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2022-04-03由 冬暉學堂 發表于 林業

斯是形聲字嗎

第八篇第18章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巍:高也!形聲字。從山,從魏,魏亦聲。魏是古代宮門上的樓臺,即魏闕,如《淮南子·本經》:“魏闕之高。”又如《周禮·太宰》:“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

“山”與“魏”聯合起來表示“象山一樣高大”。本義:山體強壯高大。如《水經注·濁漳水》:“巍若仙居。”明汪克寬《吳山賦》:“樓觀巍峨而疊起。”

巍引申為偉大。如明徐顯卿《大閱賦》:“巍乎! 紹萬億祀之大統。”《淮潁賦》:“巍者,高山不棄細塵杯土”。

魏國或魏姓之魏,本來也寫作巍,後人省去山旁,並且讀為去聲,於是魏便成了魏國或魏姓的專用字,跟巍字分道揚鑣了。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委和鬼組成了象徵“高大”的魏,那麼委和人組成為何成為代表日本的“倭”了呢?因為,三國時期的中日關係非常友好,魏國皇帝曹睿把代表自己國號的“魏”字去右邊表示祖先的“鬼”字捨去,加上左邊代表友人的“亻”結合就成了倭。

“倭國”、“倭人”就來源於此,並沒有貶義。日本曾出土過“漢委奴國王”印章,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改名為日本。

漢獻帝劉協被迫把帝位禪讓給曹丕後,被封為山陽公,劉協的玄孫劉阿知為了躲避司馬氏的壓迫,帶上了2040人就去了友邦倭國生活,為倭國的發展做了重大貢獻。

那麼,“倭”字為何成了對日本人的蔑稱呢?倭字不是曹睿發明的,《詩經》中就曾出現過倭字,如“周道倭遲。”倭遲是迂迴遙遠的意思。

黃帝有個妃子叫倭傀,因長相醜陋聞名,倭也有矮的意思,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用倭來蔑稱日本。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與:賜予也。一勺為與!會意字,小篆字形,與由“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

後與被複雜化,從舁yú、從與。舁指兩手抬臼,舁與結合,指雙手共舉一勺之賜予,本義:賜予也。如:《鴻門宴》:“項王曰:‘賜之彘肩。’ 則與一生彘肩。”生彘肩指生豬蹄。

後衍義:給予、參與、贈與等。如:《老子》:“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與也指和、跟,如正確與錯誤。與虎謀皮。生死與共等。

與也指贊同,允許,如:“與人為善”,《論語》中有:“吾與點”。

與也指交往,友好,結交、嘉獎等,如相與、與國(相互交好的國家)。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與讀第四聲時,指加入到某事情中,如“參與”。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舜和禹多麼崇高啊!他們得到了天下,卻不是搶奪來的。”

何晏在他的《論語集解》中說:“美舜禹也,言己不與求天下而得之也”。美即讚美,讚美舜禹的道德和事業都很高大。

據傳,舜是得位於堯,堯把天子之位禪讓給舜,舜又禪讓給禹,堯舜禹三位都是聖君。

《朱子集註》中說:“不與,猶言不相關”,不與,就是不相關的意思。所以這章是講“言其不以位為樂也”,舜、禹雖然有了天下,可是他們心中並沒有以這種王位為樂,王位他覺得不相關,因為他們做天子不是享受的,而是為天下人服務的。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陶淵明的《勸農》中有:“舜既躬耕,禹亦稼穡。”孔子的侄女婿南宮適也說過:“禹稷躬耕而有天下”。

可見得舜、禹二人真正是聖人,他們毫無私心,毫不貪圖個人享樂,也不會執著名位,真正入了聖人的境界。

在《金剛經》裡說:凡聖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執著於“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皆離,這才叫做聖人。

所以孔子用“巍巍乎”讚歎他們,這是德行之高大,一代聖王。

蕅益大師解釋說,“無天下者,亦非巍巍,巢許是也。有天下者,亦非巍巍,尋常賢君是也。有天下而不與,方為不可思議!”這裡的“不可思議”是神秘奧妙的意思。

在社會混亂,禮崩樂壞,弒君、纂位者屢見不鮮的社會背景下,孔子讚頌傳說中的舜、禹,意有所指。即借稱頌舜禹,抨擊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和現象。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五帝之舜帝

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江蘇蘇州市人)曾指出:中國上古史的許多說法是逐漸疊加、層層堆積形成的,越往後,所知古史越遠;越往後,所言古人事蹟就越加放大。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堯典》就成了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了一個孝子的模範了。

因此,顧頡剛指出:堯、舜、禹的所謂聖王事蹟都是不可信的,且其人的有無亦可質疑,應是古代的“神”後來被“人化”而形成,並且首先考察了大禹從神轉化為人君的演變過程。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這立即引起十分激烈的論辯,也受到當時官方一定程度的打壓。

舜是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姚姓,名重華,善於製陶,建都於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為五帝之一。

帝舜是東夷集團繼太昊、少昊、蚩尤之後的著名部落酋長。東夷族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太昊、少昊、舜、皋陶、伯益等東夷族領袖都曾擔任早期華夏族的領袖。

在被司馬遷列為中國正史開端的“五帝”時代,東夷叢集已分化為許許多多不斷重組的部落集團,如著名的蚩尤部、顓頊部、帝嚳部、帝舜部、皋陶部、伯益部等,都源出於更早存在的太昊、少昊兩大集團。

《元和姓纂》載:“姚,生於姚墟,一說出生於諸馮,子孫以姚為氏。”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新唐書·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舜後胡公媯滿封於陳,裔孫敬仲(陳完)仕齊為田氏,其後居魯,至王莽(齊國被滅後,有部分田姓貴族改姓為王)封為代眭侯,以奉舜後。

北宋景佑年間邵思著《姓解》記載:“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虞舜生於姚,故因生地為姓,後世有以姚為氏。”

《古今姓氏書辯證》和《通志·氏族略》記載:“虞有兩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故姚恢改姓為媯, 而媯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媯可通”

《尚書》雲:“德自舜明。”《尚書·堯典》記,舜 “堯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

《史記·五帝本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根據《尚書》、《史記》等有關典籍,虞舜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以和諧為依歸,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諧,其和諧之道內涵十分豐富。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舜為有虞氏,姓媯氏姚,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他是帝顓頊的六世孫(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

帝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相對,孝敬父母,愛護異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讚譽。

他在諸馮(今浙江省餘姚市,因黃河淤積而消失)耕田,當地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意靠近他居住,兩三年即聚整合一個村落。

當時部落聯盟領袖帝堯年事已高,欲選繼承人,四嶽(四方部落首領)一致推舉舜,於是,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九名男子侍奉於舜的左右,以觀其德;又讓舜職掌五典、管理百官、負責迎賓禮儀,以觀其能。皆治,乃命舜攝行政務。

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另見舜文化、虞舜文化。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後世子孫便以居地為氏,稱姚氏,世代相傳,史稱姚氏正宗。

賴輝東《論語史鑑》:舜帝的帝位是搶來的嗎?

因而史稱姚、虞、陳、胡、田為”媯汭五姓“。東漢在中央政府任尚書的媯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堯把帝位禪讓給舜,二十八年後去世。舜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鯀)”,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

傳說他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慄,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鹹頌舜功。

《中庸》中雲,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相傳舜去世於南巡途中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

西晉時期出土的戰國史書《竹書記年》中說:舜囚禁堯帝而得到帝位。相傳,他還把他的弟弟象流放到偏遠之地,後來這個地方就叫象郡。《韓非子》中也不記載堯帝把帝位禪讓於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