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1-07-12由 大劉說歷史 發表于 林業

松蘿多少錢一斤

在清代揚州鹽商中的很多人,或者附庸風雅,或者是真的愛好、真的內行,都樂於為文化事業投入大量金錢。最明顯的好處是,與士大夫建立關係,可以在主流社會獲得名譽。揚州的書院和學校,都是由鹽商們捐建的。揚州的洪氏家族,從明代開始就是鹽商,他們專門建了座“洪園”來款待天下名士。我們前面說的江春,自己就是個有名的文人,江家的子侄,出過十幾位有名的詩人、畫家。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揚州好謀生,也是當時書畫家們的常識。因為大批文化人流入,讓揚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藝術的基地。明末清初的書畫名家石濤,晚年就定居在揚州。我們都知道石濤的山水和花卉成就很高。另外,他當年在揚州還有個特殊的營業專案,就是為鹽商們的花園建假山。石濤是明代皇族子孫,明亡以後落髮為僧,雲遊天下,胸有丘壑。按他的設計壘出來的假山,非同凡響。當時的富翁,都以請到石濤為園林畫圖為榮。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還知道有名的“揚州八怪”,包括鄭板橋、金冬心、黃恭壽、羅兩峰等畫家。其實,當時並沒有“八怪”這個說法。“八怪”也不是實指八個人,先後被列入這個畫派名單的,一共有十五位畫家。他們也不都是揚州人,很多人都是移居到這裡的。這些畫家在揚州,都理直氣壯地掛出了潤格,也就是價目表,這也是因為揚州早已形成了成熟的藝術品市場。鄭板橋當時的開價是:大幅作品六兩,一個扇面五錢銀子。對鹽商來說,是很便宜的,為了家庭裝潢而養一批畫家,不是什麼大問題。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只藝術圈,學術界也是如此。在清中期,揚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揚州學派。清代學術界有“吳學最專,徽學最精,揚州之學最通”的說法。對揚州學派的學者們來說,除了富商的資助,這裡還有鹽商馬氏兄弟這樣全國聞名的大藏書家,能為他們提供研究資料。揚州學派裡有個以狂傲著稱的學者汪中。他有一次揚言說:揚州府只有三個學問通的人,還有三個學問不通的人。通人裡,除了他,還有語言學大家王念孫。那三個不通的人,也都是當時學識淵博的著名學者。有個鄉紳不識相,問汪中自己怎麼樣?汪中說你不算不通。對方聽了挺高興。汪中則接著說:“你得再讀三十年書,才有希望達到‘不通’。”汪中如此口無遮攔,到處得罪人,還能在文網嚴密的乾隆時期保全性命,留下學術成就。也是因為得到了揚州鹽政和商人的包容和接濟。他晚年生活拮据,就靠為商人鑑定書畫維生。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鄭板橋和汪中這些學者、藝術家,賺著商人的錢,心裡還是瞧不起他們的庸俗和銅臭氣的,一有機會就寫詩作文,發洩不平。清代文人都將鹽商蔑稱為“鹽呆子”。痴呆荒唐的一面,我們前面說過。但他們似乎忘了:沒有這些他們瞧不上的俗人,自己這種雅士,日子是過不下去的。在歷史上,能造就文化藝術繁盛的土壤,通常離不開所謂的庸俗和功利。社會有了富餘和閒暇,才會產生對藝術的追求,才有文化藝術的機遇和市場。

另外,財富和世俗,除了為藝術創造寬鬆條件,也對藝術精進有促進。咱們來舉兩個例子。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一:一個老者請戲班到家裡演戲。班主以為他是不懂戲。就誇口說讓我們演一出得三百兩,我們還要頓頓吃火腿,喝安徽的松蘿茶。結果老頭全都答應了。於是,到他家裡,只給火腿和松蘿茶。開演之前,老頭先在戲臺上擺下三百兩。然後手裡拿著界尺,臺上每唱錯一個音,立刻就拍著尺大聲呵斥。戲班的人才知道:這下遇到了大內行,又羞又愧。我們經常抱怨某些傳統藝術日益滑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再有這種內行觀眾了。少了他們的監督,演員們也就少了畏懼之心。藝術創作需要有錢有閒,欣賞藝術也是。這樣的老者,也是隻有揚州這種地方才會有的。

搞文藝需要有錢有閒,清代揚州的文化圈和藝術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除了前面說的石濤造的假山,清代的揚州園林,還有很多細節追求。比如,在假山上,還會引水鑿洞,建人工瀑布。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濟南趵突泉,設計機械,造出了人工噴泉。園林裡會擺盆景。揚州的盆景是中國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濃縮天地”的名聲。園林不是還要養金魚嗎?在清代,揚州的金魚也是貢品。只有這種高階化、精細化的需求,也才會會激發藝術創造力。

關於清代中期的揚州,到此我們也就告一段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