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喜馬拉雅,我該怎麼相信你的前途?

2022-05-10由 格隆匯 發表于 林業

vivo手機怎麼朗讀內容

作者 | 小李砍刀

資料支援 | 勾股大資料

1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歷經戰火的洗禮後,軍工民用的風潮第一次席捲全球,工業革命的成果,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這其中的代表,就是一種叫做“礦石收音機”的東西,它悄然在美國普及,隨著世界第一家面向公眾的商業電臺在美國匹茲堡開設,壓抑了百年的資訊洪流,就如決堤的洪水一般洶湧而出。

喜馬拉雅,我該怎麼相信你的前途?

從1900年到1922年,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商業電臺就以驚人的速度在美國範圍內增長到了500家,收音機風靡歐美,在此風潮下,中國上海也在1923年開通了第一家廣播電臺,對資訊極度渴望的上海富裕人群開始蜂擁走向商店,搶購收音機。

它的出現,就像是一根攪屎棍,獨特的音訊傳播,豐富了人們獲得資訊的方式和娛樂生活,加之成本低廉,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孩童也能聽懂,FM頻道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迅速變成了比報紙還受歡迎的東西。

沒人想到,歷經百年,當初被人趨之若鶩,成為家庭標配的收音機已經走進了歷史,成為少數老人家的堅持。

更沒人想到,隨著科技產品的變革,會有一批貼著FM標籤的企業,計劃上市。

近日,喜馬拉雅FM的組織架構進行了大變動,根據官方回答,該公司正在進行VIE架構的搭建,很明顯上市計劃已經是箭在弦上,從它的E輪融資來看,投後估值已經達到了240億元。

這不禁讓人一驚,240億估值呀,這是在逗我笑嗎?這要是真上市了,接下來該咋辦?

2

喜馬拉雅,成立於2012年,2013年3月上線音訊分享平臺。

喜馬拉雅,我該怎麼相信你的前途?

VIE架構搭建好了,外界的猜測和議論也是沸沸揚揚,但是喜馬拉雅對外卻是三緘其口,稱沒有上市計劃,讓人很是疑惑。

要想解開這個謎團,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它的各項資料。

根據相關融資材料披露,喜馬拉雅在2016年營收2。05億元,2017年營收7。3億元,同比增長了256%,從增速上來看已經是一份十分不錯的成績單。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這個資料是建立在4。8億使用者數量之上,你還會這麼認為麼?

根據2018年2月披露的資料,喜馬拉雅的月活是8000萬,日活約2800萬,根據CNNIC的資料,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為8。29億,手機網民數量為8。17億,也就意味著喜馬拉雅的使用者數量已經達到了總量的一半,使用者增量將不可避免的進入平緩增長期。

說完了營收和使用者增量,再來看看收入構成和毛利率。資料顯示,2017年喜馬拉雅41。26%的收入來自於廣告銷售,50。1%的收入來自於付費業務,智慧硬體的收入佔比僅為8。64%。2017年的毛利率為57%,淨虧損1。08億元。

2018年的資料還沒出來,但一邊是市場瘋傳喜馬拉雅計劃上市,一邊是不斷“闢謠”,顯然2018年的資料並不會多好看。

很顯然,對於喜馬拉雅的來說,使用者增長和營收將是一個大問題。

3

燒錢,這是一個擺在明面上的現象,但是喜馬拉雅為什麼燒錢,盈利到底有多難,這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說說版權。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瞧瞧內容驅動的幾個燒錢領域——影視、數字閱讀、音樂。

影視領域就不詳細描述了,騰訊影片、愛奇藝、優酷每年的燒錢都是幾十億打底,以愛奇藝為例,2018年虧損高達60億,這其中主要就是版權爭奪給鬧的。

在數字閱讀領域,閱文集團也就是靠著極具優勢的版權,成為這一領域的老大哥,地位無可撼動,2018年營收50億,淨利潤9億,但股價仍然不好看,從上市的千億市值跌落到了如今的300多億,縮水了三分之二。

再來看看音樂領域,繼騰訊音樂赴美上市之後,版權優勢已經將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逼到了角落,近日就傳出了後兩者不堪大規模燒錢,已經進行合併談判的訊息,由此可見一般。

目前,國內的線上音訊領域已經積累了不少玩家,除了喜馬拉雅FM之外,還有考拉FM、企鵝FM、蜻蜓FM、夜聽、荔枝FM、酷我聽書等。

經過這幾年的廝殺之後,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三強鼎立,但是版權的爭奪戰極為激烈,版權和名人宣傳也成為了最為行之有效的競爭方式,平臺搶紅人搶版權更是家常便飯。

這樣的例子很多,就比如2018年3月,作家曾鵬宇手撕喜馬拉雅,有聲書《世上有顆後悔藥》沒有得到他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權,後續發酵成多名作家聯合維權事件,最後以喜馬拉雅承認侵權,致歉並承諾整改告終。

音訊App的成本主要以人力、頻寬以及版權為主,其中人力與寬頻並沒有影片的需求那麼大,但是版權卻水漲船高很難壓下價格來,因此盈利並沒那麼容易。

其次,就是知識付費本身的問題。

知識付費,是近幾年才吹起來的風口,打著知識付費的招牌,確實也讓資本趨之若鶩。

但是,這個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它的外延其實很窄,如今已從爆發期進入平緩期,知識付費上半場主要依賴“販賣焦慮”圈使用者,但現在這一做法已然失效,使用者逐漸迴歸課堂和書本,正在遠離知識付費。

