道至簡

原理和常識的力量,常常被人忽略, 就像

真正搞清楚一個原理VS題海戰術

,大部分人都選擇後者,因為前面看起來太簡單,不像能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

它才是萬能的解題鑰匙

和任何學科的底層邏輯一樣,消費行業也是如此,一通百通。

如《人本》所言,“

消費行業,甚至整個商業世界,本來就是常識驅動的,沒那麼多秘密。而其中最本質常識,也是百年來商業成功的唯一要素”,即

【對使用者價值的理解】

“全球範圍內,任何我們所熟知的消費企業,成功的因素一定來自於對使用者需求的精準洞察。而成功的大型消費企業,推出的那些失敗的產品,大多也源自於對使用者價值的理解偏差。

所以,

找到精準的使用者洞察,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做出成功的消費品企業,不需要外在的紅利,你用最傳統的渠道,無論線上線下切入;用最主流的打法,無論高舉高打還是單點突破,都可能成功,而沒有精準的洞察,靠紅利催出來的銷量沒有任何意義”

他們以元氣森林舉例——它的實際增長的路徑並不像『新消費』,反而是典型傳統消費企業的成長路徑:

80%銷量來自線下,經銷商體系建立和管理、渠道縱深都在向傳統消費企業看齊;

大量戶外廣告、電視廣告、品牌廣告投入的佔比,營銷策略也和傳統消費企業拉齊;

它為什麼成功?

從本質上看:

“0糖0卡0脂,把這個概念顯而易見展示出來,才是它碾壓之前無糖飲料的關鍵(超過可口可樂、超過燃茶)。

這是概念和concept的勝利,而非赤蘚糖醇VS阿斯巴甜的勝利,甚至是否以氣泡水這個品類的形式出現,都沒那麼重要。”

再看一個非實體的例子,那位在微信公眾號時代叱吒風雲的女王,靠著情緒精準拿捏和女權傾向,作為“嘴替”一般的存在,風頭無二。後來轉戰抖音之後,旗下的情感類短劇類賬號依舊是排行榜遙遙領先,無論是播放還是廣告接單,資料都極其漂亮。

成功的原因是一樣的,拿捏大眾情緒的內功沒變,作為日常生活中女性所有的委屈和發洩物件的“嘴替”沒變,文字也好、影片也好,形式而已,成功關鍵依舊是理解使用者且穩準狠地表達。

與之相對的是:

在今年幾乎一片雞毛的慘淡背景下,增長兩個字足以讓所有人如坐針氈,把所有人拖到了一個看似正確但極其荒謬的地方:

哪裡還有流量紅利?怎麼抓住紅利?

甚至有一些公司,在回顧自己經歷中,把成功(或者暫時成功)的因子也歸於抓住某些流量紅利。

所謂紅利矇住了決策人的眼睛,錯判為企業的核心增長能力,而輿論場和平臺方因為自身商業利潤的鼓吹和造勢,加劇了企業主對流量的渴望和追逐:

2017年瘋狂捲入拼團和社交裂變的流量競爭中——早就消失了,拼團賣貨是平臺的競爭力,而不適合絕大多數的單品或者單一品類。

2020年一窩蜂達人直播降價賣貨的流量爭奪中——逐漸撐不住了,一次銷量爆發的代價是長線平銷的折損影響。

2021-2022年,所有人都在種草、直播、KOL、聯名、設計驅動、國潮、年輕化……品牌把這些都做一遍,才發現流量根本經不起卷,認知差異化被迅速抹平。

……

方法、渠道的紅利,在平臺輿論宣傳加持下,一波又一波湧現,每一波潮水褪去,沙灘都是死去的屍體。

依舊樂此不疲。

對此,黃海有更犀利的觀點,

消費品最終端的使用者肯定是消費者,而不是渠道。如果一家消費品公司把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在渠道有沒有紅利上,最終肥的是誰?”

他認為,第一是網紅主播,第二是平臺方,比如抖音電商,三年時間就實現了從0到一萬多億的收入。

對消費企業來說,直接的後果是:

“因為哪天跟李佳琦關係差了一些,或者他沒有選擇你,公司收入就直接掉了一半。”

很多投資人如今也不怎麼投資消費了,就是因為看到了這些現象——品牌方不賺錢,生意最後的價值都被網紅主播和流量平臺這樣的渠道方拿走了。

過於依賴渠道紅利,必然被反噬。

因此,在這個時間節點,我們強烈建議,剝離開所有的渠道紅利,去關心和研究真正決定增長的要素。

真正的紅利是什麼?

