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世界矚目的申遺高光時刻,回眸功力深厚的中國茶

2023-01-02由 魯網食品頻道 發表于 林業

甘肅隴南九縣是什麼金徽縣銀

魯網12月9日訊

喝茶,既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是生生不息的文化。

時近年底,中國茶再次迎來世界矚目的高光時刻!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透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受到全民關注。#中國茶申遺成功#刷屏,登上熱搜榜。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介紹,長盛川青磚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趙李橋磚茶製作技藝此次和與國內41項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一起進入人類非遺名錄,向世界展示“茶和天下”的中國智慧。

至此,我國共有43個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湖北

此前有端午節、剪紙、皮影戲、京劇4個專案入選人類非遺名錄。

世界矚目的申遺高光時刻,回眸功力深厚的中國茶

歷經千年傳承的中國茶,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更展現著中國風采,對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和認同感,以及對促進我國茶產業繁榮發展、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義非凡。

“中國茶”申遺成功,是一次國際化、標誌性的茶文化傳播重大事件。藉助申遺成功的契機,透過“世界級光環”,世界同頻共振,海外友人再次感知到了中國茶文化磅礴深厚的力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說:“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寧可終生不飲酒,不可三餐無茶飲。”對於喝茶,中國人從來都是認真的。早在數千年前,中國人就開始採茶、製茶、飲茶。公元8世紀後期,陸羽完成《茶經》,是中國最早系統闡述茶葉知識及實踐的專著。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國,數百種茶樹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經過長期實踐,相關社群、群體和個人根據當地風土,運用不同的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達到2000多種。供人們飲用與分享。

  “中國茶文化經歷了‘吃茶-飲茶-玩茶’的演變”

千年茶文化歷史,滿浸茶香。說起茶的起源和足跡,陳宗懋院士曾按照時間軸線做過詳細的介紹:“我國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發展至今,經歷了‘吃茶-飲茶-玩茶’的演變。”

戰國時期,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彼時的茶葉還是一種藥用植物。春秋時期,人們把茶煮熟後加上調味料,作為蔬菜配飯食用。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當時人們把茶用來烹煮飲品,並出現了專門的茶具,這也是飲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

到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標誌著茶文化進入興盛時期,煮茶、煎茶、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茶成為一種家常飲品。

世界矚目的申遺高光時刻,回眸功力深厚的中國茶

唐朝人發明了蒸青製茶法,即把新鮮茶葉洗淨、蒸後製成茶餅烘乾,需要時就取一點來煮,煮茶講究三沸:一沸,加點鹽,煮至水中微有聲,氣泡像魚眼;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鍋邊氣泡像連珠;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便可飲茶湯、嚼茶葉。由於唐朝佛教文化鼎盛,當時的日本等國紛紛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學習,茶葉因氣味清香又提神醒腦,深受喜愛,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國門。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並將其發展到新的高度,專業的茶師、茶學評論、文學藝術作品紛紛湧現。宋朝人的飲茶方式稱為點茶和鬥茶:點茶即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衝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後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種調茶工具)去拂,調勻後即可飲用原汁原味的茶水;鬥茶則是為了評比茶的品質,詩人范仲淹曾將其生動地描寫為“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茶被用作珍貴禮品送給外國使臣,中國茶道正式傳入日本,現在日本盛行的茶道仍是點茶法。

到現代社會,無論中外,茶葉都已成為常見的健康飲品,且呈多元化發展。人們不僅日常泡茶、煮茶,還將茶嫩葉製成抹茶粉,加入到麵包、冰激凌等各種食物中,甚至很多人開始“玩茶”,如養茶寵、拓展茶園旅遊等等。

透過製茶技藝品味中國文化

每年三四月,春回大地,茶樹萌發新芽,這也是製茶師最忙碌的時候。他們用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製作出各種風味的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製茶技藝及相關習俗。比如,如客人來訪要上茶;新婚夫婦在婚禮上要給雙方父母奉茶;茶友之間品茶、鬥茶;茶農要祭茶神。

中國人愛茶,在泡茶、品茶、論茶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刻中,體悟自然、感悟人生,增加了生活情趣,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

