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脫貧之後日子更有奔頭!

2022-07-16由 東方財富網 發表于 林業

中華絨毛蟹苗多少錢一斤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區脫貧攻堅工作捷報頻傳:2019年,實現14。1萬貧困人口脫貧,剩餘的676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今年,最後20個國貧旗縣宣佈退出貧困旗縣序列,我區貧困旗縣實現“清零”。抓產業、保就業,這是目前我區脫貧攻堅的兩大抓手,連日來,記者走訪了部分企業和貧困戶,傾聽他們的扶貧和脫貧故事。

【家門口就業】

按月領工資

5月29日,武川縣耗賴山鄉大豆鋪村,被一場小雨洗刷過後,氣溫驟降。記者走進該村蒙禾源食用菌基地,大棚內溫暖潮溼,菌棒架上擺滿了一個個菌棒,整齊地排列著。村民李虎虎正在忙碌著往架子上擺放菌棒。

“如今,我和老伴兒從貧困戶變成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人,可以按月領取工資。”李虎虎一邊擺放著菌棒一邊對記者說,過去他是一名貧困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現在他是基地的一名工人,不僅錢掙得多了,感覺自己的擔子也重了,現在一心想帶領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同樣在蒙禾源食用菌基地務工的王才才,是河北西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也已經脫貧。“務工以來,透過我們勤勞的雙手,現在收入平均在8萬元左右,還開上小汽車,每個月可以按時領到工資,搖身變成了工薪族。”王才才笑著說。

在武川縣,像李虎虎和王才才這樣,依託食用菌產業脫貧的貧困戶還有許許多多。呼和浩特市蒙禾源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林說,作為武川縣脫貧攻堅的龍頭企業,蒙禾源菌業為貧困戶提供了多種增收渠道。基地平均每月的用工人數在400人左右,工人每月能拿到3000~4000元的工資。

“公司不僅聘用當地貧困戶來基地打工,還給村民進行產業專案分紅,武川縣9個鄉鎮64個貧困村3700多戶7300多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每人每年能領到600元左右的產業效益分紅。除此之外,貧困戶把土地流轉給基地,能拿到土地流轉費,公司也主動收購貧困戶的秸稈作為原料使用。”王海林介紹,公司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讓鄉親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部分農戶在食用菌產業的帶動下已邁上了致富路。

【訂單兜底】

放開膽子種燕麥

5月29日,記者走進內蒙古扶貧龍頭企業、內蒙古燕谷坊生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內擺放著2015年以來,公司與貧困農戶簽訂的燕麥種植訂單合同,公司與自然村簽訂的整村推進有機訂單合作協議等扶貧檔案。

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水田的妻子、女兒、兒媳患上癌症,家庭因病致貧。2018年,燕谷坊的扶貧小分隊來到他家,與他簽訂了50畝的燕麥種植訂單。王水田說:“今年比去年省心多了,燕谷坊有收割機幫我收割燕麥,賣燕麥也不發愁,燕谷坊直接都收購了!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我不僅種植燕麥,還養殖了羊和豬,今年,我們家已經成功脫貧。”

哈樂鎮陸合店村的貧困農民郝萬民,是燕谷坊2016年的訂單農戶,去年他種了40畝旱地莜麥,總產9600斤,收入16000元。他說,“要是放在以前,我哪敢種這麼多莜麥,種上十來八畝,秋後賣時挺麻煩,要麼沒人收,要麼價格低得讓人生氣,因為有了燕谷坊的訂單,懸著的心放進肚裡了,可以放心種,不怕沒人收,不用在價格上受煎熬。”他還高興地說:“有燕谷坊的訂單兜底,可以放開膽子一心一意種地。”

燕谷坊透過小微訂單的形式,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燕麥種植訂單合同,以高於市場30%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的燕麥,還給貧困戶發放收割、拉運、種植補貼,助力貧困戶脫貧。

“2018年,與我們簽約的貧困戶有343戶,2019年達到1067戶,今年,公司共成立3個訂單扶貧分隊,從3月22日起與農戶簽約。”內蒙古燕谷坊生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建辦公室主任趙一楠算了一筆賬,燕谷坊和每位貧困農戶簽訂的是30畝左右的種植訂單,農戶種植燕麥的年收入為1萬多元。

