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2022-03-28由 智慧解鎖 發表于 漁業

人本為先什麼意思

白話文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聖智、 仁義和巧利。這些被世人普遍追求的東西,在老子的眼中,為什麼卻被看作是弊端呢?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古人

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老子開篇就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老子是在反對聖人、反對智慧嗎?當然不是。那他反對什麼呢?就是做人好好做就是了,把自己搞的像聖人一樣,是想騙誰呢? 一個人,當別人讚美你的時候,你信以為真,然後自我膨脹,處處強調,處處提出強制性的主張。其實,別人根本不想聽。現在的人真可笑,一開口就我強調什麼、我們強調什麼。要知道,你越強調,別人越不想聽。各位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

相信到現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還沒有改,而且也不需要改。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如果我們所有的聖人,都不自我標榜是聖人,那該有多好。

本來,人們應該活在純樸的自然環境當中,要適合自己的本性而過一輩子。現在不是,而是搞城市化。農民就應該在農村, 現在他們都來城市,然後農村都市都亂糟糟的,有錢人很少住在都市裡邊,都市裡邊都是那工薪階層,都是沒有辦法住郊外的人。這就是說,是我們自己搞錯了。

“民利百倍”,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人少來,你有本事是你的,我沒有本事是我的,你過你的生活,我過我的生活,我們互不干擾。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干擾

因為老天就是要讓每一個人過不同的生活,為什麼要過相同的生活呢?現在不是,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教孩子過同樣的生活,講同樣的話。有些孩子進入小學以後,所講的話跟大人一模一樣。這本來是很糟糕的一件事,但是我們卻覺得這個小孩子了不得。這有什麼了不得的呢? 一點都不自然。小孩本來就應該講小孩的話,大人才講大人的話,這才合乎自然。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民為什麼沒有孝?為什麼不慈?就是 因為仁義講得太多了,而且全都是虛偽的。只要給老百姓虛講一套,老百姓就會受到感染。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虛偽

所以不要再談仁義,他們自然就會回覆 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孝跟慈。那才是實際的,否則都是形式的。

比如,早上起來一定要小孩說爸爸好,那是虐待小孩。小孩可能要出去有事情,急得要死,卻不能沒有禮貌,不得不跑過來 跟爸爸問一聲好,再出去,小孩有什麼感想?小孩要說爸爸好, 就說爸爸好,不說爸爸好就不說。現在不是這樣,而是謝謝爸爸,謝謝媽媽,真是大笑話。

到這裡,再多說兩句。我們講謝謝,就是說我謝過了,沒有人情了,那才叫謝。人家給你倒杯茶,你說謝謝,就是你不欠他的;你給我個糖果,我說謝謝,就是我不欠你的了。 大恩不言謝,父母的恩情是不能謝的。一謝就沒了,謝跟花的凋謝一樣,謝了,就沒了。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凋謝

外國人講究這種禮貌,那是形式化的, 彼此沒有感情。中國為什麼要走那條路呢?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會當小偷會當強盜的人,難道不聰明嗎?難道他沒有知識嗎?我們家裡的鎖打不開了,他一來兩下就給弄開了。我們的汽車開不走了,他不到兩分鐘就能開走了。他要是搞偷盜,我們怎麼都擋不住。這時還跟他講巧妙,利益,根本就沒有必要。

巧妙跟利益,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把巧妙放在利益上面, 就不對了。人用巧妙來做好事,這很自然,本來就應該這樣;而把巧妙、秘訣拿來做壞事,來謀求私人的利益,那還有良心嗎?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此三者,是指聖智、仁義、巧利。 “以為文,不足”,如果拿來當作裝飾品、當作形式,是不夠的,是很膚淺、很幼稚的,所以沒有用。

故令有所屬:這三者如果要保留的話,就要加上一個基礎。 因為把這三者提高一些層次,下面給它一個基礎,上面就變成好東西了。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禮貌

老子所提岀來的其實也不多,就是四個基礎而已。

老子不僅幫我們指出了 “道”的三個缺點,與此同時也幫我 們找出了四個補救的方法。那麼,這四個補救的方法,又是什麼呢?

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素”,就是顯象人本來的,即與生俱來的那種很純淨的本質。看到有人快要摔到水溝 裡面去,根本不需要去問他是誰,馬上把他拉上來就對了。而現在,我們也見死不救了,這就是總講法治導致的後果。 因為不救還好,一救就跟法牽扯到一起了。

比如,我今天早上出 門,看到有一個人躺在水溝裡,就到派出所去報警。警察第一個就得懷疑我:來,寫筆錄。什麼時候看到的?在哪裡看到的?除了你還有誰看到?警察就像把我當成嫌疑人一樣,那下一次我還敢去報警嗎?乾脆裝作壓根沒有看見。然後就有人開始罵人性敗壞,道德缺失。其實,現在變成這樣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實在值得好好反省。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碰瓷