在中國,茶的飲用與分享還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了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增進了家庭和睦、人際和諧,增強了文化認同和社會凝聚力。

中國的茶文化在世代傳承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群體性和民族性特徵的多樣性實踐,促進了茶器、茶歌、茶戲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發展,營造了茶館等關聯性文化空間,生動見證了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湖北,是中國茶葉的原產地之一,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荊楚大地古老深厚,自古以來便是人傑地靈,物產豐饒的地方;湖北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生產茶葉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茶產區之一,也是茶聖陸羽的家鄉,被譽為茶聖之鄉。茶祖神農、茶聖陸羽等歷史名人故事,至今膾炙人口。

相傳,在遠古時期,神農氏為了救治百姓,親自帶領族人深入群山,嚐遍百草,在鄂西神農架一帶神農氏“先教民‘架木為屋,以避兇險’;繼教民‘架木為梯,以助攀緣’;後採得了良藥400種,成就了《神農本草經》。”地處鄂西的神農架也因此而得名,在嘗百草的過程中,神農氏也發現了茶。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即茶。)這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也是關於茶起源最早的傳說。神農將此樹定名為“茶樹”,而神農也被後人尊稱為“茶祖”。

湖北還誕生了對人類飲茶貢獻卓越的另一位知名人物——茶聖陸羽。陸羽,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北天門人,在家鄉濃郁的產茶飲茶氛圍中,不僅愛茶嗜茶,還撰寫了《茶經》。

《茶經》中講到當時的43個全國產茶重點區中,湖北佔了七分之一,峽州(位於今宜昌市)、荊州(位於今荊州市)、襄州(位於今襄陽市)、蘄州(位於今黃岡市)、黃州(位於今黃岡市)、鄂州(位於今武漢市)等地的茗飲特產紛紛亮相,為世人描繪了一幅茶香四溢的“荊楚茶江山圖”。

稟賦天生的自豪感與優越感,湖北茶成了妥妥的實力派,經過歷史變遷和無數製茶先驅的傳承、創新,湖北逐漸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製茶技藝和文化習俗,其中代表性的製茶工藝有青磚茶、針形綠茶、工夫紅茶。在歷史的長河中激流勇進。

19世紀中葉,漢口作為東方茶港,成為中俄萬里茶道的起點。五峰漁洋關、赤壁羊樓洞等都是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源頭。宜紅茶、青磚茶等等製茶技藝傳承超過百年,可以說,湖北茶是名副其實的文化茶。

再來看一組特別的資料:2021年評選的茶業百強縣中,有16個百強縣來自湖北,數量全國排名第一;2021年,湖北全省茶園總面積545萬畝,幹毛茶產量40萬噸,茶葉農業產值220億元,綜合產值超715億元,總面積、產量、產值均位居全國前列,中部六省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產茶大省。

此外,鄂西南武陵山茶產業叢集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建設名單”。專案聚集了鄂西南武陵山茶區的宜昌、恩施2個市州9個縣市200多萬畝茶區的產業要素,引領全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宜昌 “黑茶製作技藝——長盛川青磚茶製作技藝”申遺成功

世界矚目的申遺高光時刻,回眸功力深厚的中國茶

此次世界矚目的”中國茶”光環中,三個專案代表湖北特色製茶技藝和習俗,展現出獨具魅力的荊楚特色。長盛川青磚茶製作技藝,便是其中之一。

“黑茶製作技藝——長盛川青磚茶製作技藝”由湖北製茶世家何氏家族於公元1368年創立,歷經20代傳承。該茶經過發酵、拼配等77道工藝,製作成茶磚為緊壓茶中密度最緊。成品茶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醇。自明清以來,長盛川青磚茶便為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的必備飲品,同時也是與歐洲各國交流的媒介,至今仍承擔經濟文化交流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使命。

長盛川青磚茶製作技藝世代傳承,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成熟發達的傳統技藝、種類豐富的手工製品,並透過萬里茶道促進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世界矚目的申遺高光時刻,回眸功力深厚的中國茶

茶有緣,飲無疆。

愛茶、學茶、懂茶、知茶,將“中國茶”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本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