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2022-08-16由 飯飯媽媽育兒 發表于 林業

按質按量是什麼意思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今天同事小鐘來上班的時候,神色非常不好,一直處於低氣壓狀態。於是藉著午飯的時間,我就問了問原因,才知道是因為他家小孩的緣故。

他家孩子現在五年級,之前一直是乖巧可愛的,但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無論小鐘夫妻倆和孩子說什麼,孩子都不願意聽。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今天早上就是如此,小鐘老婆讓孩子帶上保溫杯,裡面有裝好的溫水,因為現在天氣還不是很熱,所以不希望孩子喝涼的。但孩子死活不願意帶,於是雙方就爆發了非常激烈的矛盾,甚至孩子還說出了“憑什麼要聽你的”,讓小鐘老婆非常傷心。

於是在氣憤之下,小鐘打了孩子一巴掌,家裡徹底鬧翻了天,孩子死活不願去學校,甚至鬧著離家出走,後來直到家裡老人買菜回來,這場鬧劇才算收了尾。

我在聽了小鐘的訴說後,不禁陷入了沉思,因為現在這種情況真的太過普遍,可惜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所以就陷入了惡性迴圈當中。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01

孩子為什麼不願聽話?

面對孩子不聽話的問題,絕大多數家長都把原因歸結到了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不理解自己是為了他們好,但從未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

a父母對孩子說話不算話

朋友小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出各種承諾,以此激勵孩子,但是當孩子達到了要求後,小妍又會反悔,不願意兌現。

就拿前段時間的期中考試來說,小妍答應她家小孩只要考到班級前十,就給孩子買心儀很久的樂高。結果等成績出來後,小妍面對孩子第九名的成績反了悔,表示只有期末也考到前十,才會給孩子買樂高。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在聽到了這一答覆後,表現得悶悶不樂,上課的時候也不再像之前認真聽講,每天作業也不按質按量地完成了,於是孩子老師找到了小妍詢問情況。

後來在瞭解到原因後,老師嚴厲批評了小妍,表示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否則怎麼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話呢?

所以很多家長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曾答應過孩子什麼,但是並未兌現,導致自己在孩子心裡毫無地位,更別提讓孩子聽話了。

b父母的底線邊界不清晰

那麼有些家長和小妍是截然相反的,他們對於孩子的要求,可以說是毫無理由地滿足與答應,即使是一些看似很無理的要求。

教育專家尼克森就曾在他的書中談道:教育中的邊界線,能為孩子的不當行為做出警示,能杜絕孩子的無效試探。

這類家長教出的孩子不聽話,很大原因是出於對孩子的試探,因為孩子希望透過自己的這種不聽話,探尋到家長的最終底線。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就比如,孩子沒有寫完作業就想出去玩,家長答應了孩子,但是在下一次,家長卻沒有答應孩子,就容易帶來潛在的問題。

因為家長對於孩子出去玩的界限並不明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的,時間久了後,孩子就會覺得家長的底線和邊界是可以試探的。因此他們對於家長的話,就會存在懷疑,所以會有不聽話的表現。

c父母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家長這個角色,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難免會把握不到度。

特別是有的家長對待孩子,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所以他們覺得無論自己怎樣教育孩子都是對的,因為自己也是為了孩子好。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但孩子並不是家長的,他們並不一定能夠理解家長的意思。而且有的家長在說話的時候,態度可能比較強硬,用命令的語氣,這往往會激發出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得他們不願意聽家長的話。

我家的孩子就是這樣,孩子平日是比較乖巧聽話的,什麼事情都是有商有量的。但前幾天早上因為孩子起遲了,沒有太多時間允許孩子挑選今天穿的衣服,於是我就以命令的口氣要求孩子穿紅色的毛衣。

