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2022-03-12由 遊戲篝火營地 發表于 林業

expo是什麼意思的縮寫

E3 將至,各大遊戲資訊網站上早已經掛出了鋪天蓋地的 E3 宣傳和預測。這時候遊戲廠商們都變成了「標題黨」,不過點進去一看,你會發現那些推特和採訪裡往往只有一張標準宣傳圖,通常都是「E3 2019」旁邊加個自家的 LOGO。

比如這樣的: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以及這樣的: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那麼 E3 究竟是什麼呢?它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關注量?

原來你是這樣的 E3

這個全球電子遊戲界最大型的年度展覽全稱為「電子娛樂展(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Exposition)」,常縮寫為 E3。第一屆 E3 大展是由互動數碼軟體協會(Interractive Digital Software Association,即「娛樂軟體協會」的前身)於 1995 年舉辦的。E3 展為期三天,一般定在每年五月或六月份舉行,主辦方通常會把地址選在美國洛杉磯會展中心,但是由於 1997 年和 1998 年主辦方與場地方協商失敗,所以那兩年的 E3 將地點改為了亞特蘭大。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圖源:維基詞條「E3 電子娛樂展」

上圖為 E3 在 2002年到 2017 年間的訪客數量統計,但是實際上,E3 直到 2017 年才首度向大眾開放(之前都是僅限 18 週歲以上的圈內人和媒體人參會,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小黃油展)。至於 2007 和 2008 這兩年為何慘遭滑鐵盧?莫急,我們會在後文做出解答。

雖然 E3 今年還只是個 24 歲的「小年輕」,但它一直與遊戲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 1995 年首屆 E3 舉辦之後,電子遊戲就算是正式登上了世界舞臺,各大廠商都在展會上使出渾身解數,競相吸引玩家的注意。

不過近年來,不少遊戲界的從業者開始質疑 E3 的實質意義(畢竟這類商業展會存在久了難免會有人吐槽它們的套路),但即便如此,E3 仍然是遊戲行業一年一度的大型盛會,甚至可以稱得上是遊戲圈的「年度奧林匹克盛會」。

那麼 E3 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呢?我們還得先從最初的歷史背景開始講起。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史帝芬羅素於 1962 年製作的電子遊戲《太空大戰(Spacewar!)》,被廣泛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電子遊戲之一

電子遊戲行業的「悲慘童年」

早在 60 年代,人類就已經發明出簡單的電子遊戲。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子遊戲早已成為大眾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 90 年代初期,整個社會依然傾向於把電子遊戲視為「小孩子才玩的東西」,既不受待見,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獨立展覽。

不過由於電子遊戲和消費電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時候遊戲廠商展示自己的舞臺就只有 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銷會)。湯姆·卡林斯克在 1990 年到 1996 年期間曾擔任世嘉 CEO,早期的 CES 可沒給他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

卡林斯克曾在一篇文章裡提過:「在 1991 年的時候,CES 只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帳篷,你必須路過一排成人展位才能找到我們遊戲展區。看到 CES 如此對待遊戲行業,我真的氣不打一處來 …… 於是我計劃退出 CES。」

第二年世嘉推出了自己的獨立展覽,並邀請了第三方出版商,這是遊戲行業一個不小的進步。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2012 年的 CES 展會

觸底反彈後百花齊放,獨立展會乃大勢所趨

1983 年至 1984 年間,美國經歷了遊戲行業的大蕭條。那次崩盤不但使北美地區數家遊戲開發商宣告破產,其所造成的影響也持續了好幾年之久,導致美國和加拿大地區的遊戲市場嚴重萎縮。

但正是在這全行業萎靡不振的情況下,任天堂打破了僵局,於 1983 年發售了經典紅白機,並且大獲成功,「馬力歐大叔」也因此成為玩家心目中最經典的遊戲形象之一。如果你有興趣瞭解「馬力歐」從家用機轉向掌機,繼而幫助任天堂重拾 2D 輝煌的過程,可以閱讀篝火此前釋出的相關外媒文章《「馬力歐」誕生的這三十年(上篇)和(下篇)》。

由於任天堂一直採用「閤家歡樂」的市場策略,牢牢抓住了年輕人的市場,其他遊戲廠商只能轉向另外的使用者群體,比如開發成人向、血腥暴力類的遊戲。所以,當時媒體普遍認為電子遊戲會讓小孩子變得更加「好鬥且暴力」。

由於擔心受到政府機構的限制,遊戲發行商迅速成立了「ISDA」,也就是後來的「ESA(娛樂軟體協會)」,並於後續成立了「ESRB(娛樂軟體分級委員會)」。在娛樂軟體業的支援下,ESRB 為互動娛樂軟體產品制定出一套標準的定級系統,美國國會通過了這項法案,從此整個遊戲行業走向了規範化。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ESRB 分級用於展示產品適合哪些年齡層

各大廠商除了在政治方面為遊戲爭取保障外,還不斷地提升軟體及硬體方面的技術,這一切的努力都讓家用機市場蓬勃發展。1993 年,索尼成立了子公司 SCE(索尼電腦娛樂)並開始研發「PlayStation」專案。遊戲行業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年齡稍大點的玩家(暴露年齡預警)或許還記得當年的「主機大戰」,各大廠商都在爭奪家用機市場。這時候的遊戲產業已經趨於成熟,大家也一致認同該有個屬於電子遊戲的獨立展會。