我們認為,在《人本》所說

【使用者價值理解】

的基礎上,

真實的紅利,在於對使用者認知理解的超前洞察。

說得更具體,即

【基於使用者價值的準確理解,超前提供解決方案,並準確傳達給消費者,在過程中建立長期共識】

因此,在這篇探討機遇的文章裡,我們停止討論所謂流量紅利,從使用者價值洞察維度出發,關注四個層面的事情:

1.使用者底層需求

2.需求在當下環境下的變數因子

3.需求匹配性準確傳達和影響大眾

4.建立持續的使用者認同

基於以上邏輯,我們正式進入關於增長機會的討論。

01

需求縱深

說【需求縱深】之前,我們簡單討論一下【定位】,定位理論在這兩年爭議頗大。

不少人認為【定位】失效,原因包括去中心化的媒介導致傳播難度大、精神偏好消費不適合品類決策等等。

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是市場內卷導致品類佔位的困難:

在消費決策領域,針對同一種需求,存在太多跨品類的解決方案,從某種程度弱化了品類維度的固化思考路徑:

比如想喝點提神的水,氣泡水、咖啡、茶飲等都在滿足這種需求;而想喝點放縱小甜水——奶茶、酸奶、拿鐵也彼此競爭;導致市場競爭這一側,想佔住一個品類,所面臨的投入成本都是巨大的——包括品類內和跨品類的競爭。

因此,很多品牌選擇的是極其細分品類賽道切入佔位,在初期當然是有紅利和空間,然而,走過從0到1,發現無法掙扎出【細分】的侷限,想跨越細分進入大品類,市場教育的成本和風險不可預知。

不妨換一個視角。

品類定位的本質,是競爭導向,當競爭成本更高,意味著佔位的成本急劇提升。

而與之相對的是『使用者導向』,從使用者需求的角度進行心智佔位,圍繞某一類需求點開拓空間。

即在更激烈的市場環境競爭中,從品類要增量,轉變為從需求要增量。

停止討論“紅利”,萬字提煉4大驅動增長方法

如果在頭部大品類賽道已經穩穩佔位,比如第一或者第二,品類定位戰略無疑是正確且應該堅持:

但如果屬於非頭部玩家,或者從細分品類進入主品類競爭門檻高、難度大,不妨『由橫轉縱』。開拓需求的縱深,讓產品和服務成為需求滿足的集合體,形成需求繫結的核心聯想。

需求是隱形的大賽道

妙可藍多,在2018年,從乳酪這個在中國市場尚且很小的賽道切入,打兒童乳酪賣點(高蛋白、高鈣、小包裝),作為下午甜點和隨餐補充,比其他零食都更加健康,不到四年時間,市場佔有率達到35。5%。然而,隨著市場加大,伊利、三元、乳酪博士這些品牌都盯住了這塊蛋糕,入局乳酪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那麼,妙可藍多是從兒童乳酪拓展到全線乳酪賽道,還是往前一步,去搶佔液態奶賽道呢?

都不是。

它選擇了【兒童營養餐桌】這個需求,推出兒童乳酪片以及各種形態的零食,把產品矩陣作為滿足某一具體需求的集合體。跳出『乳酪品類生意』,做『親子關懷』的生意。

需求和具體情景相關,當我們建立起情景的主動聯想,意味著品牌有更多機會在情景裡扮演極其多元的角色。

舉個例子,比如當你最近比較憔悴,想調理一下身體,如果能馬上聯想到一個品牌,去看它有哪些系列的產品,哪些組合最能應對自己的情況,甚至去詢問品牌解決方案,那麼,意味著這個品牌的每一款產品和服務都有機會獲得被購買的機會。只要繫結『健康內調』,延展空間是極大的。

Chillmore憑香氛沐浴露走紅,而要在沐浴液這個紅得不能再紅的賽道里競爭,太難,因此,它選擇了某一類需求——『擁有自然體香』。使用者使用後發現自己喜歡這種香氣,那麼,一系列的身體乳、身體油、沐浴露都擁有近似味道,都可以選購,不同季節也可以出不同的香型款提供嚐鮮。

