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2022-02-27由 奇點網 發表于 漁業

脂多糖是什麼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朋友們!

咱們的認知又要被重新整理了!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Elsje G。 Otten和Felix Randow及其團隊,在研究細胞抗細菌感染機制的過程中偶然發現,

泛素化的底物竟然還可以不是蛋白質,而是一種脂多糖

。[1]

如此看來,咱們的教科書又要修改了!考試知識點又雙叒要增加了!

相關成果發表於頂級期刊《自然》雜誌。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論文首頁截圖

說起泛素化,大家肯定不陌生。

它是真核生物中一種廣泛存在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幫助細胞降解有問題的蛋白質

。它在細胞週期調控、細胞凋亡、細胞訊號轉導等諸多生命活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

一般情況下,泛素化的過程如下:泛素先由E1活化酶活化,而後被轉移到E2結合酶,最後由E2結合酶轉交給E3連線酶,E3連線酶找到蛋白底物完成泛素化修飾。

那麼Otten和Randow團隊是如何發現脂多糖也可以是泛素化的底物的呢?

其實,Otten和他的同事一開始也不是奔著研究泛素化去的。他們是想搞清楚人體細胞究竟是如何清除沙門氏菌感染的。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

細胞在清除進入細胞內的沙門氏菌時,首先會啟動泛素化過程,給沙門氏菌打上“垃圾”的標籤,然後細胞會啟動自噬的功能,清除“垃圾”

。[3-5]

這個過程看上去雖然簡單,但是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或者說

不清楚背後的分子機制

。[6-9]

Otten和他的同事就是想解開這個謎題。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研究者們利用結構光照明顯微鏡和免疫印記法,研究了宿主細胞抗沙門氏菌感染的過程。

研究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

因為他們發現,

泛素化的位點竟然是細菌膜表面的脂質成分——脂多糖 (LPS) 分子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脂多糖常在細菌致病性中起主要作用,在細菌外膜中由脂質 A、寡糖和O-抗原組成。[10]

看到這樣的研究結果,估計不管是誰都不敢相信。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出錯,研究者們設計了一系列實驗來反覆驗證這個實驗結果。

結果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得到同一個結論:

脂多糖這個非蛋白質真的是泛素化底物!

這一發現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像電影裡的常用情節,好好的地質勘探,結果挖出來了個沉睡的外星人或者Captain American這個老冰棒(?)!

既然已經證實了脂多糖也可以被泛素化,那這個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利用泛素化酶(來自人類宿主細胞的提取物)以及不同菌株的細菌,研究者們設計了一個體外重建泛素化事件的實驗。

果然,結果再次證明,人類宿主細胞在抗沙門氏菌感染時的泛素化底物是脂多糖,並且確定了

泛素化修飾的具體位點是脂多糖上的脂質A,作用位點可能是羥基、磷酸基團

既然已經找到了細菌表面被泛素化的“靶子”,那緊接著就是尋找那個“口味獨特”的E3連線酶。

接下來,研究者們對HeLa細胞裂解物進行了各種分離純化,並進行了質譜分析。層層分析過後,終於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了那個人,不對,那個蛋白質。

蛋白質RNF213就是那個以脂多糖為泛素化底物的E3連線酶

那RNF213是個什麼人物?已有研究表明,RNF213是一種新型(591kDa)E3泛素連線酶,它的E3連線酶活性結構域包括RZ結構域、RING結構域和動力蛋白樣的AAA+結構域。其中

RING結構域的缺失對RNF213的E3連線酶活性沒有明顯影響

;相比之下,

AAA+結構域和RZ結構域對其E3連線酶活性則至關重要

。[11]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RNF213的結構域。N-lobe、 M-lobe、C-lobe分別表示N端、中間和C端。紅色箭頭指向為RZ結構域。

也就是說,

RNF213作為E3連線酶以脂多糖為泛素化底物,參與了細胞抗細菌感染中由泛素化修飾介導的自噬機制

在隨後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發現,

RNF213在將泛素連線到脂多糖分子上之後,還可以透過另一種E3連線酶進一步放大泛素化訊號

,促進沙門氏菌被自噬清除。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RNF213透過直接(對脂多糖的泛素化)和間接(以脂多糖的泛素化來招募LUBAC[8])在細菌表面形成泛素化塗層。

總體來說,研究者們完成了對抗細菌感染機制的進一步探索——

RNF213以脂多糖為泛素化底物,介導了宿主細胞抗細菌感染中的泛素化依賴性自噬行為

。同時,這個研究還對泛素化研究領域進行了重大完善和拓展——

泛素化的底物不限於蛋白質,也可以是非蛋白質

這個發現或許還會拓寬基於泛素化過程的藥物研發思路。

正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Carolyn Bertozzi發的推文所說“

一旦脫離了‘蛋白質’這一思維限制,還會出現更多有趣的發現!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Otten, E。G。, Werner, E。, Crespillo-Casado, A。 et al。 Ubiquityla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by RNF213 d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 Nature 594, 111–116 (2021)。

[2]Swatek, K。, Komander, D。 Ubiquitin modifications。 Cell Res 26, 399–422 (2016)。

[3]Huang, J。 & Brumell, J。 H。 Bacteria–autophagy interplay: a battle for survival。 Nat。 Rev。 Microbiol。 12, 101–114 (2014)。

[4]Perrin, A。 J。, Jiang, X。, Birmingham, C。 L。, So, N。 S。 Y。 & Brumell, J。 H。 Recognition of bacteria in the cytosol of mammalian cells by the ubiquitin system。 Curr。 Biol。 14, 806–811 (2004)。

[5]Deretic, V。, Saitoh, T。 & Akira, S。 Autophagy in infection,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Nat。 Rev。 Immunol。 13, 722–737 (2013)。

[6]Huett, A。 et al。 The LRR and RING domain protein LRSAM1 is an E3 ligase crucial for ubiquitin-dependent autophagy of intracellular Salmonella Typhimurium。 Cell Host Microbe 12, 778–790 (2012)。

[7]Manzanillo, P。 S。 et al。 The ubiquitin ligase parkin mediates resistance to intracellular pathogens。 Nature 501, 512–516 (2013)。

[8]Noad, J。 et al。 LUBAC-synthesized linear ubiquitin chains restrict cytosol-invading bacteria by activating autophagy and NF-κB。 Nat。 Microbiol。 2, 17063 (2017)

[9]Franco, L。 H。 et al。 The ubiquitin ligase Smurf1 functions in selective autophag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anti-tuberculous host defense。 Cell Host Microbe 21, 59–72 (2017)。

[10]Raetz, C。 R。 H。 & Whitfield, C。 Lipopolysaccharide endotoxins。 Annu。 Rev。 Biochem。 71, 635–700 (2002)。

[11]Ahel, J。 et al。 Moyamoya disease factor RNF213 is a giant E3 ligase with a dynein-like core and a distinct ubiquitin-transfer mechanism。 eLife 9, e56185 (2020)。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自然》:改寫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發現,泛素化底物竟然可以不是蛋白質丨科學大發現

本文作者 | 張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