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知識付費其實就已經出現了增長乏力,真正的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就如跨年的煙花一般,只是綻放的那一刻是美麗的。

究其原因,碎片化、同質化、非標化正是知識付費逃不過的先天缺陷。

喜馬拉雅的知識付費,走的是流量模式,用平臺自有流量,不斷開拓和簽約作者,幫著內容創作者進行分發,看起來是一個前景無限的模式,但是知識付費並沒有如資本所願走出指數增長。

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1月,喜馬拉雅FM的產品復購率為52。4%,分答的產品復購率為43%,得到的產品復購率則未顯示。主流平臺復購率也只有去年的一半,這也就說明很多人已經不願為知識付費產品買單,導致知識付費市場降溫。

最直觀的一個現象是,據搜狐網報道,自2017年4月起,幾乎所有知識付費產品開啟率和播放率都明顯下降,到課率已不足10%。

但當付費內容的風口漸漸過去時,整個音訊市場行業也逐漸進入瓶頸期。各平臺的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多,人們漸漸發現知識付費帶給他們的東西或許並沒有想象中的好,越來越多的會員不再相信這些虛擬的內容付費產品。

2018年12月31日,羅輯思維和得到的創始人羅振宇在深圳做了一場關於知識付費的跨年演講,苦口婆心勸誡大家去找小趨勢,接受大趨勢,結果引發了一波近乎同仇敵愾的討伐,他自視甚高的跨年演講,完全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而是引起了一片嘲諷。

在過去的兩年間,知識付費出現了社群問答、直播、課程付費、內容付費等各種形式,也覆蓋了早幼教、口才培訓、情商、財經、國學等領域。但人們也在探討,付費之後獲得究竟是真知識還是虛擬滿足感?眾多付費內容背後,開啟率、完聽率、復購率成謎。

新的內容付費使用者數量增長緩慢已經是行業問題,有不少大V調侃說,知識付費就是在收智商稅,就知識付費而言,得到對內容的把控程度更嚴一些,相比之下,喜馬拉雅FM對內容的把控程度更弱。

知識付費,販賣的是焦慮,而不是知識,它加重人們的焦慮,然後販賣焦慮解決方案,深得算命先生的精髓。

根據喜馬拉雅公佈的資料顯示,有聲書為喜馬拉雅FM帶來的流量超過50%,這些有聲書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只有一少部分是付費內容。

販賣知識沒什麼前景,普通的內容付費也沒什麼人買賬,所以付費本身壓根是一件沒啥前景的事。

第三,則是音訊本身的問題。

收音機FM誕生百年,逐漸被時代淘汰,當電視機開始普及,收音機便一潰千里,在短短的十年間,就被狼狽擠到了角落裡。

實際上,今天的線上音訊也只是文字和影片的一種補充,2000年以後,手機走進了千家萬戶,雖然內建了收音機功能,但是頹勢日顯,收音機的功能已經完全被電視機所取代,個人電腦的普及更是加深了這一現象。

智慧機時代,蘋果率先取消了FM調頻收音機,隨後國內外廠商紛紛跟進效仿,現在華為、OPPO、vivo、小米、努比亞、一加、魅族等主流國產品牌的旗艦手機都不再支援調頻收音機功能。

喜馬拉雅FM等平臺,雖然主打線上音訊,也提出廣告+付費彌補收音機FM的內容缺陷,但仍然無法迴避音訊已經淪為小眾的事實。

喜馬拉雅,我該怎麼相信你的前途?

實際上,這就在開時代倒車,當電視機擊敗收音機的時候,就已經證明音訊被死死壓制住了,目前喜馬拉雅拿下的大咖中,包括高曉松、馬東、吳曉波、蔡康永、李開復、陳志武、郭德綱、馮侖、龔琳娜、華少、黃健翔等在內,實際上都是先有電視節目,然後再把錄音單獨剝離,上傳到喜馬拉雅平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只是電視節目的低配版,這也正是音訊分享平臺的天花板所在——

既然我可以去看影片節目,何必花錢過來聽錄音?

4

結語

從2012年成立,再到2014年拿到第一輪融資開始,喜馬拉雅到目前為止一共進行了9輪融資,每年至少要融一輪,可見壓力一直縈繞在上空。

在過去的幾年,外賣、打車、共享、影片……凡是與網際網路扯上關係的,都是走著一樣的路子,即先融資推廣,獲取使用者,然後再收割這樣簡單粗暴的路子,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當初被資本吹得有多高,現在的泡沫就有多大。

當下,音訊分享平臺動作不斷,對抗分明,但相較主流網際網路市場,音訊App仍是邊緣產品,行業產值、使用者規模、影響力均未形成聲勢。

人工智慧的時代即將來臨,喜馬拉雅推出了AI音箱小雅,似乎想要分一杯羹,想將有聲內容滲透到生活中各個智慧終端和場景中。

但是,這個大餡餅並不好啃,內容付費的容量並不是很大,所謂的AI時代的音訊,只是提供一個入口而已。反而,現在各大閱讀平臺都陸續推出了AI智慧朗讀功能,聲情並茂不輸於真人,這未嘗不是對音訊分享平臺的一次大沖擊。

沒營收也沒未來的喜馬拉雅,靠什麼支撐起240億的估值?這要是真上市了,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