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漲知識!七夕“曬書節”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2022-09-08由 長城網 發表于 林業

古代為什麼要曬書

導語:七夕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相會的日子,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這天,除了你知道的“秀恩愛”“灑狗糧”,還有一項別具特色的習俗——曬書。關於曬書,它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

漲知識!七夕“曬書節”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七夕習俗:在“曬鱗日”曬書

曬書,又稱曝書,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遊,次於雀梁,曝蠹書於羽陵”的記載。東漢崔實《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人們為何選擇七夕曬書呢?原來,古代傳說農曆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曬書習俗的起源與發展

曬書的習俗至少從漢、晉開始就已經在民間形成了。而從現有的史料看,曬書被官方重視的時代始於宋代。雖然“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但是隋唐官方的曬書之舉卻少見於史料。宋代的曬書會則引人注目。

有關宋代曬書會的情況,宋人的筆記中已有記載,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說:“秘書省歲曝書則有會,號曰曝書會,侍從皆集,以爵為位敘。”另據南宋洪邁《容齋四筆》、南宋陳驥《南宋館閣錄》和南宋逸名《南宋館閣續錄》等書記載,宋高宗紹興、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寧宗慶元年間都有“曬書會”這樣的文化活動。宋代曝書會一般由掌管圖書的秘書省主持,由臨安府具體承辦。時間多在七月五、六、七三日。從相關史料南宋多於北宋的事實來看,似乎南宋比北宋更重視曬書。其中原因主要是南宋都城杭州地處東南,潮氣很重,曬書在當地歷來是一種習慣性的活動,官方亦然。

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樣有曬書之事。明代時官方藏書的管理鬆弛致使“閣臣詞臣,俱無人問及,漸以散佚”,官方的曬書活動也沒有得到延續。清代的曬書活動也沒有宋代那麼規範、大規模了。

近代以來,曬書節逐漸離公眾遠去了。到了現在,書籍數量、質量均較之前成倍增長、閱讀手段也日趨多元,曬書節更不為人知了。作為一種與書有關的傳統民俗,曬書節也許只會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關於曬書節,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三國時,司馬懿是個戰功赫赫的名人,功高蓋主,這在封建專制時代是最為忌諱的,因此,他頗受魏武帝曹操的猜疑。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便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刻收押。司馬懿只得乖乖遵命回朝。可見當時七夕曬書習俗已十分普遍,就連裝瘋的司馬懿也未能免俗。

有人“裝瘋”,也有人“真狂”。據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記載,晉代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詡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撩起衣服,露出肚皮,人家問他幹什麼,他回答:“我曬書。”其實郝隆是個領兵打仗的武將,他之所以這樣做是蔑視那些為張揚書多、藏書而不讀書的人。

清代小說家蒲松齡也有過類似的故事。有個鄉紳,藏書萬卷卻從來不讀,反喜附庸風雅,每到曬書日,即令家僕將書搬出來晾曬。有一次,正好被路過的蒲松齡碰到,蒲松齡就躺在他家門前的石頭上。鄉紳不解,上前詢問,蒲松齡眼也不睜,說是“曬書”。鄉紳問他書在哪裡,蒲松齡拍拍肚子,答曰“書都在這裡”。鄉紳羞愧不已。

七夕曬“腹中書” 關於“七夕”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翰墨書海中,提及“七夕”的文學作品不勝列舉。小編選取了幾部古典名著,為您特別呈現書中的“七夕”故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宋代街頭熱賣泥塑

每逢七夕,宋代東京(今河南開封)街頭,總有一種泥塑賣得特火,名叫“磨喝樂”。當時東京大大小小50多座“勾欄瓦肆”(聚會、表演、玩鬧場所)哪裡都有的賣。這洋玩意其實就是一種“泥娃娃”(宋代俗稱“泥孩作”),從佛經中的“摩睺羅”而來,是梵語的音譯。

可別小瞧了這些泥塑,在追述開封城市風貌的《東京夢華錄》中,它們有的以金絲碧玉作為裝飾,有的配有木製彩繪的底座,價值不菲,有些人甚至要用典當的方式來購買呢!這些泥人形狀各異,穿著男女各式服裝,精巧可愛,因此,有的南方人管它叫“巧兒”。夜幕降臨,富貴人家在樓庭前張燈結綵,並給這樓起個好聽的名字叫“乞巧樓”,為的就是放置磨喝樂、針線等精巧的物品。孩子們背詩,姑娘們穿針引線,焚香列拜,乞求上天賜予智慧(“乞巧”)。歲月流轉,“磨喝樂”逐漸變成了可愛漂亮的代名詞。

馮夢龍輯《醒世恆言》 穿針乞巧有點“荒唐”

古時七夕,大小人家的女子少不得要準備些針線來乞巧,這當然來源於家喻戶曉的傳說“牛郎織女”。世人在兩人渡河的時候,用綵線去穿針眼。穿得過的,叫做“得巧”;穿不過的,就是“不得巧”,就用這穿針來預測一年的巧拙。當然後來“巧”還演繹成技巧等多種含義。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曾評論過這個故事,不過在作者看來,穿針乞巧並不靠譜。牛郎、織女眼巴巴盼了一年,才得相會,卻只有三四個時辰時間,忙忙的敘述思念之情,還來不及,哪有閒工夫又到人間送巧?這豈不是很“荒唐”?

《醒世恆言》是有勸誡意味的古典小說,作者這樣寫,其實並不是要否定“七夕”,而是想借這個故事說明,上天並不會賜予所有人以智慧,對待巧拙應該泰然處之。

洪昇《長生殿》 玄宗貴妃七夕發誓

七夕,對唐玄宗和楊貴妃來說,是一個不忍回首的日子。中國人記憶中的“七夕”,也因兩人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些許悲情色彩。清代劇作家洪昇,曾用10年的時間,寫出《長生殿》,講述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恨情仇。而兩人七夕夜半的“密誓”,是作品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寶十年(752年)七夕,兩人坐在長生殿的臺階上,遙望牽牛織女星,並對著雙星,許下了愛情的誓言:“情重恩深,願世世生生,共為夫婦,永不相離”。然而安史之亂爆發,楊玉環在馬嵬坡用一丈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此後,每逢七夕,唐玄宗總會流連於未央宮與長生殿。

曹雪芹《紅樓夢》 巧姐是七月七出生

《紅樓夢》中有個人物是七月七日出生的,她便是賈璉與王熙鳳的女兒——巧姐。

巧姐這個名字,還是劉姥姥二進大觀園的時候給起的,巧姐體弱多病,鳳姐對劉姥姥說:“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得住她”,劉姥姥聽她剛好生於七月初七,就把“巧”字用到名字中,還預言以後碰到不順心的事,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都是從“巧”來。

巧姐最後要被“狠舅奸兄”賣到煙花柳巷,幸而碰巧被劉姥姥相救,與劉姥姥的孫子板兒成婚。在《紅樓夢》中,巧兒是被列入到“金陵十二釵”正冊的,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啥巧姐前八十回出現頻率那麼少,反而被列入正冊?

查閱資料發現,在紅學界這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如果巧姐不是七月七日出生,沒有得到這個“巧”名,她的人生又將如何?

(據工人日報、揚子晚報、福建日報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