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酒類科普 | 細說春酒之釀造工藝的發展

2022-07-19由 貴州九品窖酒 發表于 林業

苞茅縮酒是什麼意思

酒類科普 | 細說春酒之釀造工藝的發展

在上一期的酒類冷知識中,我們介紹了三種不同的酒名,

今天我們來詳細的說一說“春酒”的起源以及發展。

早在遠古時期,我國的人工造酒就已經興起,

不過當時的人喝酒很有意思,釀出來的酒和酒糟並不分離,二者一起飲用,這種酒被稱為“醪”,

而商周時期,由於釀酒工藝的進步,已經能釀出“清酒”了。《左傳·僖公四年》中有記載:

“爾供苞茅不入,王忌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意思是“你們應該貢獻的苞茅不按時送來,不供應周王祭祀的用品,沒有滲酒的東西。這是我要向你徵詢的;還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這是我要向你質問的。”

文中“苞茅”一詞,是用於滲酒的植物,也就是濾酒所用的工具,用於過濾殘渣,濾出清酒。

可就算是貴族飲酒之風如此盛行的殷商,有記載(甲骨文中)的酒名也未曾包括“春”,多是“酒”、“醪”、“酎”等詞。就如我們上一期所說,

“春”是一種釀酒的方法,將秋日獲取的稻米,經過一個冬天的釀製儲藏,到春天才能取用,故而得名“春酒”。

酒類科普 | 細說春酒之釀造工藝的發展

隨“祭”而變

在殷商之後的周朝,奴隸主將釀製完成的春酒用於祭禮首選,而《漢書》顏師古注引張晏曰:“正月旦做,八月成,名曰酎。”這裡是按照漢朝的歷法而言,成酒的時間要略晚於周代,由於八月祭禮的緣故隨即順延,但還屬於春酒釀法。這裡是時間上的改變。而技術上的改變,

從東漢崔寔所著農書《四民月令》中窺見一二,漢末曹操曾發現家鄉制酒的“九釀春酒法”,並將此法獻給漢獻帝。所謂的“九釀”,是在一個發酵週期,將原料分為九次投入,這叫做“補料發酵法”,它應該是周代“春酒”製法的另一種發展。

酒類科普 | 細說春酒之釀造工藝的發展

立“義”之變

“春酒”的造法始於周代,根據這種工藝,從而將此種工藝的酒就命名為“春”。可是晉朝的一位釀酒師成了“春”字立義的變革者,北魏《洛陽伽藍記·法雲寺》中有記載:

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

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甓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

京師朝賁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蹤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齋酒之藩,路逢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此複名擒奸酒。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唯畏

白墮春醪

。」

由古文可看出,劉白墮的酒被當時的人稱為“白墮春醪”,可見

釀酒方法依然沒有脫離“春酒”的範疇

。而劉白墮將釀酒方法大改,

自六月開始,用甓(磚)貯酒,暴曬於太陽下,經一月後再取出,方能醉飲致一月而不醒。

這就間接的導致了後來的唐代大量的酒以“春”字冠戴酒名。

而詩人蘇軾在自己的《東坡志林》中總結到:“唐人名酒,多以春名”。意為:唐代美酒,凡帶“春”字,品質定是極為上乘。

以當時的甕頭春為例,岑參在《喜韓樽相過》中就曾抱怨了甕頭春的名貴:

“甕頭春酒黃花脂,祿米只供充酒資”

,當時的岑參時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相當於現在一支部隊裡的參謀。可就算以他當時的俸祿,也只夠充當甕頭春的酒資而已。

這甕頭春酒什麼來頭呢?甕頭春本是宮廷御膳酒,清代的“清宮甕頭春”也是它的延續,後來徑直更名為“御膳春”。

可見“春”的立義從釀酒方法,逐漸融合了高品質美酒的立義,

也不得不感慨,經歷了從糟酒混飲,糟酒分離的清酒,並隨習俗改變的釀酒時間,到最後以磚貯酒醉人一月的劉白墮。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釀酒技術的改進,春酒一直在不斷的前進著,從小家小戶到王公貴族,一代代的流傳讓每位飲酒的人都有著不同的享受。真可謂是“滄海桑田‘春’依舊,更續萬年‘春’長青”。

好了,這期就到此為止啦,

喜歡的朋友不要吝嗇你們的訂閱、點贊、轉發分享喲,訂閱我們,就能及時收到下一期的“各種春酒的命名”的推送啦,下一期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