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特殊的勞動者|樹木“醫生”:給大樹體檢療傷的人

2022-05-31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林業

毛白楊治什麼病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景曦)在公主墳環島綠地,古樹參天,滿眼綠意。普通市民不留意觀察很難發現,一棵十米高的榆樹上出現了一個不顯眼的樹洞,洞口朝天,像一個張開的大嘴。這種“朝天洞”更容易蓄積雨水,加速樹木的腐蝕。

周志文及時發現了這個樹洞,她和同事爬上爬下忙乎了整個下午,將深達近30釐米的樹洞填補好。

在北京,和周志文一樣的樹木“醫生”透過提前給樹“體檢”,瞭解樹木健康情況,並量身定製治療方案,防止倒伏樹木、枯枝脫落等影響城市執行。

03:36

為大樹“做手術”

網路上,“樹洞”被認為是可以放心傾吐秘密的地方,但在大自然中,腐敗的樹洞會日益擴大,直到一場風雨將樹木摧毀。在公主墳環島綠地,北京金都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綠化一大隊養護負責人周志文就在一棵榆樹上發現了“隱蔽”的“朝天洞”。

好好的粗壯樹幹,怎麼會形成這樣一個樹洞?周志文從地上撿起一個“丫”型樹杈演示,把其中一個短枝掰斷,分叉處留出1釐米長的一小截樹枝。“園林工人剪枝時,就像這樣沒有剪乾淨,樹皮再生長時包不住多出的一小截。下雨樹枝受潮、病原菌入侵,裸露出的木質部分逐漸枯死、腐爛,慢慢就形成了樹洞。”她邊比劃邊解釋,如果修剪方式正確,剪口處樹皮可以把傷口包住,樹木自身癒合後會形成一個小鼓包。

十幾米高的榆樹直徑約有80釐米,樹齡六七十年。如果樹洞不補上,可能四五年之後的一場大風就把它颳倒了,輕則壓毀樹下的灌木叢,重則壓壞綠地公園圍牆,影響遊人出行。

周志文靈活地攀上木梯,抽出尺子測量樹洞深度。“這樹洞腐蝕走向奔著樹心,越靠樹心爛得越深,最深處已達30釐米。”

用刀將腐爛木屑剷除乾淨、殺蟲殺菌、刷桐油防腐、用聚氨酯填充樹洞……像做手術一樣,周志文為這棵大樹“剷除病灶,縫合傷口”。桐油乾燥速度較慢,刷上幾遍等到乾透之後,還要用聚氨酯填充樹洞,整整一套流程下來,太陽已落西山。

周志文說,上世紀90年代填補樹洞是用洋灰,隨著科技發展,材料也在不斷改進。如今使用的聚氨酯發泡劑在樹洞中膨脹有彈性,更適合樹的生長,又可以控制軟硬度,方便二次修補時清理。

給樹治好了病,周志文還要給大樹美顏一番。“樹洞填充完了,我們在最外面再用褐色的矽膠封層,園林工人們反覆調色,儘量使矽膠顏色貼近樹皮本身顏色,有時候還會畫上樹皮紋路,將‘疤痕’遮住,讓樹木更加自然美觀。”

特殊的勞動者|樹木“醫生”:給大樹體檢療傷的人

4月19日,公主墳環島綠地,周志文測量樹洞大小。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發出樹木風險預警

周志文幹園林工作20多年了,最近,她獲得了一個新的稱呼——樹木“醫生”。

樹木“醫生”在中國還是個新鮮的名詞,但在國外已有百年曆史。2018年,北京引入樹木醫生理念。此後,北京市園林綠化國際合作專案管理辦公室(國際合作辦)邀請日本專家,對北京樹木管護人員、設計人員、病蟲害防治人員、北京林業大學師生約200餘人進行了系統培訓。這其中,就包括周志文。

北京的公園、老舊小區、衚衕中的行道樹,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栽種的。經歷大風暴雨等天氣驟變,變老和生病的樹木極易發生倒伏風險。7-9月,北京突發性災害天氣發生頻繁,大樹被連根拔起、砸中停放車輛的事件也相應增多。

