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唐僧的三大缺點是什麼?

2022-09-15由 文化歷史重讀 發表于 林業

唐僧比較什麼

018 唐僧的畫風是怎麼跑偏的?

“進階讀西遊”第十八章

大家好,我是館長。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上一講,我給你說了唐僧的前世和今生,自打他出生那時起,就自帶光環,還跟你講了他作為取經人的三大優點。

這一講,唐僧就懷揣著一顆無比堅定的決心,正式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他在雙叉嶺這個地方,遇到了取經路上的第一個磨難。在這裡,他卻暴露出了三大缺點,畫風徹底跑偏了。

唐僧的三大缺點是什麼?

作者為什麼會筆鋒一轉,把他塑造成這樣一個形象呢?

咱們先來聽故事。

唐太宗在唐僧臨走之前,專門給他安排了兩個隨從在路上伺候他,另外還送給他了一樣非常厲害的東西,通關文牒。

這通關文牒有什麼厲害呢?它有點像今天我們出國用的護照,但是比護照更有用,因為這不光是唐僧的身份證明,還是一份唐太宗專門請沿途國家提供幫助的文書。

要知道那時候的大唐帝國,可是地球上最強的國家,這大唐皇帝的請求,大家都得給點面子。有了這麼充分的準備,唐僧還以為這取經的十萬八千里路,不過就是一場長途旅行呢。

可是,真經哪是這麼容易就能取到的。這一天,唐僧和他的兩個隨從,走到了一座叫做雙叉嶺的大山,在這,他遇到了取經路上的第一難。

雙叉嶺上有一個自稱寅將軍的妖怪,這妖精的名字很奇怪,就是十二生肖裡,寅虎卯兔的那個“寅”字。我想你可能猜出來了,這寅將軍是一隻老虎精。唐僧和他的兩個隨從被寅將軍抓回了洞府,洞裡還有寅將軍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狗熊精,名叫“熊山君”,另一個是水牛精,名叫“特處士”,這三個妖怪聚在一起,就先把唐僧的兩個隨從當成了下酒菜,當著唐僧的面,嘎吱嘎吱地把兩個大活人給吃了。把這唐僧嚇得魂飛魄散,心想這妖精的下一頓點心,肯定就是自己了。

幸好危急時刻,有一個神仙在暗中保護他,趁著妖精睡覺,把唐僧給救了出來。這位神仙啊,就是《西遊記》裡的第一老好人,太白金星。之前我給你說過,這太白金星不止一次幫過唐僧未來的大徒弟孫悟空,怎麼這一次又來救唐僧了呢?這個問題,我會找機會專門跟你說。現在先說說唐僧脫險以後怎麼樣了。

話說,這唐僧經過了這樣一場劫難可是嚇得不輕,兩條腿哆哆嗦嗦,連路也走不動了。好在有太白金星連攙帶拖,才把唐僧送上了路。這時候的唐僧,原本的主角光環碎了一地,優質的取經人畫風也徹底跑偏了。

從雙叉嶺的劫難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唐僧在取經路上開始暴露出來三個非常明顯的缺點。

唐僧身上的第一個缺點是恐懼。

從生死線上被救回來的唐僧,現在是看到什麼東西都害怕。在《西遊記》裡用了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唐僧,那就是“戰戰兢兢”。他在雙叉嶺真是被嚇破了膽。這種心情跟他剛剛離開長安城的時候,那是完全不一樣了。

原來在長安的時候別人問他,要是遇到危險怎麼辦?他很坦然地回答:“心生魔生,心滅魔滅。”意思大概是說,只要揣著一顆平常心,妖魔鬼怪也不能把我怎麼樣。但是,孤身一人的唐僧真遇到妖怪的時候,立馬認了慫。雖然他發過誓,取不到真經誓不回頭,但現在的唐僧也只是硬著頭皮往前走,從之前的意氣風發,變成了一幅戰戰兢兢的凡人模樣。

“凡人”這個詞兒,後來就變成了唐僧在取經路上的標籤。孫悟空動不動就說,師父是個肉眼凡胎,所以,不管他以前有多麼厲害的身世,或者身上有多少優點,在取經路上的考驗面前,唐僧就是這麼普通。說他是肉眼凡胎還是輕的,悟空嘴裡還罵過他“膿包”,還有“皮鬆”之類的話,罵的就是唐僧一遇事兒就膽小害怕的個性。