人類本來是很純很白的質地,沒有沾染任何雜質,現在卻拼命去染:這樣你會犯法,那樣你會犯法,弄得我們什麼事情都要想到,最好不要跟法律扯在一起,保住自己最要緊。這樣的話, 有人摔倒,誰敢去扶? 一扶說不定就要挨告:是他把我推倒的! 然後再大費周章,把監控錄影調出來,偏偏平常時監控錄影都很全,就是那一分鐘找不到了,天下事就是這樣奇怪。

讓我們對仁義完全沒有信心,弄得誰也不敢行仁義了。 你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有人躺在路邊,身上流血,旁邊有人喊幫忙救命。請問:你敢不敢把車子停下來去幫他?以前的人敢,馬上會去救,現在恐怕誰也不敢了。為什麼?因為你停下車 過去幫忙,發現原來這是個騙局,兩個人合夥打劫你,然後把你的車子開跑了。經過這一次為仁為義的事情後,你可能從此對仁義失去信心,甚至從此痛恨仁義。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人民子弟兵

“抱朴”,“樸”,我們已經講過,就是沒有經過任何雕琢的原物,就是自然的本性,不做作,不虛偽。現在也變了,鞠躬都要鞠90度。鞠90度那是日本人,中國人誰跟你鞠躬90度?而 且讓人一肚子火,幹嗎非要90度不可呢?其實,禮儀是不能訓練的。現在很多人都在培養禮儀,最後只剩下形式,心裡頭一點兒 沒有感覺。這就是虛偽、做作、形式化。

“少私”,人不可能沒有私心,但是要儘量減少我們的私 心。“寡慾”,是儘量降低我們除了生存所需要的慾念以外的東 西。慾念是亂性的,私心是擾心的。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慾望

比如,我們一想到自己,我們的心神就不定了。我們一有慾念,本來本性是很好的,也開始變壞了。所以,現代人只要做到三句話,就把老子這一章真的做出來了,那就是人人憑良心,時時立公心,自己先力行。

老子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已有聖人之治的事實,那是非常 好的事情,但是要放棄聖人的名號。“名可名非常名”,那是會害了自己的。不要讓人家崇拜,不要讓人家歌功頌德,不要讓人家捧得像神仙一樣,否則就會變成樣板,就會失去動態。一旦失去了動態,一段時間後就不靈光了。

老子跟孔子是一模一樣的,都很崇尚堯、舜、禹、湯、文、 武、周公。這兩位聖人都很崇尚古聖先賢,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呢?就是孔子一說話就是堯舜禹湯,《道德經》從頭到尾沒有提過堯舜禹湯,老子認為不能提他們。為什麼不能提他們呢?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就算堯舜禹湯現在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也無能為 力。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 指出了 “道”的三種弊端

學習歷史

老子告訴我們,要讀歷史,一定要立志,要不然怎麼能知道道紀呢?歷史的痕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讀岀仁民、利民後面深刻的道理,那不叫歷史,而是叫歷史意識。不過要先學儒家的基礎,然後下學上達, 再來學《道德經》,才不會吊在半空中。他只說我們要少私寡慾,減少自己的私心,降低自己的慾念,把自己很樸素的本性顯現出來,那就去聖智,去仁義, 去巧利吧。因為那些純真的東西,如果加上這些,就會流於形 式、表面、虛偽,都是存心騙人的。