徐福記,在實現多品類戰略遭遇失敗後(從糖果到堅果),選擇從場景需求點出發:從過年到婚慶、添丁、升學、祝壽等,根據不同場景來提供對應產品組合,從而實現持續高增長,市場份額超過30%,高居市場第一。

而一旦需求的縱深拉開,往往是一個極大的空間,品牌滲透可以無處不在:

更多新型奶製品,主打營養美味,都可以作為兒童早餐(妙可藍多)

想要持久體香,冬季和夏季各有不同的香型沐浴\身體乳選擇(Chillmore)

針對敏感肌需求,要有專門的面霜、精華、面膜,甚至防曬(薇諾娜)

各種新奇特零食等待吃貨們挖掘,烘焙、飲料、即食、生鮮甚至沒有見過的『奇葩』(盒馬自有品牌)

跳脫品類框架的激烈競爭,而把注意力聚焦在不同環境、不同情景下的使用者需求,無疑能為企業拓展更大的伸展空間。

02

認知牽拉

『產品的定位不是你創造出來的,而是去找那些本來就已經存在於使用者心智中的認知,當你找到了一個使用者已經存在的認知,那你說服使用者的決策成本就會極低』

人性固有的認知和偏好,是絕大多數購買行為得以成立的基石。

以前,要做得很簡單:

第一步,找到基本認知;

第二步,基於認知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

然而,隨著市場內卷嚴重,對應某個基礎認知的商品選擇有無限大。

因此,在基礎認知之上,要找到引導認知的

【變數】

,用

【認知+變數】

的組合,把使用者牽拉引向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舉兩個例子——

減肥是存在多年的基礎認知。

當脂肪成為肥胖公敵的時候,味全打出『0脂肪』的概念破局,而迅速佔領市場,佔據僅次於養樂多的市場第二名。

而當糖成為第一肥胖殺手,主打0糖的氣泡水火遍全國。

同樣,預防兒童近視是基礎認知。

藍光作為傷眼殺手,誕生了一批防藍光產品:燈、防藍光螢幕、防藍光眼鏡……

之後,眩光又作為視力公敵,類紙屏(紙一樣的螢幕)開始流行,類紙屏的學習機、平板開始走紅。

每一個基礎認知的天花板都會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科技、文化、觀念)而無限提升,這其中意味著各種各樣的增長機會。

具體做法:

借用新的時代因素,找到符合【基礎認知】的牽拉力。

有人可能會質疑,新認知存在市場教育的成本,是不是會很困難?

對此,正確的操作是,

把使用者直接受益的地方(基礎需求被滿足)一起說出來。

比如說到防眩光的時候,必須要點明【護眼】,在某種程度上,

沒說就是沒有。

“營銷人員必須宣傳利益而非特徵”

——by《認識顧客》

更聰明的做法還有兩種:

第一, 新老認知要素的捆綁

回到前面的例子,味全打出 0脂的同時,保留之前乳酸菌飲料的賣點——腸道健康;

同樣,元氣森林在打出0糖的時候,沒有忘記把0脂加在後面。

在同一社會,存在著巨大的認知資訊差,我們市場教育的成本實際是不均等的,因此,更聰明的做法是,在同一認知基礎上,疊加牽拉認知的新舊因素。

第二, 找準引入的

契機

在某一類新的社會概念流行一段時間,處在從earlybirds過度到大眾消費者的階段,或者少量競品已然對市場有一定教育,往往屬於市場營銷的黃金期間。

食品安全健康是一種基本認知,而在基礎認知之上,黃天鵝用了【可生食】的標準作為認知的牽拉力。為什麼【可生食】可以被接受,隨著日料的流行,這個概念在白領和高消費力人群中已經被接受和教育,把它作為自身產品的標準,是一個很妙的時間點。

最後,再提醒一下,當我們想要牽引認知的時候,需要重點辨別,是否建立在真實的基礎認知之上(而非偽需求),可以透過一系列問題自查:

基礎認知存在了多久?

在特定的區域裡,是否真實紮根?

人群滲透率達到多少?

