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餘雪雲:兒時的端午節

2022-03-26由 文化娛樂小行家 發表于 漁業

包粽子葉用什麼水泡

餘雪雲:兒時的端午節

小時候過端午節,僅次於過年的那種感覺。那時候日子過得窮,也只有端午節跟過年才熱熱鬧鬧的,紅紅火火地過。一年也就過這兩個節。當然特別渴望著,特別期盼著。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小時候記得最牢的童謠。直到現在還記得。過節呀,在小孩的眼裡,無非就是有好吃的可以吃,還可以添新衣服。也的確像童謠唱的從五月初一開始,每天都有好吃的好玩的。直到五月初五端午節那天。

蒸發糕,那是純手工的綠色食品。要提前一天把米泡好,第二天一大早到村裡唯一的一個石磨旁排隊,等候磨米漿。因為全村人家都要做蒸糕,所以都要早早地來排隊。有的是人來排隊的,有的是用物替代排隊的,比如一塊石頭,一個草帽,一個簸箕,一把小矮凳什麼的,樸實、簡單又充滿生活的本真的淳樸友善。磨成米漿後,加糖(有時候還加糖精增甜)加發酵粉。等水開後,將米漿倒入大大的竹子做的蒸籠裡,蓋上蓋子,蒸籠的周邊用毛巾包裹嚴實。用柴火燒。大概蒸40分鐘左右,就差不多熟了。奶奶就會開啟鍋蓋,用手扇扇煙霧繚繞的熱氣,然後拿雙筷子往發糕一戳,拿起來一看,米漿沒粘著筷子上,說明熟了。通常蒸糕的時間都是晚上吃晚飯後。那時候孩子們都會圍在廚房裡等著,困還被蚊子咬。依然堅持著。直到吃上一塊大大的發糕才解饞。剛起鍋,溫度特別高,舌頭被燙得厲害,照樣大口大口地吞下去。吃進肚子裡了還不知道是什麼味道。直到現在依稀能感覺到舌頭火辣辣的。

初二晚上泡糯米,把摘好的鮮竹子葉洗乾淨。泡上乾的棕樹葉(據說葉子能治吐血,勞傷,虛弱。《全國中草藥彙編》:“降血壓。”南藥《中草藥學》:“水煎代茶飲,可預防百日咳。”祖先傳承的養生文化與飲食文化結合起來,有講究!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的餡比較單一,純糯米餡的和豆子餡(黑本豆),記得都是鹹味的。媽媽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緻,結實。形狀各異,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我呢?到現在還沒學會。包滿一片棕樹葉(用錐子把粽葉劃拉成一條條細細的繩子,捆綁粽子),大概可以包掉五、六斤的餡子。

過節期間,大人忙,小孩更興奮,這幾天我也跟著媽媽學做手工。做布老虎,布粽子,布荷包,布香囊,纏樟腦丸,再用五彩絲線點綴著。我還會用絲線編織裝鴨蛋的網兜,織好了可以把煮成澄黃色的鴨蛋放進去,掛在胸前。聞聞草味香,特別舒服。家裡的鴨蛋是這樣子分的:大人小孩每人兩個。我會在初五吃一個,留一個初六再吃。端午節的鴨蛋是用幾種草(午時草),取五月初五那天正午12點的古井水,加入午時草把鴨蛋放進鍋裡燒煮。顏色澄黃特漂亮,又香又好吃。午時草的湯水用來沐浴。聽說可以辟邪,去溼氣,去風寒,止癢等功效。

初四大清早,父親會拿著鐮刀去門割午時草,什麼菖蒲,艾葉,薄荷等。在天亮之前,已經把菖蒲和艾葉掛在門上了。艾葉滿堂飄香。同時告訴孩子這天要起早,才能聰明伶俐會讀書的。

端午節還有新衣服穿。(看經濟狀況,不是每年都有的)那個時候的新衣服是請裁縫師傅到家裡來做的。買布需要布票。一年也就是過年和端午有新衣服。新衣服無非就是做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條小短褲。

五月初五中午飯基本是炒麵,包扁食。滷麵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只有春節和端午節才有的。記得有一年端午,家裡沒錢買肉,只好包素餡的扁食,記得特別清楚,是包紫菜、花生、豆腐的。想吃肉的我感覺特失望,甚至沮喪。驚喜的是素餡的扁食居然也特別好吃。長大後,對素餡的扁食更情有獨鍾了。

吃好午飯,用個大木桶倒入午時草的水泡浴。然後換上新衣服,讓媽媽用雄黃酒在額頭上畫個王。腋下也塗抹雄黃。便跟著比我大的孩子或大人去木蘭溪邊看龍舟比賽。

競渡的龍舟高高地掛起一面面紅旗,從柳陰深處的水面出擊。鼓聲像春天的雷電,衝破煙霧,劈開波濤,直奔遠處奪標目的地。圍觀人群的歡呼聲震天動地,有驚退萬人爭戰的豪氣(借用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龍舟賽)。小孩子呢,其實就是去看熱鬧的。享受著那種節日特有的的快樂與喜悅氛圍!

艾葉在微風吹動下嘩啦嘩啦的翻卷聲,清風吹拂荷花飄散在空中的清香……這一切都充滿了無盡的童趣、情趣與詩意。 最美好最難忘懷的莫過於兒時的味道:是愛的味道,它傳承著民族文化,養生文化,手工製作,傳統的藝術文化,我們的父輩,在生活中,把一切最純樸最美好的最拿手的東西潛移默化地傳承給我們。回憶著,幸福著,沉醉著……。窗外一陣優雅的鳥鳴打斷了我的思緒。

作者簡介:餘雪雲,女,大專文化,助理講師,從事教育工作20年。本人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崇尚簡單美好的生活,喜歡讀書與寫作,曾在《泉州文學》、《泉州晚報(早報)》發表過文章。泉州市攝影協會會員,泉州市豐澤區攝影協會會員,泉州市豐澤區作家協會會員。福建旅人文化(海西文化平臺)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