因此,老子及時地告訴我們聖跟凡的分別,在於為道的功夫。

下一章,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文言文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指其三者:知、仁、巧利。此為世大務也,於老者眼,何為為為弊??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老子開章即曰:絕聖去智,民利百倍。老子是在非聖人、非智乎?固非。則其反何也?即為人善為也,以己為之如聖人也,是欲誰欺乎??一人,為人美來,君以為然,然後自脹,往往言,處處有之強制性。其實,人本不欲。今人可笑,一開口便我以何、我以何。欲知,汝愈也,人愈不欲。諸君捫心,自顧非是?信至今,我中華夷之種性未改,且不須改。若我有也,皆不自矜為聖,其有多好。本,人當生於純之自境中,宜其性而過一輩子。今非,而犒城化。則宜於野,今皆來城市,而野都皆亂之,富人寡居都中,都中都是工薪士,皆是無計住郊者。此言,是我誤矣。“民利百倍。,意謂若輩少來,你有能為汝之,吾不能為吾之,君有君之生活,予過吾生,我不相干。以天為欲使一人有異也,何有同之生活??今日非,我自幼兒園始,教兒過同之生,講同之言。有子入小學後,所言與大人實。此本為甚弊之一事,然而我覺此小兒也不得。此有何不得之??一點都不自。兒固宜講童子之言,大人言公之言,此乃合天。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民何以無孝?何不慈?即以仁義禮甚矣,且皆是偽也。但與民虛言一具,民則有感。故勿復談仁義,其自復真者、心之孝與慈。其始實之,否則皆為文之。譬如,晨起必兒曰父好,其為虐兒。兒可要出有事,急得要死,不可無禮,不得不走來與父問一聲好,復出,小兒有懷?小兒將謂父好,則曰父好,不曰父好不曰。今則不然,但謝翁,謝母親,真大笑。至此,再多說兩句。我輩語謝,謂餘謝之,無人情矣,其後謂謝。人給倒茶,汝言曰謝,而不負其;你與我一糖果,寡人曰謝,即吾不負汝也。大恩不言謝,父母之恩,不謝之。一謝便失,謝與花之謝也,」謝矣,則無矣。外有此禮,則文化之,彼此無情。中國何以行其道??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為賊為盜者,豈不知乎?豈其無知乎?我家裡也打不開了鎖,其至則下而與弄開矣。我之汽車開不行矣,其不至兩深所鍾而去矣。彼若為盜,豈皆不勝。是猶語巧,利,本無須。巧與利,並無不愈。但以巧置利上,則不然矣。人巧以善,此理自然,固當如是;而以巧、秘訣以為非,以營私之利,其有心乎?此三者以為文,足,此三者,是知、仁義、巧利。“以為文,不足”,若以為為文飾、,是不足者,是淺、極幼稚之,是故無用。故令有所屬:此三者若存之言,則加一基。以此三者為之也,下為一本,上而成也。老子所提岀來者實不多,即四基耳。老子既為我言其三惡,時亦為我求之四補者。然則,此四救之法,又為何??老氏有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素”。”,即象者本之,即與生俱來之甚然之質。見有人將墮溝中之,不須問其為誰,即取是也。而今,我亦不救矣,此總言法所致也。以不救幸,一救則與法牽就矣。譬如,我今早出門,見一人臥於溝中,乃至派出所去警。警察一而得疑:來,書筆錄。何時見之?於何處見之?非公而誰見?警察如以我為囚也,其一下我還敢去報警乎?遂取為壓根不見。即或始罵性敗,道德之闕。其實,今為此狀,我各有責,誠可善省。人本甚純白之質甚,無染無劑,而今拚著命去染:然汝當法,然汝當法,弄得我何事,皆思,宜勿與法扯集,保其最急。如此之言,有一人倒,誰敢去扶?一扶將則挨告:是他把我排之!然後大費周章,以監錄影調出,獨常時監錄影頗全,即其一深所鍾無矣,天下事如此怪。請於仁義全無心,弄得莫敢行義矣。君行在高速公路上,見有人臥道側,身上出血,旁有人呼助救。敢問:你敢不敢把車停往助之?前者敢,即可救,今恐莫敢矣。何?以爾車往助,則是個詐,兩人同劫君,以汝之車開跑矣。過此一次為仁為義之事後,汝可自謂義失信,至是疾仁。“抱朴”,“樸””,我已講過,即未經無雕琢之原物,即是性,不爾多,不偽矣。今亦變矣,鞠躬盡鞠90度。鞠90度是日本人,中國人誰與汝躬90度?而使人一肚火,何必90度不可??其實,禮所不練之。今人多於養禮,最後剩文,心頭略無所覺。此偽、矯、文化。“少陰”,人不能無私,但盡我之私減。“寡慾”,乃盡降我非生所須之物慾之外。欲為亂者,私為擾心之。譬如,吾一念自,我之心不定也。我一心,本性者善也,亦始壞矣。是故,今人只得三句言,則以老子此章實為也,則人人心,時時立說,自先力行。老子之意如何??若有聖治之實,是大好事,然欲棄聖之號。“名可名大名。”,其為害之。勿令人崇,勿令人頌,勿令人捧得如神仙也,否則為式,則失色。一旦失色,一時而不靈矣。老子與孔子為制之,頗尚堯、舜、禹、湯、文、武、周。此二人皆雅尚哲,異處何在??是孔子一言即堯舜禹湯,《道德經》首尾不提過堯、舜禹湯,老子謂不提之。何不言之乎??此理甚簡,雖堯舜禹湯今活於世,彼亦不能。從前那一套不可行,意者其不為式,然則謂之。老子告我,欲讀歷史,必須立志,不然何以知道紀??古之跡,甚者,然欲讀岀仁民、利後深理,其不曰史,乃令史識。是故,華夷與夷異,是我重史識,而謂史真無多興。然則我易明,孔子曰重矣,老則更深一層告我,欲重史識。言及此,眾人漸有覺,我受老者,實較受孔子者尚深。不過,須先學儒也,然後下學上達,來學《德經》,乃不弔在半空。自然,勿以如此,則可以不學儒,直以學老。老子是要比較高一層之才得出,於中、下之人,必先以儒家學。至此,老子恐我誤之,以其賤聖,輕智,不須仁義,不須巧利。實,其並非,全無非,其徒曰吾欲少私寡慾,減自己的私心,降己之慾,以其素之性見,則以聖知,以仁義,而巧利之。以其真者,若加以此,則流於文、表、偽,皆是存心欺之。是故,老子時言我聖與凡之分,在為道之功。下一章,我來細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