在周志文看來,除了養護、診治,樹木醫生還有個重要任務——發出預警。“我們要對樹木進行風險排查,分析樹木的生長態勢,提前採取措施。“近幾年,我們的工作越來越細緻,每次遇到極端天氣,我們就要去道路巡查。”她說,風雨造成樹的折枝、倒伏,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提前做好措施,比如修剪、保養根系,就可以減少危險發生。

“樹木‘醫生’的工作挺辛苦的,養護工作需要週而復始,就像幹家務一樣,每天干,不太容易看出成績。但如果不幹或者幹得不好,就會顯露無遺。如果沒有及時排除隱患,一旦遇上極端天氣,樹木倒伏的後果不堪設想。”周志文說。

判斷一棵樹是否健康,除了依靠園林工作者多年的經驗,也要藉助精密儀器。就像醫生給病人照B超一樣,樹木“醫生”也有自己的高科技手段。

有些樹木外觀無異,但樹心已空。周志文所在的單位最近購買了一臺應力波二維成像儀,成像儀的探頭等距釘進樹皮中“圍成一圈”,透過訊號採集器連線電腦。只要挨個敲擊探頭,電腦上就能畫出樹木的空洞橫截面示意圖。

特殊的勞動者|樹木“醫生”:給大樹體檢療傷的人

4 月 19 日,公主墳環島綠地,用於修補樹洞的部分工具和材料。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樹枝枯損、葉片狹小,也是樹木生病的表現,樹木“醫生”判斷其根部缺水或者受損。“以往探根,我們會挖洞,翻開人行道上的磚塊,瞭解樹木根系的狀態。如今,我們用上了樹木雷達無損檢測技術。把檢測裝置放在小車上圍著樹轉幾圈,就能獲知地下一米深範圍內根系的生長分佈狀況。”

【講述】

被稱為“醫生”讓我們更有職業認同感

我參加過兩次樹木“醫生”培訓的課程,第一次培訓是日本老師講授的,給我們進行樹木養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日本,樹木“醫生”已經是很規範的職業了。以往我們園林工人日常去排查一下樹木情況,並沒有非常規範。透過與國外專家的交流、學習、借鑑,我們對現有技術進行了區域性改進和創新。

如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有更多的公眾熱愛綠色,認同並支援我們的工作。老百姓也越來越懂綠化,有時候樹上有蟲子了,樹葉有病斑了,樹枝枯乾了,他們會提醒我們。有了大家的共同關注,樹木醫生工作的開展將更加順利。我們想把更高品質的綠色帶到大家身邊。

——樹木“醫生”周志文

在樹木“醫生”理念出現之前,我們籠統地稱自己為園林綠化工作者。對比“給樹看病的”,被稱為“醫生”讓大家更有職業認同感,對於自己的工作職責也更明晰,居民的認可度也更高。

——樹木“醫生”高發明

【職業檔案】

1924年,國際樹木學會就提出了樹木“醫生”的概念。樹木“醫生”要掌握包羅永珍的知識和技術,比如樹木生理、土壤診斷和改良、病蟲害防治等。2018年,北京引入樹木“醫生”理念。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對樹木管護人員、設計人員、病蟲害防治人員、北京林業大學師生等200多人進行了系統培訓,培養園林工匠。2018年、2019年夏天,樹木“醫生”團隊率先對東西城道路、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的10餘種重點園林樹木進行了“體檢”,包括油松、銀杏、國槐、毛白楊、白蠟、柳樹等。“體檢”顯示,核心區樹木優良率約佔94%,6。01%的樹木存在不同程度的樹幹空洞、腐爛、枯枝、病蟲害等問題,可能會給行人及車輛帶來一定安全隱患。今年,北京還將搭建樹木健康診斷與風險預警平臺。對存在風險的樹木,專業隊伍將每隔3-5年對其開展“體檢”。未來,樹木“醫生”將向全市推廣。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景曦 攝影記者 王嘉寧 影片記者 郭薇 李欣侗

編輯 張磊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