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2023-01-08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顳淺動脈自何處由頸外動脈發出

原創 趙英傑 神外資訊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由趙英傑老師帶來的: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歡迎觀看、閱讀。

上期回顧

(一)

(一)頸內動脈岩段

如何理解經鼻內鏡下的頸內動脈岩段?換言之,為實現經鼻內鏡下頸內動脈岩段顯露,需要哪些前期步驟?主要步驟:1)咽鼓管向外翻轉移位,或咽鼓管切除;2)磨除巖尖下方骨質(巖尖底壁骨質)。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 馬馳原教授主譯——-Wolfgang Draf。 Endo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of Skull Base Tumor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 摘自該書第2章前、中和後顱底的解剖。聚焦該圖的B部分。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 咽鼓管走行。咽鼓管,位於巖尖底壁的前下方。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4。 咽鼓管向外翻轉移位後,可見巖尖底壁及部分前壁(黃色虛線圈)。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5。 磨除巖骨前壁及底壁,顯露頸內動脈岩骨段。觀察其下壁及外側壁。因其走行水平,又稱為頸內動脈水平段。理解“horizontal”。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6。 中顱窩徑路視角,觀察頸內動脈岩骨段的上壁及內側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7。 腦血管造影,理解巖段走行。直觀形象的理解“水平”走行。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8。 頸內動脈顱外口,位於頸靜脈孔神經部的前、外、上方。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9。 根據圖8特點,標註顱底上面觀。紅色虛線圈示頸內動脈顱外口,綠色虛線圈示耳蝸,平行虛線示後垂直段。理解後垂直段的位置,便理解斜坡旁段緣何稱之為前垂直段。

這樣,我們便圍繞頸內動脈岩骨段,進行了360°觀察。

(二)蝶骨棘、鞘突、莖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0。 右顳骨外側觀。紅色虛線圈示意鞘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1。 右顳骨內側觀。紅色虛線圈示意鞘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2。 鞘突,位於下頜頸後方、莖突前方。紅色虛線圈示意鞘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3。 紅色虛線圈示意鞘突。藍色部分示意蝶骨棘。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4。 棘孔後方,為蝶骨棘(SpS)。莖突前方,為鞘突。藍色虛線圈示意鞘突的大致位置。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5。 前面觀。蝶骨棘(紅色虛線圈),位於鞘突(綠色虛線圈)的內側。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6。 前面觀(冠切面)。翼突外側板的後外側為蝶骨棘,蝶骨棘的後外側為鞘突,緊鄰鞘突的後方(後外方)為莖突。

因此,鼻內鏡經上頜竇——-翼顎窩、顳下窩解剖時,腦膜中動脈的後方骨性突起為蝶骨棘,並非鞘突。

注意區分蝶骨棘、鞘突、莖突。圖片來自Rhoton學派文獻,以及圖書Surgical Anatomy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等。

(三)後床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7。 前床突。三個根分別為:部分蝶骨小翼、視柱、視神經管上壁。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8。 後床突。後床突,有時可見三個極向的生長,分別指向前床突、巖尖、鞍背。綠箭頭示指向前床突,此部分後床突,需要與中床突、床突間骨橋相鑑別。黃箭頭示指向巖尖,此部分後床突,需要與蝶巖韌帶相鑑別。這部分後床突的下方或下外方為滑車神經,蝶巖韌帶下方為展神經。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19。 中顱底側面觀。蝶巖韌帶,位於頸內動脈斜坡旁段後方、展神經上方。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0。 後床突生長極向。觀察後床突,與床突間骨橋、中床突的關係。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1。 經鼻內鏡下尋找蝶巖韌帶(Gruber’s ligment)。斜坡旁段後方,展神經後上方,即為蝶巖韌帶。

理解後床突的發育,理解後床突生長極向,這有助於判定經鼻內鏡解剖時遇到的骨性結構。是中床突,是床突間骨橋,還是後床突的一部分?

經鼻內鏡下尋找蝶巖韌帶,需要解剖人員熟悉蝶巖韌帶的中顱底側面觀。以展神經為參考,定上下;以斜坡旁段頸內動脈為參考,定前後。這樣便能尋找蝶巖韌帶了。運用顯微鏡解剖,去理解鼻內鏡解剖。運用開顱入路解剖,去理解鼻顱底解剖。

圖片來自Rhoton學派的不同文獻。

(四)巖小神經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2。 中顱底側面觀,觀察巖小神經。巖小神經走行,與巖大神經走行,並不平行。巖小神經,走行在咽鼓管內側,走行在後外側三角。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3。 巖小神經走行,與巖大神經走行,相對平行。請注意腦膜中動脈的分支——-巖支。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4。 巖小神經的纖維成分。分別來自中間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分支,共同參與構成巖小神經。巖小神經,主要為舌咽神經鼓室支(Jacobson)的延續。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5。 自中耳鼓室觀察舌咽神經鼓室支。迷走神經耳支(Arnold)與中間神經,組成共幹(common branch)。此共干與舌咽神經鼓室支組成巖小神經。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6。 巖小神經毗鄰腦膜中動脈。從解剖學角度,施行巖前入路,電凝腦膜中動脈時,應注意巖小神經的保護。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7。 從巖後、從後外側視角,觀察舌咽神經鼓室支(Jacobson)。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8。 耳內鏡視角,觀察舌咽神經鼓室支(Jacobson)。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29。 筆者製作模式圖,示意巖小神經的構成。

