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2022-06-30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林業

燻蒸袋好收拾嗎

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與世界關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向西方學習到他國來華“取經”,從國際體系的旁觀者到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中國與世界的接觸互動“更加深入和精細”。如今,咱們甘肅慶陽的小香包,也有了自己的國際故事。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慶陽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5000多年前,慶陽的先民們就在這裡植五穀、飼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而與之相生相伴的香包、剪紙、刺繡、皮影等民俗文化,代代傳承,歷久彌新,煥發著生機與活力。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八歲學針線,十三進繡房。進入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了。”一針一線,都濃縮在香包裡,人生百態,或奢華,或平淡,不用評說,形意相現。在這小小的香包裡,不僅包裹著沁人心脾的香料,還有千百年不滅的手藝人精神,以及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劉蘭芳向記者展示中國戲劇臉譜結合美國萬聖節製作的香包

慶陽香包繡制傳承人劉蘭芳說起自己的香包生意,可謂是津津樂道。劉蘭芳是慶陽人,從8歲起跟著外婆和母親學習香包繡制,已自行設計生產300餘個香包系列,擁有20多項專利。如今,作為慶陽歧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她的企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面對記者的採訪,劉蘭芳一開口就講了一個慶陽香包的國際故事,一下子給眼前的小香包賦予了“國際範兒。”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劉蘭芳向記者展示慶陽的金瓜香包

在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義渠戎國”香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香包體驗店裡,劉蘭芳拿著一個南瓜樣兒的香包說:“這是我們慶陽的金瓜香包,也就是南瓜嘛。我在上面做了一個秦腔臉譜的設計,有一些美國的朋友非常喜歡。而這個創意,就是我在美國考察時發現的,從他們在南瓜上畫了一些代表他們節日的臉譜而得到的啟發。我認為,慶陽香包要走向世界,關鍵在於找到中西文化的結合點。”

劉蘭芳談及到香包未來的發展自信滿滿

這些年,劉蘭芳最關注和關心的一個問題是,作為承載中國農耕文化、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藝術品——慶陽香包的未來在哪裡?

劉蘭芳的心裡一直有個新夢想,慶陽香包不僅要走向全國,更要走向世界。

為此,她不僅走向全國,甚至走到國際上去考察學習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她認為慶陽香包不僅要講傳統,更要“接地氣”,要與消費者的需求相結合,要滿足和引領消費者的定製化、個性化需求,要找到與多元文化的結合點,只有這樣才能賦予慶陽香包新的生命力,讓慶陽香包走向世界。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2014年7月,文化部相關單位組織一批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赴美國參加一箇中國主題年的文化交流活動,劉蘭芳受邀成為其中一員。就是從這一次外國之旅,劉蘭芳找到了慶陽香包走出國門的靈感。

“美國人也知道香包,但是不知道它用來做什麼。”劉蘭芳說,“但是,我一去給他們講慶陽香包始於《皇帝內經》,華夏中醫師祖歧伯曾攜藥袋燻蒸防疫,這個藥袋就是今天的香包,它從意念出發,採用意向手法誇張造型,承載了中國的文化,每一個造型蘊含哪些文化,代表了什麼,寄予了什麼等等,美國的朋友聽後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喜愛,一種親近感就來了!”

慶陽香包走出“國際範兒”

結合日本動漫元素製作的香包

為此,她不斷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對接點,瞭解外國民眾的審美理念,改進慶陽香包的設計圖樣,使慶陽香包更具“國際範兒”,透過多次對外交流,讓外國民眾親身體驗香包的製作過程,感受來自中國民間藝術傳承的魅力。

為傳承和發展好這一非遺,近年來,劉蘭芳透過辦培訓班,每年培訓2000多名婦女從事繡藝編織工作,目前累計有20000多名婦女參與到公司的生產中。

記者:魏 軍

責編:王紅巖

主編:李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