關注基礎需求,能在引入【牽拉力】的時候,讓我們更謹慎,防止『偽需求』。

如格倫費雪所說,

【不要試圖改變人們的想法,人們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建議】。

03

理性錨點

面對依然疲軟的市場環境,人們的消費決策更謹慎:

一方面,資訊多元化加快發展,人們對更美好的生活、事物仍有充沛嚮往;

一方面,尋求更理性的決策和價效比最高、效果最優的解決方案。

如何在二者看似矛盾的心態中,獲得增長空間?

在這裡,我們先弄清楚一個概念。

【便宜】是一個客觀概念,原來賣90元,現在50元,是便宜了。

【划算】是一個主觀概念,不同維度的對比,

有不同層面【認為划算】的感知。

【人們實際上不排斥更貴的產品,而是擔心自己買貴了】

然而,為了【便宜】,品牌方們大量使用了各種買一送N、促銷打折、直播清貨的方式,在拼多多、抖音直播間、達人直播、社群團購這類天然【佔便宜】屬性的渠道給予更多價格讓步,或者把所有資源押寶在大主播、大促季。

值得警惕的時候,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和更加透明的資訊環境,這一類價格歧視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且渠道管控力一旦沒收緊,造成亂價反傷品牌。而節點性、主播清貨式甩賣,在流量爭奪期風險較大,且對平銷影響不可估量。

那麼,除了這些方法(不是不做,而是更謹慎),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還有什麼辦法?

答案是從【划算】出發,打造主觀的【划算感知】。

有一個相對於降價遠未被重視的方法是:

建立錨點。

在人們對錢的問題所做的決定裡,強大的錨點效應幾乎無處不在: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裡,提到一個實驗,調查人員對一些海洋探索館裡的隨機參觀者詢問,願意為海上石油汙染問題捐款的數量,實驗員人員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問她們,願意捐多少錢,而是先問了一個錨點問題【你是否願意花5美元來……】

若沒有提到錨定問題,這些對環境很敏感的探索館參與者會說他們願意拿出來的錢平均是64美元。當錨點金額只有5美元時,平均捐款則是20美元。當錨定金額達到400美元,人們的捐款平均數竟然達到了143美元。

如何打造錨點,通常考慮三種形式:

1.直接平替

2.自建錨點,向下相容

3.跨品類錨點

第一點很好理解,平替概念今年繼續大行其道,明面上對標戴森的徠芬吹風機,暗地裡對標豪華車的比亞迪(打出“安全是最大的豪華”)都增長可觀。

第二點,自建錨點向下相容,比如超豪華的月子會所推出輕奢品牌小貝拉,走中高階路線,作為從今年開始鋪量開店的主力品牌——自家有一個更高階、更貴的對標物存在,不僅有效消解價格支付中的心理障礙,也對自家品質也有背書效應。

第三種,跨品類錨點,這也是最有意思,發揮空間最大——世上萬事萬物都可以對標成為錨點,讓產品和服務以“平替”的方式繞開價格理性。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當推廣高階品“大排燈”(一款光療美容儀),於小戈是這麼說的:

“18年,我還去瑞士做過身體的紅光抗衰美白艙,在瑞士做一次挺貴的,國內便宜,但再便宜,正經的美白艙也得大幾百一次,現在我想通了,反正居家辦公,我就用大排燈,把我從頭到腳、從頭皮到身體,全都照一遍。照得越多越快回本,一個機器採4000多,照幾次就回本了,比店裡做便宜多了。”

這款產品並不便宜,且沒有直接對標形態的類似產品,但一旦作為【瑞士美白艙】的平替,立馬就顯得極其划算值得。

在很多場景下,

“外部價格不菲的服務”

都可作為

外部價格不菲的服務”

的錨點:

類似按摩椅、主打按摩功效的床墊、洗地機等等。

推薦一款『皇家銀耳』(價格遠高於普通銀耳)的時候,她對標『全家人的燕窩』:

燉一大鍋燕窩每天喝,對很多人來說不現實,但一大壺銀耳全家都喝——多便宜的跨品類平替(針對滋陰潤肺功效)。

在消費緊縮甚至降級的時期,似乎【高性價比】大行其道。

然而,對使用者來說,

“家用高頻耐用品”

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前者非常危險——當習慣了靠不斷降價拿份額,且沒有給出大眾充分可信的理由,購買者會和品牌自身一樣,對產品和服務逐漸失去信心。