圖片來自Rhoton學派文獻,主要有Yukinari Kakizawa,The Course of The Lesser Petrosal Nerve on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Neurosurgery 61:ONS-15–ONS-23, 2007,等等。

(五)遠環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0。 遠環,向前與視神經鞘膜延續。鐮狀韌帶與視神經鞘膜,不在同一解剖層次,間隔有視神經管上壁。也即,遠環並非與鐮狀韌帶延續。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1。 紅色虛線示意剪開遠環的位置。剪開遠環時,注意保護走行在視神經下外側的眼動脈。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2。 遠環剪開,其應有之義:視神經鞘充分開放,以利視神經移位、頸內動脈移位,以便必要時顯露“Cave”。視神經移位,有利於處理生長入視神經管的病變。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3。 矢狀切面內面觀。遠環,向前與視神經鞘膜延續。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4。 遠環的內側及外側部分,在向前與視神經鞘延續的過程中,在視神經下方、視神經下外側區域(黃色虛線圈),形成“裸區”。此裸區,類似肝臟膈面之裸區。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5。 內鏡下觀察遠環。注意:眼動脈發出的位置,通常位於遠環之上。眼動脈,通常在視神經下外側走行。因此,鼻內鏡視神經管減壓時,磨除的方向,提倡自內下至外上,以利保護眼動脈。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6。 內鏡下觀察“Cave”。垂體上動脈,有時自Cave發出。嚴格意義講,垂體上動脈瘤與Cave動脈瘤,在概念上,並不完全等同。

“裸區”的提法,系筆者一家之說。圖片來自Rhoton學派的不同文獻。

(六)耳蝸

人工耳蝸植入術,常由耳鼻喉科醫生(神經耳科醫生)完成。近幾年來,神經外科醫生進行聽神經瘤切除時,也在著手進行聽力重建探索。

神經外科醫生獨立完成人工耳蝸植入術,或配合完成人工耳蝸植入術,這一治療進展,對神經外科醫生的解剖學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往,神經外科醫生施行巖後入路時,磨除乳突的範圍常常限局在面神經乳突段的後方,很少涉及面神經乳突段前方的顯露。鼓室開放、面神經隱窩顯露、後鼓室擴大磨除等,神經外科醫生通常不熟悉這些內容。與治療進展同步,與時俱進的掌握相關解剖學,越來越受到神經外科同道的重視。圍繞耳蝸解剖、人工耳蝸植入,筆者摘選出一組圖片,供同道參考。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7。 摘自Rhoton教授顳骨解剖與入路——-Translabyrinthine Approaches。黃色虛線圈示意麵隱窩。後鼓室開放與擴大,需要進一步磨除面神經乳突段與鼓索神經之間的骨質。如鼓索神經遮擋人工耳蝸植入術野,必要時可考慮將鼓索神經切斷。

圖38-41摘自Rhoton學派文獻——-Jian Wang,The cochlea in skull base surgery: an anatomy study,J Neurosurg 125:1094–1104, 2016。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8。 巖尖磨除,注意保護耳蝸。耳蝸輪廓化,其形態爭取順滑、過渡自然。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39。 耳蝸,與巖淺大神經、面神經膝、面神經迷路段等毗鄰關係。觀察耳蝸的底轉、中轉、頂轉。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40。 施行人工耳蝸植入術,電極需從蝸窗植入。蝸窗,位於耳蝸底轉(基轉)。顯露底轉,勢在必行。底轉,毗鄰頸內動脈岩骨段的後曲部。顯露底轉過程,時刻注意保護後曲部。測量底轉與後曲部的距離,平均約1。9mm。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41。 蝸窗與底轉的關係。本圖使用“Round window”,實際是在表達“Fenestra cochleae”。蝸窗,即Fenestra cochleae。

圖42-43摘自圖書Salah Mansour, Comprehensive and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Middle Ear,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3。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42。 左耳冠狀重建。底轉與後曲部之間,隔有薄層骨質,因而顯露底轉時,保護巖段後曲部相對容易。

神經外科學習:征途與跨越(四)

圖43。 左耳冠狀重建。底轉與後曲部之間,緊密接觸,沒有骨質間隔,因而顯露底轉時,需要格外小心,以免損傷巖段後曲部。

術前影像評估底轉與後曲部的關係,這對於制定手術預案、提高手術安全性,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備註:本文圖片各色虛線圈,多為筆者新增。圖片解讀、知識串聯等,系筆者一家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