【掌握一技之長】

有了脫貧手藝

在內蒙古蒙源文化公司,有一位叫賴大芬的貧困婦女,她小時候因患小兒麻痺導致下肢畸形,被認定為四級殘疾,後來又因為丈夫在工地發生事故而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偶然的機會,賴大芬瞭解到內蒙古自治區婦聯的布絲瑰行動計劃,決定要學一門手工技藝養活家人。於是,她進入內蒙古蒙源文化公司的布絲瑰工坊公益殘疾人工坊。

賴大芬心靈手巧,不到半年就學會了刺繡、手工盤口等手藝,還成了工坊裡數一數二的技術工。現在,賴大芬每天和其他二十幾位工友一起工作,工坊統一提供住宿和三餐,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純收入,賴大芬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布絲瑰行動計劃”是內蒙古自治區婦聯2018年啟動實施的專案,透過支援基層地區女性創辦民族服裝企業,幫助貧困婦女脫貧。截至目前,“布絲瑰行動計劃”在內蒙古各地建立200多個“巧手致富基地”或“布絲瑰基地”,帶動近1。6萬名婦女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婦女約3500人。

內蒙古蒙源文化公司主營蒙古族元素服裝服飾設計生產、手工藝和文創產品設計開發,是“布絲瑰行動計劃”的執行機構之一。該公司負責人吳雙鷹說,公司已在內蒙古建立了70家手工工坊,積極組織有參訓需求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勞動婦女參加培訓,幫助參訓人員透過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擺脫貧困。

【脫貧致富新途徑】

水稻田裡養螃蟹

6月1日,記者走進玉泉區寇家營村,在金銀花種植基地裡,金銀花長勢喜人,在稻田螃蟹養殖基地,一群小螃蟹正地嬉戲……種植金銀花、搞水產養殖,寇家營村結合實際,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著力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為村民脫貧奔小康指引新路子,拓寬村民致富渠道。

“螃蟹四月份就下塘了,水稻怕溫差大,才開種。”寇家營村黨支部書記楊素清正指揮著幾個村民將水稻苗放在播種機上,這幾天一直在等溫差穩定的楊素清終於敲定了播種日子,看著村裡農業合作社開發的“稻蟹共生、稻蝦共生”專案有條不紊的開展,楊素清高興地讓村民撈幾隻螃蟹苗給記者展示。

楊素清說:“寇家營村總佔地面積2900畝,一直以來都是以種植玉米為主,考慮到寇家營村的環境、資源等因素,今年駐村第一書記梁俊威和我牽頭在村裡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吸納村民共同開創性發展綠色經濟,將旱地改水田種植水稻,並在水田養殖魚蝦蟹。”

“俗話說得好,車要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成立合作社後,最起碼先提高村民的收入。今年先嚐試租種農民50畝土地搞這個專案,目前投放中華絨毛蟹苗1500斤,水稻播種20畝,僱的都是本村村民,原來像這樣的地,除去其他成本,一畝總共收入400元左右,如果種上水稻和養殖螃蟹,再弄些小龍蝦、魚,一畝地收入能達到1萬元,收益樂觀,打算在全村範圍內進行推廣。”楊素清說,寇家營村有很好的地理優勢、交通便利,透過各方面的協調和溝通,試著發展金銀花種植和稻田螃蟹養殖等特色產業,對村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據介紹,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寇家營村緊抓發展機遇,由村三委牽頭成立了內蒙古百草園農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動員村民土地流轉,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有序流轉,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特色產業發展裝上了“新引擎”,為村民轉變傳統產業發展思路吃上了“定心丸”。

【多方面舉措】

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記者瞭解到,今年,我區貧困旗縣實現了全部“清零”,貧困旗縣摘帽後,將保持政策穩定性、連續性,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而為更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我區專門出臺了《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的指導意見》,要壯大貧困嘎查村集體經濟,支援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開展扶貧資金、資產清產核資,確保扶貧資產保值增值、持續發揮效益。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對脫貧攻堅期內已脫貧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相關政策要保持一段時間。加快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和政策支援轉到後續幫扶上來,完善遷入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確保搬遷貧困人口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透過多方面的舉措,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文章來源:北方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