首屆 E3 正是誕生於這樣一個如火如荼的「主機大戰」年代,

並取得了空前成功,超過 40000 人參與了那次盛會。當時已經出現了諸如《古墓麗影》和《生化危機》等經典作品。眾多廠商也紛紛加入「戰局」,微軟參加了 2000 年的 E3,為玩家帶來了 PC 遊戲和 Xbox 主機的宣講,財大氣粗的微軟從此成為了 E3 的常客。

「主機大戰」最後以世嘉失敗告終。任天堂大獲全勝,成為家用機的龍頭老大。2001 年,世嘉從 E3 主講臺上黯然離場,將更多精力放在了軟體開發上。

自此之後,遊戲行業迎來了現代遊戲的開端。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2009 年,E3 展上公佈了以全球知名搖滾樂隊「甲殼蟲(The Beatles)」為主題的遊戲《甲殼蟲 搖滾樂隊(The Beatles: Rock Band)》

華麗變身成為主流娛樂

隨著遊戲市場的蓬勃發展,索尼、微軟和任天堂成為這一行業的「三巨頭」,與此同時,他們也變身 E3 展會的主要宣講人。2005 年,得益於 4G 電視網路技術,那一屆的 E3 展會獲得空前成功,參與人數高達七萬人。加之索尼和微軟宣佈了 PS3 和 Xbox 360 主機發行的訊息,E3 的熱度更是被推到了巔峰。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玩家們也開始記住了每年登臺的常客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各路遊戲資訊媒體大量湧入會場,不少參展商表示「難以接觸到受眾目標」。因此,在 2007 到 2008 年期間,E3 重新把展會縮小規模,定位為「E3 媒體和商務峰會」,所以那兩年只有一萬人出席展會。

雖然他們達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目標人口」,但由於媒體報道變得十分稀少,那兩屆 E3 的熱度直降冰點。大家的初衷原本是想更接近目標群體,可實際效果卻背道而馳。

三足鼎立,直播為王

經過前兩年的「打臉」經歷,E3 終於正視了自身的定位。2009 年,E3 改變政策,再次迎來四萬多名與會人員。2010 年,除了「三巨頭」外,育碧、Konami 和 EA 也加入「戰局」,進一步擴大了 E3 的覆蓋面。2017 年,E3 首次向公眾開放。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要知道 E3 的票價可不便宜,2019 年玩家套票高達 249 美元,這還沒算從世界各地飛去美國的機票和住宿費(默默地看了眼自己的錢包)。隨著直播平臺的普及,大部分玩家選擇在直播平臺和社交媒體上「雲 E3」。

2017 年,Facebook 針對 E3 盛況公佈了一項資料:Facebook 的遊戲社群一直忙得不可開交,從 6 月 9 日開始,大約有 1700 萬名使用者參與 E3 話題的討論,期間一共產生了 4100 萬個帖子、點贊和評論,話題通常圍繞具體遊戲或廠商展開。比如《FIFA 18》和《星球大戰:前線 2》就成為了當年 Facebook 上的熱門話題,遊戲公司 EA 也隨之登上話題榜。

由此可見,E3 也能為廠商帶來巨大的流量,成為非常好的宣傳手段。不論是「翻車現場」還是「高光時刻」,E3 總能製造出大量熱點話題供玩家茶餘飯後津津樂道。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2018 年的 E3 彙集了不少獨立遊戲

在近幾年中,除了主流 3A 大作以外,不少獨立遊戲也在 E3 上嶄露頭角。比如《神秘傳奇(Tunic)》、《孤獨之海(Sea of Solitude)》、《派對之後》、《胡鬧廚房 2》、《茶杯頭大冒險》和《精靈與螢火(Ori and the Will of the Wisps)》等優秀獨立作品,這也側面說明 E3 的受眾群體越發的多樣性。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儘管 E3 已經是遊戲界最負盛名且歷史悠久的大型展會,但大眾這幾年似乎對 E3 產生了審美疲勞,網上也興起不少相關討論。有的人認為這是不可錯過的「肥宅快樂周」,既有釋出會可看,又有表情包可收,沒啥損失,何樂而不為?有的人則批判 E3 變得越來越多套路,而且時常「翻車」,每年畫的餅也都又大又圓 …… 至於中立剁手黨,E3 只是他們判斷自己下半年錢包去向的工具而已。

從邊緣位置到走上C位,E3是如何“鹹魚翻身”的?

Q:E3 是什麼呀?A:一個餅,孩子。一個又大又圓的餅。

總而言之,E3 早已成為一場玩家盛會,鋪天蓋地的表情包和熱點話題也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文化的一部分。不論大家怎麼吐槽廠商跳票或者畫餅,到頭來還是難逃 E3 的「魔掌」。至於它是否符合時代潮流,是否能夠順應不斷髮展的遊戲行業,這都需要留待以後慢慢觀察,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而當下,大家嗨就完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