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2022-07-26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撐篙的人是在船的哪裡

本文轉自:中工網

原標題:

遇見你丨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流經陝西關中平原的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歷史上,渭河水運發達,沿岸渡口密集。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一座座大橋的修建,聯通了渭河兩岸,也讓這些渡口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在陝西咸陽興平市,有一個渡口仍在使用,唯一的擺渡人尹會元已經在那裡堅守了整整四十年,為鄉鄰們保留著一條水上通道。

一條鋼索架於河面之上,連線起北岸的咸陽興平市和南岸的西安周至縣,渡船固定在鋼索上,靠人力往返渭河兩岸。這就是陝西咸陽興平市的龍興村渡口,65歲的艄公尹會元,已經在這裡擺渡40年了。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我從25歲(開始幹),當時是把老人裁了些,把年輕人弄上來(接班)。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龍興村位於渭河北岸,但村裡不少耕地卻在河南岸。正值麥收時節,不少村民要將自家留的口糧從南岸運到北岸,對他們來說,坐船過河是最省時省力的方式。

從龍興村到對岸,走陸路有30公里的路程,而乘坐渡船,只需兩三分鐘。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過去)每家(在對岸)都有地,都要過河,收莊稼就靠船往回拉。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20世紀80年代初,龍興渡口非常繁忙,12名艄公三班倒,駕駛著4條船往返於渭河兩岸,尹會元就是在那時當上了艄公。除了服務本村村民,龍興渡口當時還承擔著其他地區人和物資的運輸任務。

寒來暑往,趕船號子綿延不絕,成了沿岸人家的共同記憶。那時,一個渡口就是一個小型集市,熱鬧非凡。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陝西咸陽興平市湯坊鎮龍興村村民 嶽戰勝:

(當年)碼頭繁華得很,碼頭上賣吃的、賣用的,賣醪糟的,賣泡饃的,賣鍋盔的,賣蒸饃的,炸油餅的,賣豆腐腦的,這些都有。

風雨四十年 品嚐河面上的酸甜苦辣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樣繁忙的景象,隨著一座座跨河大橋的修建而逐漸消失了,在龍興村西邊的武功縣,也建了一座大橋,渡口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尹會元的同事們也都從事了新的工作。但看到還是有人需要乘船過河,尹會元選擇堅持了下來。

四十年來,尹會元和龍興渡口相互陪伴。如今,近百公里的渭河咸陽段,僅剩下龍興渡口還在使用,雖然通路架橋,出行越來越方便,但在一些特定情況下,這個保留下來的渡口,仍能發揮重要作用。

2016年,龍興村東邊15公里的地方修建了興戶渭河大橋,雖然東西方向都架起了橋樑,但位於中間點的龍興村,人們想要去對岸務農辦事,無論走哪座橋,都得繞行30公里左右。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陝西咸陽興平市湯坊鎮龍興村村民 嶽戰勝:

歷史上這就是交通要道,成天過往,現在(如果)沒船,從解決人們過河困難這方面來說,這地方還需要這個船。

尹會元的船,對本村人免費,外村人的過河費用,從幾十年前的五分錢,漲到現在也不過五元一次。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幹一個月就是一千幾,兩千,現在賺錢能養活家就對了,就當是打工了。

在2015年河面上架起鋼索之前,渡船要靠艄公撐篙。尹會元說,這不僅需要一把力氣,還得講究手腳配合。南側河道水流湍急,每行至此,他都要將身體騰空,用全身的重量來壓動船篙。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渭河北岸河堤上的這座簡陋帳篷就是尹會元的臨時居所。白天,老伴兒帶著孫子來河堤上陪著他,夜晚,祖孫倆兒回到村子裡的家,尹會元就獨自守在這裡。無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鄉親們都知道,渡口邊有條船靜靜地停靠著,隨時準備載人過河。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之前有個七年,那個工人是秦嶺(公司)的,他父親病重了,凌晨一點了,不停地把我叫起來了,我在那睡著呢。(說)趕快把他渡過去,他父親(快)斷氣,他家就是這兒的,那我肯定(幫忙)冬天又冷。過後說他回去時還沒死。

四十年間,尹會元往返渭河兩岸十幾萬次,他曾追著夜色轉運危重的病人,也曾迎著朝陽接送迎親的隊伍,在一趟趟行船中,見證著人間冷暖,苦辣酸甜。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熱不過河灘,冷不過河灘。熱了熱得很,冷了冷得很。這事說起來也能弄,不過束縛大,哪裡都去不成,沒人(過河)你也得坐這兒。

如今,渭河全段渡口已屈指可數,龍興渡口未來的命運將會如何,這也是尹會元一直憂心的問題。這些年,他時常聽到附近又要架橋的訊息。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橋)修好了這(渡船)自動就賣廢鐵了,還能擱那幹啥。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渡口承載著河畔邊人家幾代人的記憶,除了過河便利,不少村民在情感上也難以割捨。

陝西咸陽興平市湯坊鎮龍興村村民 趙會元:

從情感上,我真的不希望把它斷了,像我的孫子現在也在城裡生活,娃回來咱把娃帶到這裡玩一下沒問題,他爺爺給娃講一下咱們這個地方是個啥樣,當年是啥樣,現在又是啥樣,好多東西寫到文字上的理解,和你手一觸控,親眼一看,甚至自己親自一操作,感覺是不一樣的。

而對尹會元來說,延續渡口文化這樣的大事他並不太操心,真正著急的是眼前沒有年輕人願意幹這個行當。

尹會元:渭河上的擺渡人 為鄉鄰架起無形的橋

渭河龍興渡口擺渡人 尹會元:

我準備幹到幹不動為止,繼續能幹繼續幹。我現在(擺渡)過河等於說給(大家)服務,坐這兒心情好一點,眼界寬一些,有人沒人也就這樣了,你說(繼續)幹,沒人,不幹,卻有人(過河),只能坐這兒堅守崗位。

大橋方便生活 渡口留住“鄉愁”

一個渡口,40年的時間,尹會元擺渡了大家的日常生活、擺渡了春種秋收、也擺渡了很多人人生的渡口。

這個渡口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從大家過河的唯一方式、到過河的一種選擇,再到很多人“打卡”的一個地方。這個老渡口見證了歷史,記錄了歷史,也逐漸變成歷史的一個部分。

當一座又一座大橋方便了大家出行的時候,渡口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小,但是“鄉愁”卻越來越濃。

現在靠著網際網路、短影片,渡口開始多了一些人氣。希望這樣的人氣,能夠幫助尹會元找到接班的擺渡人,能夠留住這個老渡口沉甸甸的歷史和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