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2022-08-26由 小陳茶事 發表于 林業

智慧晾衣架好用嗎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曾經,大家都迷失過。

在武夷巖茶剛剛火起來的那陣子。

具體時間,應該是巖茶開始炒作山場概念的初階段。

那時候,各種山場的巖茶不斷湧現,速度極快,花樣極多,可能今天在喝著馬頭巖肉桂,明天就出來九龍窠肉桂,後天又來個貓兒石肉桂,這種“肉”那種“肉”,亂花漸欲迷人眼。

不出一個星期,十二生肖全肉宴赫然擺在架上。

呀,沒有猴肉怎麼辦?

用水簾洞肉桂呀!

看,人類的聯想空間無窮大。

商機在前,武夷山做茶人“造茶”的熱情堪比當年全民選秀造星。

當然,武夷山也確實夠有資源,能支撐得起這大把的造茶夢想——開啟地圖,36峰、72洞和99巖赫然在列,花名繁多,跨越了植物動物與歷史典故,新做出來的茶想要什麼名字,管夠。

彼時,村姑陳剛接觸武夷巖茶各種山場的茶,好學之心重得很。

每每有機會,喝到不同的山場茶,總是非常使勁地啜,使勁地找尋特點,使勁地記,誓要把這個山場的茶喝明白記清楚。

我相信,武夷山是個種茶產茶的好地方,又有那麼多不同形態的山形、地域,長出來的茶樹製出來的茶一定是有不同味道的,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茶”是也。

而且,在以“山場”為流量話題的那會兒,大家坐到茶桌上,開口閉口皆是某某山場的茶如何如何,某某山場的茶怎樣怎樣。。。。。

若這個山場的茶,在座的人有的喝過有的沒有,則不免產生落差。

因為那時,山場愛好者們都有著“集郵”心理,喝遍山場是普遍的願望。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2》

那時候,江湖上有不少神人,老神在在地宣揚,自己一口就能喝出某某茶是什麼山場。

語畢招來一堆羨慕的眼光。

當時,李麻花問,我要是把這些山場的巖茶喝懂喝全了,我是不是也能成為能喝出巖茶山場的牛人?

為了實現她的宏偉目標,我們開始了刻苦的學習之旅。

第一次喝馬肉,焙了三道火,呈現桂皮香、花果香,甚至帶些微苦的中藥香。看來這馬肉挺有記憶點,心裡暗暗想著,記住了,這是馬頭巖肉桂的味道。

第一次喝牛肉,幽蘭花香,還帶著鮮甜圓潤的奶香,原來,這就是牛欄坑肉桂的味道。

第二次喝馬肉,我胸有成竹,馬上調出儲存的味蕾記憶,結果,這是一款中輕火的馬肉,滿口都是花香,玉蘭香、梔子花香尤其明顯,與第一次喝的馬肉大相徑庭。

理所當然地,猜錯了。

第二次喝牛肉,邂逅的是一款焙足火的牛肉,焦糖香、果香、桂皮香交融,有音符的抑揚頓挫,第一次的牛肉記憶又完全不作數了。

……

在反覆多次喝到不同製茶人出品的馬肉、牛肉、龍肉、各種肉之後,在各種香氣滋味裡,原先留存下來的山場味,已經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混亂,越來越對不上號了。

那時刻,深切體會到武俠劇裡練功走火入魔的滋味!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3》

多年之後,才發現,當時的我們,把“山場味”想得太單一了。

很多時候,所謂能輕而易舉喝出香型的山場味,都不是真正的山場味。

玉蘭香、梔子花香或者蜜桃香、荔枝香對標的是巖茶品種香,而讓一款品種比如肉桂產生多變香型的,則是巖茶的製作工藝。

每泡巖茶所展現的香氣結構不是單一的,猶如人的基因。

基因有顯性,也有隱性。

例如花香、果香、桂皮香等香氣比較彰顯,很多人一喝就能感受到,屬於顯性的香。

而叢香、山場味等香味,則不夠具象,不經意間便飄然而逝,我稱之為隱性的香。

準確地說,山場味並不能算一種“味”,應是“山場氣息”更為合適。

氣息,飄渺而遊移,它遊走於我們的呼吸吐納之間,絲絲縷縷般微妙,很難被描繪出來。

每每,在我們啜完茶湯後,山場氣息便出現在我們吞嚥茶湯的動作中,迴圈流動於口腔、喉嚨、鼻腔之間。

只要是好山場的茶,山場氣息便會長久留存,我們在呼吸、吞嚥中能持續感受得到它的滋味。

同時,不同的山場,氣息肯定是不一樣的。

比如,坑澗的山場氣息有涼感,喉部開闊,口腔鼻腔裡都是草本的鮮甜感。

而崗上的山場氣息則更烈性些,似乎有陽光炙烤著植物散發出來的氣味。

如果有人說,能透過山場氣息把坑澗茶與崗上茶區分開來,我是信的。

但是,要把同是坑澗茶的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的山場氣息明顯區分出來,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微乎其微,甚至沒有分別!

李麻花說,現在誰要顯擺自己能把山場味喝出來,我一準跳起來戳破他!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你喝一口就能分清武夷巖茶的山場?來,過來盲喝一次試試

《4》

有一個喝巖茶的朋友,比我早入巖茶的“山場坑”。

在這坑裡,估計沒少受折磨。

好多年沒見,我們最近重聚了一次,喝另外一個朋友帶來的茶。

他靜坐在那裡,連泡袋上的茶葉資訊都沒看,只等著茶湯出水,氣定神閒地喝起來。

看來,當年對山場的執著,早已經雲淡風輕了。

果然,聊這款茶的時候,他談的大多是工藝,對每一水喝到的香氣、滋味也作細細描述,但是關於山場,只一句帶過,“應該是正巖茶,非核心”。

看得出,他喝茶的狀態很好,不緩不急,沒有用力過猛,卻喝得通透明白。

尤其提及過往,很淡然,“想喝懂山場是每個喝巖茶人的必經之路,不用避開這條路,哪怕現在正在這條路上也不用糾結,因為你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三百六十行,無論哪一個行當,在學習的路上,都會碰到無數的坑,無數的灘,無數的迷茫處。

這不要緊。

堅持本心,該歷的劫就去歷,該掉的坑就去掉,該走的彎路就去走。

學習就是行走在一條黑暗的遂道,假以時日,必將眼前豁然開朗。

到那時,你可以大聲地喝斥那些吹牛者,那些自稱能喝出山場氣息的傢伙們。

別吹了,牛已經在天上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