讓我們再引用一下安德森的名言:

成功追求高性價的快感”

上述三個層面,我們圍繞從使用者價值角度的增長,分別講述了底層需求(需求縱深)、變數因子(認知牽引)、以及傳遞使用者(理性錨點),最後,我們談一談如何如何建立持續的使用者認同。

“高定價等於高增長——如果你真堅信自己做的是一款好產品,那就絕對不能降價。”

04

《新消費“病”在哪裡》一文寫到:

“使用者價值的理解,是決定性的因素,不過是一個非顯性的東西,它無法被直接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它最終是透過產品功能、形象設計、廣告傳播等一系列具體的外在表現,呈現給消費者。”

那顯性層面,真正渠道消費的核心什麼呢?唯一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

做厚品牌

品牌

在百年的商業歷史上,無論商業環境如何演變,即使到今天,驅動消費企業的唯一核心因素,也從來沒有變過:一定還是依靠品牌驅動的。

而站在今天,我們發現唯一能鞏固和驅動長期增長的動作,即【做厚品牌】,包括品牌資產的積累和品牌文化的積澱。【品牌資產】和【品牌文化】也對應芋艿和貓在《全鏈路品牌營銷操盤方法》裡的的明暗線。

先說品牌資產。

有兩個特別典型的誤區:

不少人可能疑惑:為什麼麥當勞、可口可樂這些膾炙人口的品牌,還需要一直打廣告、做營銷。

實際上,認知情況遠沒有大家自認為那麼樂觀。

一、企業自認為其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總是大大超越實際認知數量:

『短時記憶中的資訊衰減很快。例如,價格的記憶長度一般為3。7秒,顧客必須透過不斷的保持性複述來重新整理資訊,否則這些資訊就會丟失。保持性複述,是為了將資訊保留在當前記憶中供解決問題之用,或為了使之轉移到長期記憶中而不斷重複或複述資訊』

——by 《 百勝營銷法》

當你停止向大眾持續傳遞認知,被遺忘的速度遠比我們想得要快得多。

很多企業錯誤預估了大眾對品牌的的記憶容量,即大眾能吸收和記憶某個品牌的各種資訊——當我們面臨數千上萬的品牌時,留給每個品牌的記憶是非常有限的。

二、只要觸達或者和使用者互動過,就能產生品牌認知

很多人認為透過社群種草、透過短影片、甚至各種話題、炒作、爆款內容都可以建立品牌認知,並認為這就是積累品牌認知的更高效方法。

問題在於,我們能讓使用者記得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情節段子裡的產品話術,還是一段長圖文裡的植入提及?還是一次和品牌方的互動,這些各種碎片化內容在腦海裡是否可以轉化為長期記憶?

事實上,這些太容易被遺忘了:資訊環境過於冗雜、同類、同質化內容高密度輸出、資訊輸出內容多元難以統一……認為種草能夠種出品牌認知的本質問題在於:

【短時記憶容量大概只有5-9位元之間】

而如果每次講的東西都不一樣,消費者不僅無法有效記憶,還會對品牌核心產生疑問。

因此,認為品牌認知人群是幾個話題、或若干次種草能完成,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誤區——違揹人腦接收資訊和儲存資訊的客觀規律。

無法濃縮在一個絕對可控的最小資訊單元裡,無法確保每次傳遞的資訊是高度一致的。

平臺包裝出來的“認知人群”、“興趣人群”,很大程度上,並非真正的品牌資產。

對於積累認知這件事,唯有確保

,在高頻、低干擾的環境下持續觸達,才能把短期、即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最小資訊單元】

重複、保證頻次傳遞【最小單元資訊】,進行品牌認知的持續疊加。

蘋果持續在影片網站做投放,去年愛奇藝投放量達到4。5億,沒有任何植入或者劇情,全部是硬廣資源,保持品牌視覺和核心資訊的高度一致。

很有意思的是,在當下營銷行業,廣告作用被極大地低估——討論瑞幸的時候,無數人都在說私域運營和新品營銷,而其大手筆的廣告幾乎被忽略不計。

在整個營銷鏈路上,種草、內容營銷未必不重要,然而,當以積累品牌認知作為目的,我們必須合理而尊重規律地找到對應目標的方法。

我們再說品牌文化,說實話,在當下:

讓企業主相信品牌認知的持續複利,是難事

事實上,強化品牌文化價值和emotional層面的輸出,對絕大部分處於充分競爭市場的品牌,或者需要較高溢價空間的品牌來說,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從競爭上看,中國供應鏈如此發達,一個好產品的紅利期,通常只有3個月甚至更短,產品端的領先優勢,壁壘非常有限。這個時候,使用者選擇的感性偏好就異常重要——

讓企業主相信品牌價值和文化的建構意義,簡直是玄學

如果能和使用者產生連結能力和情感共振,即使在沒有紅利的時候,也會認為『是和自己有關係的產品\服務】,而非在一堆模糊無差別產品中隨手選擇。

而關於品牌溢價和品牌價值之間的關聯——文化\情感認同驅動的價值判斷(超越功能物理屬性價值),很多文章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就不贅述了。

這一條品牌的暗線如何經營,在芋艿的課程裡《品牌明暗線操盤方法》一節也有詳細的描述,可歸為以下三個步驟,感興趣也可以專門去了解:

品牌故事的重複敘說

從0開始,

日常溝通的正規化建立

從1開始,

品牌態度的反覆強化

品牌故事、溝通風格和品牌態度,在邏輯和情感上,都應該是一脈相承,彼此自然融合。

每個行業的人,都認為現在身處嚴冬,天寒地凍,在極冷的環境裡,

從10開始,

唯一可以禦寒的『棉被』就是品牌。

所有對產品積累的興趣、好感、體驗,被一層鬆軟溫厚的棉被包裹住,被窩的熱氣不流散;哪怕有冷氣或者狂風入內(不可知的變數或風險),亦能有效抵擋。

產品內卷、渠道擁擠、流量紅利不可持續、消費疲軟——唯有品牌能夠讓消費企業扛過寒冬。

05

討論本質驅動增長的因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使用者底層需求——

總結

2。需求在當下環境裡的變數因子——找到基礎需求的當下“牽拉力”

3。需求匹配性準確傳達和影響大眾——找

從品類拓展到需求縱深

4。建立持續使用者認同——

到理性錨點

做厚品牌

說實話,這些並不是新概念。我們也不願意去挖空心思搞一些新概念去博人眼球。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站在今天,我們花了極其巨大的精力找各種流量紅利,各種新機會和新渠道,或者流量爭奪的種種技巧和方法,有的企業甚至80%的精力在此。

而在另外一段,看起來似乎更務虛的【使用者價值洞察】,幾乎少有人提及和關注:相比於真實的使用者,流量規則和平臺演算法更值得押寶。

然而,【超前且精準的使用者價值洞察】是已經被太多商業實踐證明,比紅利重要太多。

有人說,二者是否可以兼顧呢?

事實上,除了資源和精力分配問題,兩種選擇之間會存在本質的衝突和矛盾。

第一,產品矩陣構建和使用者管理建立,到底是使用者價值出發還是流量演算法出發?如黃海所說:“

依賴直播賣貨的基本使用者關係都很弱、很淺,因為關係都掌握在主播手裡。其實關係掌握在誰手裡誰就值錢,如果關係是由推薦演算法決定的,推進了什麼就買什麼,那值錢的就是抖音的演算法,而不是消費品公司。”

第二,關於營銷策略:

因為流量

比如當你拍一個短影片,主打【買1送N、買*送**】這些利益點的時候,幾乎都是平臺點選最高、轉化最快的方式;然而,

的反饋驅動是即時見效的,使用流量紅利的規則能馬上獲得反饋;

聚焦和傳遞【使用者價值】的角度,流量是工具,而不是讓一切適配流量模型,堅定正確的輸出,目的是超越流量競爭而獲得真正穩定的收益和健康增長模型。

我們提供了4種方法去探索圍繞使用者價值的增長機會,但真正的實踐中,是非常難的,無論是從思考邏輯上,超越個體偏好維度去探索和提煉人類最本質的基礎需求,幾乎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無糖可樂 VS 0糖0卡0脂),還是在使用者購買決策路徑的精準描摹和有效牽引,更不用說品牌力建立打磨的漫長艱難。

然而,本質上,商業世界的增長的原動力,一直是:

願2023在持續的艱難中,做正確決策,獲得真正可靠的增長。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