再來看唐僧的第二個缺點,那就是軟弱。

軟弱跟恐懼是有關係的,在長安城的時候,唐僧有主角光環的加持,主動請纓去西天取經,完全是一副大無畏的表現,可當內心充滿恐懼的時候,他就變成了軟蛋一個。從雙叉嶺逃走沒多久,唐僧又在路上遇到了猛虎、毒蛇,正當他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本領高強的獵人,叫劉伯欽。

唐僧一見到他倒頭就跪,口裡還止不住地大喊“大王救命!大王救命!”這請別人幫忙,怎麼還跟求饒一樣呢?不知道的,還以為這劉伯欽是個殺人強盜呢!這跟他原來那個一本正經的高僧形象差太多了,那種要踏平坎坷、一去萬里的豪情壯志,徹底沒有了。

最後,再說說他的第三個缺點,那就是特別容易心生懷疑。

雖然剛才唐僧被妖怪嚇得腿軟,但取經的決心倒是沒有改,至少還沒打退堂鼓。但這並不代表他對西天取經的目標還是那麼堅定,唐僧後來總會時不時叨咕,我還能不能走到西天啊,這經還取得成取不成啊?

這毛病在他收了三個徒弟以後還愈演愈烈,你想想看,有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保護,照理說他應該放寬心了吧?可唐僧老是動不動就愛問孫悟空,“還有幾時能到靈山?”這麼提問,真是讓人瞧不起。到了鎮元大仙的五莊觀時,唐僧也問起過這個問題,悟空回答得好,他說:“只要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你看,這師父的覺悟還沒有徒弟高呢!

講到這裡,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裡,不堅持唐僧出發以前高大上的人設,會筆鋒一轉,一下子讓他變成一個渾身滿是缺點的“凡人”呢。這裡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西遊記》這麼寫的第一個原因,其實是要表達一個更深的主題,那就是取經之路,正是一場凡人歷經考驗後脫胎換骨的修行。

這個怎麼理解呢?之前我跟你說過,孫悟空在取經路上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他跟著唐僧去取經,是一場降服心猿,也就是降服內心的一種修行。而他的師父唐僧也是這樣。跟如來手裡的真經比起來,這十萬八千里的鍛鍊,才是對一個凡人真正的救贖。

對於唐僧來說,他從恐懼和軟弱以及懷疑中,逐漸鍛煉出成熟而堅定的心智,最後超凡入聖,這不正是一場更偉大的修行嗎?所以,書裡把唐僧的形象設計出這種前後的對比,就是要突出這西天取經之路對人的考驗和磨鍊。

那《西遊記》這麼寫的第二個原因,我就得給你講一講,我國曆史上四大名著的不同特點了。它們雖然都堪稱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風格其實大不相同。

《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說的都是英雄好漢,意氣風發的那些事兒,而《紅樓夢》講的,則都是一些兒女情長,以及家族的興衰,他們的風格都顯得比較正統而嚴肅。但《西遊記》就不同了,有人稱它是一本幽默小說,甚至滑稽小說。

據說,那時從朝鮮國來明朝的外交使節就說,到了中國一定要買《西遊記》,在漫長的旅途中好解解悶兒。所以,唐僧被寫成一個慫包式的凡人形象,一會嘰嘰歪歪,一會又哭哭啼啼,也是想烘托出喜劇的效果。

貢獻這種效果的當然還有老是耍潑的孫悟空,呆頭呆腦的豬八戒,以及冷不丁說句風涼話的沙和尚了,這師徒四人就好像郭德綱德雲社的群口相聲一樣,特別有趣。這也正是《西遊記》的一大看點。

你要知道,中國文化從古至今一向都是比較嚴肅的,喜劇很少,有關“笑”的文學作品,真是鳳毛麟角,而《西遊記》正是代表了這種非常稀有的“笑”的傳統了。

出一個思考題,在你的印象裡,《西遊記》的哪個情節讓你覺得非常好笑呢?期待在評論區看到你的分享。

古典名著當然有它的教育意義,但是有趣又有料,可是《西遊記》獨一無二的文學價值,在讀書的時候,千萬別忽略了。

下一講,我要給你說一說太白金星這個老好人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先是救了孫悟空好幾次,這回又救了唐僧。他為什麼那麼喜歡救人呢?咱們,下回接著說。

下期預告:019太白金星為什麼樂於助人?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