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2022-04-25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林業

頸叢神經損傷有何症狀

摘要:

“聽黨的話,學白求恩,做好醫生。”這是顧玉東院士對自己從醫一輩子的總結。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今天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今年的主題是“百年華誕同築夢,醫者擔當踐初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教授榮膺2021年“最美醫生”,“對於每一個患者,醫生都要做‘加法’, 每一次手術都要讓患者有所得。”成為他對病家踐行的不二諾言。

顧玉東教授自1961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投身手外科,從零起步,帶領華山醫院手外科,屢創數個世界第一。“聽黨的話,學白求恩,做好醫生。”他總是用這三句話總結自己的從醫經歷,這也是“最美醫生”對一代代青年人的深情寄語。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他曾無法原諒自己,這份“苛責”幫助跨越醫學天塹

顧玉東教授率領團隊實現數個“世界第一”:國際上用“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第一人;首創“第二套供血系統”使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拇指手術成功率提升到100%;用傷者健側的頸7神經來修復癱瘓的手臂獲得成功……

此外,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在全臂叢神經損傷治療領域、在四肢外傷面板缺損皮瓣修復領域、在手指缺損遊離足趾移植修復領域做出大量原創性的創造。

對患者要有同情心。溫文爾雅的顧玉東教授,將這一句話視為行醫準則。從93%到100%,半個世紀前的一份惻隱,幫助青年顧玉東跨越了“醫學天塹”。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1966年2月13日,顧玉東參與完成導師楊東嶽醫生主持的世界第一例足趾移植手術。此後十五年裡,他們共為100名失去手指的患者進行了足趾移植,其中93例成功,7例失敗。

每次為青年醫生講課,顧玉東總會提及一個失敗的病例:19歲花季女孩不幸被機器軋爛了拇指,她帶著希望,從千里之外來到華山醫院。顧玉東按常規為她做了手術,但手術過程中發現,患者的足背動脈和進入第二趾的血管非常細,不足1毫米,風險很大。

患者術後新造的大拇指每況愈下,最終由紅色變成了黑色。雖然家屬一再表示理解,但顧玉東無法原諒自己。“醫生的職責就是給患者解除痛苦,現在手指沒好,還少了一個腳趾,等於增加了痛苦。”

痛心的案例,促使顧玉東努力鑽研,歷時五年分析研究,首創“第二套供血系統”,最終攻克了血管變異難題。

自此之後,華山醫院手外科的“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拇指手術”,再也沒有失敗過,顧玉東因此於1987年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再執著也不為過:從1000多例臂叢手術中找尋“那一根”

一顆赤子之心、六十載勵學修術、幾千張手寫病例卡,追求每個手術“零”的失敗率……毋庸置疑,顧玉東教授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常說,“對工作要有責任心”,這份執著成就了醫學上的重大突破。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1986年,黑龍江小夥子在摩托車事故中,左側臂叢受傷,左胸多根肋骨骨折。小夥子胸左手癱瘓已成為殘酷的現實,他痛不欲生,懷著一線希望來到華山醫院找到顧玉東。

一系列檢查後發現:患者側膈神經、副神經和頸叢神經全部受到損傷,根本沒有“多餘”的神經了,也就是說,當時所有4 組神經移植法對他都不適合。彼時的顧玉東已做了1000多例臂叢手術,他從1000多例手術中發現一個奇特規律:臂叢的5大神經根中,頸7神經根在損傷後很少有症狀出現,只有當4根以上的神經根同時損傷時,頸7神經根的臨床症狀才會出現!

這一重大發現說明:頸7神經根支配的肌肉,可由其上下兩根神經代償支配。

顧玉東利用未受傷的健側頸7神經移位,修復了患側受損的臂叢。周密準備下,經過10個小時的顯微手術,這臺史無前例的手術終於順利完成。次日,顧玉東早早來到病房,檢查發現患者健側上肢除兩個指尖有些麻木外,其他活動自如。患者笑了,顧玉東也徹底鬆了一口氣。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顧玉東院士帶領下的手外科團隊

這樣的執著精神指引下,顧玉東帶領團隊斬獲一次次驚喜:這支“夢之隊”先後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獎2項。顧玉東本人則先後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科技功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衛生部“白求恩獎章”獲得者等稱號。

走多遠不忘來時路,“我還沒有實現那個零”

對患者有同情心,對工作有責任心,對事業有進取心,對同志有團結心,這“四心”是顧玉東教授多年前為自己和手外科同事們立下的行為準則。

無論走多遠,不忘來時路。顧玉東教授始終記得自己的“從醫初心”:10歲年少時,他因腦膜腦炎突發高燒,抽筋不省人事。醫院的值班醫生急忙將年資較高的王醫生從家中叫來。王醫生救人心切,趕來路上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了下來,他沒顧上疼痛,趕緊爬起直衝少年顧玉東的病房,降溫、腰穿,為防止發生腦疝,一點點抽腦脊液,從凌晨一點一直忙到早上八點,最終將孩子從死亡邊緣拖了回來。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王醫生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深深紮根。我決定,做個像王醫生那樣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好醫生!”顧玉東說。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當時少年功成名就也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依舊不放棄前進的步伐,仍向著心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發起挑戰。

三年前,“2018年度中國十大醫學科技新聞”出爐,“改變外周神經通路誘導大腦功能重塑”榮登十大新聞之一。這項刊登在頂尖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科研成果,針對中風等腦損傷導致的上肢偏癱後續治療。

顧玉東的學生徐文東教授在顧教授研究基礎上,提出“健側頸神經根交叉移位手術”全新策略,藉助神奇的“手-腦”互動,單側手臂癱瘓患者有望恢復上肢功能。突破性成果為人類認識大腦、調控大腦提供了激動人心的新視角。

2021年“最美醫生”顧玉東院士:做好醫生先要做人,行醫不忘“四個心”

顧玉東院士部分著作

這一切,正是基於顧玉東教授30多年前國際首創“頸7移植”的新拓展。但謙遜如他這樣說,“對臂叢神經損傷患者而言,我們尚不能幫他們重獲一雙功能健全的手。每想到此,我就深感自己離好醫生尚有很大的距離。我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還沒有做到這個零(每個手術零的失敗率)。”

“最美醫生”依舊淡泊,依舊率真,依舊超然。這位我國手外科“泰斗”常對青年醫生諄諄教誨:要做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要學會做“人”,要把個人融入於集體之中,希望一代代後來人,為手“內部肌”持續奮鬥下去。

欄目主編:顧泳文字編輯:顧泳

【來源:上觀新聞】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