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在教人臨陣脫逃嗎?

2022-02-02由 國學新知堂 發表于 漁業

勇於怎麼讀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舒緩)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在教人臨陣脫逃嗎?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闡明貴柔雌的思想。老子認為一切都是自然安排好的,人只能隨順自然,不要去爭什麼,也不要說什麼,這樣不會吃虧,有所作為倒會招來不利的後果。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論。主要論點是闡述貴柔的主張。剛強人膽大,對於事敢幹。柔弱人膽小,對於事不敢幹。老子認為:敢幹是死亡的道路,不敢幹是生存的道路。他的理論根據是:天道厭棄敢幹,維護不敢幹,人們是不能抗拒或逃避的。他指出天道“善勝”、“善應”、“自來”、“善謀”、“恢恢而不失”五個特點,來說明它不可抗拒,不可逃避。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在教人臨陣脫逃嗎?

02【‍個人體會】

兩軍交戰,衝到最前面的死得最快,停滯不前的卻能保住性命。這個比喻可能不恰當,但卻能說明“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意義。老子講,“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也是相同的意思。

對於與敵作戰來說,英勇殺敵者為上士,怯懦後退者當殺。我們能據此說老子是在教人臨陣逃脫嗎?經文接著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所以,老子所講的勇於不敢,決不是臨陣退逃,而是指不以爭戰的方式贏得勝利。聖人治理天下,從來就不會使用戰爭來解決爭端,所以也就談不上英勇殺敵和臨陣脫逃的問題了。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在教人臨陣脫逃嗎?

老子反對戰爭,認為它不合乎天道。聖人依天道治理天下,就不可能會有戰爭的發生。沒有戰爭也就不會有英勇和怯懦的表現了。所以,“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講得是統治者敢於發動戰爭必然要招致滅亡,勇於以不爭而贏得勝利的,就能使天下太平長久。天下得太平清靜,就意味著天下大治,兵戈不興。

老子在七十六章中也闡明瞭類似的道理,經文中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僵硬了。樹木生時植株是柔軟脆弱的,死後就乾枯堅硬。透過這些現象,老子總結了如下的規律:堅強是死亡的特性,柔弱是生命的特徵。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在教人臨陣脫逃嗎?

根據這個規律,老子做出了這樣的推論:兵強馬壯,以武力稱雄於天下者沒有不失敗的,越是堅強的棍棒,越是容易被折斷。接著老子又更進一步推論說,強大處下,而柔弱處上。所以,天道以柔弱為用,不爭為德。道守弱小,以虛無空洞的形式,居於萬物之下之後,卻能成為萬物之主。

而侯王們以武力稱雄於天下,但卻沒有見過不會失敗的。所以,爭則必敗,不爭反能王於天下。所以,“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講得還是道無為具體表現。有為有以為,無為無不為。

03【試譯】

勇於敢做則死,勇於不敢為則活。這兩者有有利,有有害,天所厭惡的,誰又能知道其中緣故?天的道理,不爭戰但卻總能取勝,不言語卻善於應答,不召喚但總能及時來到,坦坦蕩蕩卻心思縝密,善於謀劃。天就像一張廣大而無邊際的網,網眼雖稀疏,但從不失漏。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在教人臨陣脫逃嗎?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註譯》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