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文化之窗丨邊看邊吃,眼前的飯都香了

2023-01-07由 大眾網 發表于 林業

香的分類及作用是什麼

吃飯時不看點影片就覺得索然無味,眼下,那些適合下飯的劇集、綜藝、短影片和音訊,被稱以“電子榨菜”流行開來。榨菜是一種常見的醃製品,可作配餐小菜,給飯菜提味增香。電子榨菜也是一樣,讓人感到愉悅的同時也能順便攝取資訊。邊看邊吃,眼前的飯都香了。

電子榨菜,言下之意是配菜,但其實“看什麼”與“吃什麼”同等重要,電子榨菜顯然已經成為佐餐標配,更有沉迷於電子榨菜的人坦言:分不清是為了一頓飯選擇下飯的影片,還是因為電子榨菜點了一份外賣。電子榨菜,已經深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文化之窗丨邊看邊吃,眼前的飯都香了

獨自享用才夠味

電子榨菜的說法雖然是新近創造出來的,但其描述的情景,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更早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飯點開啟電視機,伴著準點播出的早間新聞、晚間熱播劇邊吃邊看的場景,鐫刻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在熟悉電子榨菜之前,人們將這類影片稱為下飯影片。

不過,現在說的電子榨菜與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從一群人吃飯變成一個人吃飯。這跟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受益於移動裝置的普及,人們隨時隨地地開啟自己想觀看的內容,電子榨菜不再恪守於固定的時間和場景,變成一種隨想隨得的便利。隨著獨居生活的普及,電子榨菜變得更有必要。吃飯場景發生了變化,一家人享用的下飯影片就變成獨屬於個人的電子榨菜。

在網際網路行業工作的趙蕾(化名)說,一天之中能留給自己的時間並不多,這些時候她更喜歡跟電子榨菜度過。她從大學時,早在電子榨菜的說法還未出現就開始了跟電子榨菜共度三餐的生活。上學的時候,她不喜歡在喧鬧的食堂吃飯,而是將飯菜打包回宿舍,開啟電腦或ipad,戴上耳機,翻出最近熱播的劇集或綜藝,一邊看一邊慢慢享用,給自己創造出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安全感和放鬆感十足。如今,趙蕾依然保留著這個習慣,下班回家,點好外賣,開啟電視,已經成了一種頗有儀式感的事情。“比起聚餐來,更喜歡配著電子榨菜吃飯,能免去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壓力。”她最後總結,“電子榨菜必須是獨自享用才夠味。如果一頓飯少了電子榨菜,總覺得缺點什麼。” 電子榨菜為無數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情感上的陪伴。80後青年學者王程韡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電子榨菜’其實是最廣義的社會隔離小環境,讓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重組社會。”電子榨菜,便是應這樣的需求而生。

電子榨菜的速食化

有了電子榨菜,飯菜就能吃得更香嗎?國外有科學研究對在使用智慧手機、閱讀雜誌和什麼都不看三種狀態下的用餐行為進行了測量與分析。結果顯示,在有干擾因素的情況下進食,總卡路里的攝入量增加了15%,脂肪的攝入量更高。電子榨菜能佐餐,讓人胃口大開,看來不是虛談。但沉迷於電子榨菜的人,當然不全是為了食慾。

一頓飯的時間有限,只能穿插在工作、學習和休息的空檔裡,這就對電子榨菜的時長提出了要求——不能太長,等飯吃完影片也就該結束了;也不能過於沉浸其中,影響接下來的工作或學習。

因此,短影片平臺上時長十幾分鐘的影片,尤其受榨菜黨的偏愛。趙蕾有一個名為“電子榨菜”的影片收藏夾,如今裡面已有百餘個影片,囊括了美食製作影片、吃播影片、vlog影片、影視解說等門類。影片大多數在十幾分鍾,最長的一條影片時長為四十五分鐘,相當於一集電視劇的長度。

既然是速食,便不要求深度。吃飯之餘,無暇分出精力來一一琢磨隱藏在影片裡的細節,因此,內容密度高的影片被自動篩出,輕鬆不費腦的影片則在電子榨菜的競逐中脫穎而出。全媒派曾就電子榨菜的話題展開調研,結果顯示,68%的受訪者在消費電子榨菜時偏愛輕鬆治癒的風格,而72。4%的受訪者則喜歡搞笑詼諧類的電子榨菜。

而這其中,無需投入太多時間就能瞭解大概故事的影視解說成為電子榨菜中最受歡迎的類別之一。此外,在盤點電子榨菜的常客時,各類經典老劇基本在列,由於經過反覆觀看,對劇情足夠了解,臺詞甚至都可以倒背如流,隨便從哪裡切入都不會影響觀看體驗,也可以隨時退出。一遍遍地重刷,還能留意此前不曾注意的細節,可謂一舉兩得。“重點不在於學習什麼知識,而是在屬於自己的這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裡放鬆身心,而且能順便接收一些新的資訊和觀點。”趙蕾說。

如此看來,電子榨菜的盛行,似乎也是當代人高效利用時間的一個旁證。連吃飯的時間也不放過,感官並用,多線條工作。在像擠海綿一樣擠出來的閒暇裡,品嚐速食化的電子榨菜,在有限的時間裡幹盡可能多的事情,將效率二字型現得淋漓盡致。

無需過分擔憂

對一切速食化事物的擔憂如同對它的擁躉一樣同步存在。榨菜吃多了對身體無益,電子榨菜吃多了當然也會有諸多弊端。速食帶來的資訊接受淺薄化、嚴肅內容娛樂化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以劇情解說為代表的電子榨菜將原本營養豐富的食材進行簡單處理,掩蓋了其原本的口味的豐富,無異於暴殄天物。品嚐電子榨菜,看似是對時間的高效利用,實則是一種消費。我們應當警惕這類電子榨菜的潛在危害。

不過,也需要看到,電子榨菜的消費者並非全然是被動接受的。從其命名上看,電子榨菜是一種“自我降格”,不是電子珍饈、電子饕餮,而是電子榨菜。電子榨菜的消費者都知道其內容一般是淺顯的,短平快的,是一種調劑而非主菜,對什麼時候該選擇電子榨菜,什麼時候該選擇主菜,也存在一定的清醒認知。

有人擔憂,電子榨菜的流行,是否會倒逼內容生產者主動迎合電子榨菜的需求、主動消解內容深度,以電子榨菜為目的生產文化產品。不能否認這種情況確實存在,當下,已經有劇集在宣發時打出電子榨菜的旗號,成為劇集營銷的招牌。前段時間熱播的《卿卿日常》主打輕喜劇風格,劇情波瀾不大,且有不少美食情節,是一部適合下飯的劇,劇方在推廣時就有意跟電子榨菜這個詞捆綁在一起,也成為不少劇粉對外安利的推介詞。可見,電子榨菜逐漸變成一種流量密碼。

觀眾對電子榨菜的選擇不是沒有門檻的。其實,在使用的過程中,電子榨菜的概念也有泛化的嫌疑。並非所有的電子榨菜都意味著速食和低質。DT塔門曾進行調查,備受年輕人歡迎的電子榨菜Top30,都是《武林外傳》《甄嬛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老友記》《請回答1988》《琅琊榜》《父母愛情》等經典老劇,反面說明,電子榨菜也有一定的門檻。那些耐得住市場和時間的檢驗、常看常新的老劇才能成為電子榨菜。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如果內容生產者以電子榨菜自居,或許連當電子榨菜的資格都沒有。(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夢馨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