孩子在聽了後,表情變得不太自然,但也沒說什麼,只是從那一刻到出門,都沒再和我說過一句話。

後來到了車上,孩子才主動開了口,表示我剛剛對他說話的口吻太過命令,讓他感到很不舒服,所以希望下次可以不要這樣對他說話。這時我才意識到了剛剛的不妥,趕忙和孩子道了歉,並表示下次儘量不要這樣做。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絕大多數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會出現和我一樣的問題,因為自己說話的口吻有命令的語氣,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所以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感,不願聽自己的。

02

家長學會利用“阿倫森效應”,孩子自然能夠乖乖聽話

那麼面對孩子不聽話的局面,家長其實可以利用阿倫森效應進行解決,這不僅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聽自己的話,而且也能避免很多矛盾的出現。

所謂阿倫森效應,其實就是指人們會隨著不斷增多的表揚,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積極,但如果這種表揚逐漸減少,人們的積極性可能會隨之減少,甚至變得非常消極。

所以家長不妨可以利用阿倫森效應,抓住這種越是表揚,越是積極的心理,讓孩子逐漸開始聽自己的話。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①掌握對孩子說話的方法

我在前面提到,很多家長與孩子存在問題,或者覺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與自己的說話方式有一定關係。

但是有的家長也覺得非常委屈,自己明明沒有對孩子說了過重的話,但為什麼依然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指責,被批評呢?

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在說話的時候,不會注意自己是先抑後揚,還是先揚後抑,這二者是有很明顯區別的。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就拿孩子平時很努力,但考試沒考好來舉例,如果家長選擇先抑後揚的說法,那麼多半是這樣說的:“你這次考試成績非常不理想,但你平時非常努力,想必這次發揮失誤了,只要找出丟分的地方,下次肯定能有個理想的成績!”

這種先抑後揚的表達方式,孩子在聽了以後,往往會覺得自己雖然沒考好,但家長是理解自己的,所以下次繼續努力就行,這對孩子信心的鼓勵也很有幫助!

但如果選擇先揚後抑的表達方式,那麼說出來的話可能是這樣的:“你看你平時那麼努力,各種埋頭苦讀,結果就考了這點分,能有什麼用?”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那麼這種先揚後抑的說話,讓人感覺明顯不適,會讓人覺得是在嘲諷自己,對自己的努力根本看不到。孩子在聽到這種話後,往往也會感到非常失落,甚至會覺得家長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才會這麼說。

因此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可以使用先抑後揚的表達方式,這樣不僅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還能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②結合德西效應適度獎勵

那麼阿倫森效應是非常注重持續性獎勵的,但如果家長忘記某次獎勵,也許就會起到反效果,使孩子的積極性回到了原點。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而且家長如果總是透過獎勵讓孩子聽話,難免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而不是因為其他原因才聽話的。

所以家長不妨將阿倫森效應與德西效應相結合,因為德西效應是主張不要一次獎勵孩子太多,最好進行適度獎勵,不要讓孩子產生依賴感,摸出規律性。

因此家長可以將獎勵進行多樣化,可以用口頭獎勵代替物質獎勵,也可以將每次獎勵的東西都設定得不同,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驚喜,同時也不會讓孩子因為獎勵而去聽話、努力。

③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如何尊重孩子,其實是家長需要永恆學習的課題。教育專家孫雲曉就曾經提到:“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因為如果連家長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能把選擇的權利交到孩子身上,又何談對孩子的理解呢?

當孩子不願意聽話時,可以試試“阿倫森效應”,能讓孩子乖乖聽話

要知道很多孩子不願聽話,並不是故意與家長作對,而是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自己替自己做決定。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妨可以從小事開始,將許多事情的抉擇都交給孩子,就比如孩子每天穿的衣服,家長就完全可以交給孩子自己決定。

如果家長覺得孩子不一定能做好選擇,那麼不妨可以先將範圍縮小,之後讓孩子在這個範圍裡面進行選擇。這既可以保證孩子的選擇權,也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把控住大方向,避免出現問題。

孩子不聽話並不是什麼大事,因為總歸是有緣由的,家長如果能多給孩子一些尊重,多給孩子一些選擇,那麼不聽話的問題就能很快得到解決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