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閒 話 建 盞

2022-04-19由 商子雍 發表于 林業

茶筅是什麼東西

閒 話 建 盞

閒 話 建 盞

閒話建盞

商子雍

對嗜茶者而言,茶葉和茶具,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有人會抬槓:還得有好水!說得不錯,不過今天,咱們只來說茶葉和茶具。

小時候對茶,只是跟著家裡的大人瞎喝,可以說是毫無個人追求;但那一段歲月形成的習慣,卻往往會延續一生。老父親喜好江南綠茶,所用的茶具也頗為講究,儘管在我不到10歲時他就去外地工作,但短短几年的影響,卻使得好綠茶、好茶具,成為我始終不變的追求。我有一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購買的茶具,當時花了將近半個月的工資,現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議!有道是利令智昏,其實,有時候,太過喜歡也能讓人多多少少失去理智。

當然,茶具和茶葉相比,後者好像更為緊要。在個人缺錢、商店裡也少貨物的年代,一年到頭大都是購買價格低廉的茶葉末——如今仍有茶葉店(比如“張三元”)賣這玩意兒,不過美其名曰“高末”,我偶爾會去買一點兒懷懷舊。而經歷了幾十年改革開放以後,平日裡享用點兒好的、或者較好的茶葉,有那麼幾件自己喜歡的茶具,對大多數中國老百姓來說,已經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事實上,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開門七件事上,這些年來歷史的進步都清晰可見,我們這一代人,總算有幸趕上了一段吃喝不再怎麼受囧的日子!

不過,喜歡喝茶的人,茶葉固然要持續不斷地買,但購買茶具,卻必須適可而止。舊時皇帝找小老婆,號稱“後宮佳麗三千人”,但他老人家常常也是“三千寵愛在一身”;茶具也是如此,太多了用不過來,浪費!曾經有幾年,對茶具,我是見了喜歡的就買,但很快就意識到如此行事的不妥,開始在喝茶這件事上堅定奉行購買新茶葉、使用舊茶具的正確方針。

作為茶具,建盞的走紅、乃至大熱,好像是從新世紀開始,而我得到第一隻建盞的時間,要稍稍早一些。家在寶雞的一位老朋友的孩子送我一件瓷器,說是赫赫有名的建盞,當時對這種宋代名瓷還一無所知的我,趕快翻書看、找人問,才知道建盞產於古時的建陽縣(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屬黑瓷。在宋代,建窯雖系民窯,但卻“民窯官用”,其產品建盞,是皇宮裡的寵物,治國無能、才藝出眾的宋徽宗,就是這種茶具的大粉絲。至明代,建窯慢慢衰敗,建盞製作技藝亦失傳,直到600多年以後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被挖掘出來恢復生產,並逐漸走紅市場。我仔細端詳自己得到的這隻造型樸拙,色調沉穩的仿宋茶盞,覺得特別養眼,尤其是那種被稱作“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釉紋,顯得獨具一格。不過,當時,我剛剛迷戀上臺灣產的高山烏龍茶,喝這種茶,體量嫌大的建盞用不成,放在廳櫃上觀賞吧,這一放,就是20多年。

直到2021年春節前夕,我才有了第二隻建盞。那天,去一位朋友那兒聊天,一進門,就發現茶臺上有一隻漂亮的茶杯,“建盞!”我禁不住讚歎!朋友發問:“喜歡?”我反問:“好東西誰不喜歡?”朋友從櫃子裡拿出同樣漂亮的一隻:“送你!”好啊!接過細看,灰藍色調,鷓鴣斑釉紋,比我原先那一隻黑褐色調、油滴釉紋的建盞體量要小,剛好近一段時間在喝茯茶, 杯子需要大一些的,這一隻大小合適,所以拿回家就開用,結果呢?沒過幾天,我就明白,為什麼作為出色工藝品的建盞,會在宋代以後逐漸不再被人用來喝茶了。

原來,宋代喝茶的方式大大有異於如今,那時候人們沖泡的不是散葉,而是把研磨得極為細小的茶葉末壓制成茶團(也可以叫茶餅,但和今天的雲南普洱餅、福鼎白茶餅根本不是一回事),沖泡時,先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羅篩過,茶粉越細越好。接著候湯(燒水),將適量的茶粉放入用沸水沖洗過的茶盞,先少倒點兒開水,將茶粉調勻,此為調膏,再從四邊注入沸水,一邊注水一邊用一種名叫茶筅的器具擊拂茶湯,使之出現白色的湯花,這個過程叫作“點茶”,是一種難度相當大的技術活兒。並且,主要是在上層社會,下來的程式不是喝茶,而是“鬥茶”,又稱為“茗戰”。具體怎麼鬥?鍾情茶道藝術的宋徽宗在他的《大觀茶論》中寫道:“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當時身居高位的茶學大師蔡襄在《茶錄》中介紹: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綜合他們二人的說法,就是先看湯色,以純白如乳為上,再看茶湯的表面泛起的湯花,能較長時間凝住茶盞內壁不動、俗稱“咬盞”者為勝,湯花散退較快,先出現水痕、俗稱“雲腳渙散”的為負,決出勝負以後,才會把茶湯(不濾掉茶葉末)喝下肚去。這樣一種喝茶方式,無疑只是少數人玩兒的遊戲,屬小眾文化消費,誠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蔡襄之所言“茶色白,宜黑盞”,以黑色為主、體量也較大的建盞,是因為能夠適應有權、有錢、有閒者“鬥茶”之需才走紅。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為滿足大眾消費的需求,在茶葉市場上團餅漸次退出、散葉閃亮登臺,以一種更科學、更方便的方式供人享用,於是,“鬥茶”這種小眾消費和“鬥茶”器具建盞同時慢慢走進歷史,並一度消失的無影無蹤,就是再正常不過的順理成章之事。

我絕不低看建盞由於許許多多當代藝術家的殫精竭慮才重出江湖的意義,但在我看來,建盞的價值應該主要是鑑賞而不是用來喝茶——僅僅無法在視覺上充分享受美妙的茶湯這一點,就足以顯現建盞在當代茶藝中的劣勢。但我仍然喜歡這種獨具風采的精美瓷器,就在前幾天,又得到了一對建盞,名叫“如意雙福銀盞套裝”,盞型傳承宋代經典束口款型,釉紋為似百花花瓣盛放的油滴,盞體精飾足銀鏨刻的如意團福紋。這可真是福上加福、福氣綿綿啊!反覆把玩,讓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