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靈山拈花灣,你不覺得自己“乏味”嗎?

2022-03-04由 吳歌百家談 發表于 林業

花捻女裝是個品牌嗎

吳歌原創

各位讀者不必驚訝,這兒說無錫靈山拈花灣禪意小鎮很乏味,主要說美食美味的乏味,關於拈花灣文化方面的乏不乏味,留待稍後,吳歌再來談論。

前不久無錫櫻花季,吳歌組了一個教授團來賞櫻,挑選了兩個主要景點:黿頭渚,拈花灣。這個教授團包含了多名文學、文化、歷史、影視方面的教授和副教授,還有幾位重點高中的高階文學教師和官員。他們在黿頭渚流連了4個多小時,在拈花灣走了2個小時不到。

靈山拈花灣,你不覺得自己“乏味”嗎?

吃午飯時,大家都在拈花灣。吳歌忽然起意,請大家在拈花灣自行選擇吃飯,小吃簡餐、美食正餐,各自隨意。吃完了,集合起來,提問:覺得拈花灣的美食好吃嗎?有給誰留下難忘記憶的嗎?

比較統一的結論:所吃的這些店沒有什麼稱得上好吃的。

比較統一的記憶:拈花灣小鎮似乎找不到什麼好吃的!

靈山拈花灣,你不覺得自己“乏味”嗎?

其中有一位被吳歌忽悠進了一家簡餐店。吳歌說:2016年餘光中先生來玩拈花灣,某某區臺辦就在這家店請餘先生吃了午飯。在名人效應作用下,這位先生就進去了,吃完後說:這簡餐不好吃不去說,就它的價格,也比昨天吃的苗小壇酸湯魚差太遠了。吃過苗小壇,以後看見我還會去吃。以後再來拈花灣,我是絕不再回走進這家店了。

吳歌採用讓教授團隨意點吃的辦法,大致回答了自己的一個糾結:拈花灣有什麼好吃的美食嗎?

拈花灣禪意小鎮,是無錫靈山精心打造的一個創意特色小鎮,以真山真水為號召,以生活禪意為主題,全部設計都滲透著這一理念,在形式上也努力達到了這一目標。可是,它的餐飲美食就差強人意了。去過好多次,在那條街上,卻始終沒有吃到過一次真正的好味道——如果有誰吃到過請告訴我哦。

順便查了一下網路,關於拈花灣的旅遊攻略很多,但沒有人說到拈花灣有什麼記憶深刻的美食,也絕少有人上傳什麼拈花灣美食的圖片。

靈山拈花灣,你不覺得自己“乏味”嗎?

拈花灣小鎮的這個“乏味”的問題,幾乎是國內許多景區共同的問題:在這些景區內遍地都是點心小吃,打著特色美食的旗號,但卻少見著名品牌,少見馳名產品——比如無錫小籠和餛飩,黿頭渚和拈花灣裡賣的,都不是當地最好品牌或者最好品質的,這就很容易給外地遊客建立一個認知:哦,原來這就是無錫小籠和餛飩!這種認知所引起的傳播,必然會有力的打擊無錫小籠和餛飩的正面影響力,造成一種負能量。在著名旅遊城市成都,景區裡銷售的那些地方特產,比如川味香腸、臘肉之類,也都是品質平平,甚至很差,讓帶回去的遊客長嘆:唉,買到假貨了!

吳歌認為,這種現象表面上固然是因為招商的問題,骨子裡卻是景區管理方對這一領域戰略定位的問題。景區的“乏味”,主要因為戰略定位粗疏,然後又在招商過程中被放大落實。

靈山拈花灣,你不覺得自己“乏味”嗎?

景區是被用於遊覽的,這種遊覽一部分吸納旅遊人群,一部分吸納旅行人群,而其中的共同點就是觀賞和休閒。無論是旅遊者還是旅行者,他們都不是光顧走路看景拍照的,他們還需要文化汲取,需要美味品嚐,是心靈和肉體的多重的需求。因此,景區美食美味的“乏味”,必然讓他們覺得無趣,覺得缺憾,感慨一聲:美味,你在哪裡?

與景區可以形成對照的,是如今商業綜合體對餐飲的重視,而餐飲美食也逐步從傳統少量配套,演化為商業綜合體的重要部分,比例越來越高。餐飲行業內的著名品牌,馳名產品,特色產品,也幾乎都可以在商業綜合體內看到。商業綜合體與傳統商場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購買物品的場所,而是一個融休閒與消費一體的綜合場所。正是這種場景的演變,造成了商業綜合體內餐飲美食品牌林立的景觀。不妨走入上海五角場的那幾個商業綜合體看看,這種體悟就會特別強烈。

靈山拈花灣,你不覺得自己“乏味”嗎?

坐在威尼斯聖保羅廣場那家許多著名作家光顧過的咖啡館,吳歌想過這個問題。

這次組團玩過黿頭渚和拈花灣,吃過那些不太好吃的餐飲,吳歌繼續想這個問題。

結論是:那些景區真的應該在餐飲美食方面認真做一個戰略規劃,把定位做準確了,然後再招商,再落地,並且在管理中不斷提升,這樣,解決景區“乏味”的問題就不會再是問題。你的景區也就更加會令人反覆“玩味”,流連其中,人走了,心還牽掛著。

吳歌,文化學者,品牌戰略學者,資深媒體人,副教授,有《企業文化ABC》《古今多少事》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