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上火”究竟是什麼?

2021-09-09由 科學+ 發表于 漁業

如何鑑別上火和皰疹

上火無處不在

作為一箇中國人,自小到大,上火這個詞出現頻率頗高。

口角長水泡→“昨天沒睡好,上火了”。

“上火”究竟是什麼?

口腔潰瘍→“哎,吃蝦,上火了。“

“上火”究竟是什麼?

出鼻血→“天氣乾燥,上火了。”

“上火”究竟是什麼?

上火就是一個筐,凡是口唇起皰,紅腫,便秘,口腔潰瘍,都可以往這個筐子裡裝。

“上火”究竟是什麼?

現代醫學如何解釋上火

那上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現代醫學怎麼解釋上火呢?

先把上火大概分兩大類來解釋。

一類就是吃了一些“熱性”的食物後出鼻血。

另一類是熬夜或者某些刺激性食物後口唇長皰,嗓子紅痛。

“上火”究竟是什麼?

“熱性”食物上火

傳統醫學認為出鼻血是因為內火上至鼻脈絡所致。既然流鼻血與內火有關,某些食物,導致肺熱,就容易引起出血,所以要避免積熱的食物。

那麼哪些食物是積熱的食物呢?食物的熱是個什麼東西呢?

不知道。

“上火”究竟是什麼?

現代醫學怎樣解釋這種出鼻血的現象呢?

人體鼻腔,尤其前段,有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而鼻黏膜很薄,這些毛細血管遇到乾燥氣候,或輕微刺激,都會很容易破裂出血。

“上火”究竟是什麼?

食物引起鼻出血的人,鼻腔的毛細血管對於各種抗凝血的物質或者抗血小板聚集的物質異常敏感,尤其是患有一種叫做先天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的人。

這些人一旦吃到了富含抗凝血物質的食物,就會導致鼻腔毛細血管破裂出血。

2013年,美國耳鼻喉醫學會的官方學術雜誌發表了英國皇家大學醫學院的一份研究,詳細測試了容易引起鼻出血的各種食物。清晰地解釋了食物引發鼻出血的原理。

小加君總結了報告,歸類出一下幾種容易引發鼻黏膜出血的食物:

,尤其紅酒。

辣椒

,以及辛味料。

高水楊酸食物

:巧克力,咖啡,蘋果,菠蘿。藍莓,草莓等莓類水果,橙子,某些中藥飲品,大蒜,枸杞,橄欖葉,葡萄乾,甜瓜,獼猴桃,石榴,蘑菇,西紅柿,蘿蔔,杏子,大棗,花生。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食物

:生薑,人參,銀杏葉,維生素E。

富含omega3的食物

:魚油,三文魚。

其他

:糖,奶類,某些豆子。

“上火”究竟是什麼?

“口唇皰疹”式上火

民間常說的這種“上火”,英文名叫fever blister(熱病性皰疹),

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口唇引起的

,常表現為在嘴唇長出皰瘡或口腔潰瘍。

感染有口腔單純皰疹病毒的人多數情況下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多數情況下我們不知道口腔有這種病毒感染的存在。而在某些特殊誘因下,例如生活壓力、感冒、熬夜、悲傷過度、生理期等免疫機能變化的時期,這時候病毒就啟用,開始出現口唇起泡,口咽疼痛等等症狀,看起來就是“上火”。

“上火”究竟是什麼?

這種皰疹感染通常一兩週自愈。但口腔皰疹活躍期的病毒傳染性很強。

皰疹活躍的時候口唇的病毒處於活躍期,這時候親吻了別人,很容易就傳給了被親吻的物件,所以“上火”的時候

不要親孩子

。孩子的免疫機能還沒有發育完整,一旦感染非常危險!

“上火”究竟是什麼?

特定食物導致的上火

這種在現代醫學上稱為canker sore,具體原因現在不是太確定。但關於單純性canker sore(一年3、4次,一次1-2周),研究認為

生活壓力和口腔粘膜破損是主要的原因

。另外,

酸性水果蔬菜

也是誘發因素之一,比如檸檬,橙子,菠蘿,蘋果,西紅柿,草莓,無花果等,硬的食物或者刷牙破損也是誘發因素。這種通常也是

不需要治療的,過幾天或一兩週就自愈了。

戒菸後容易口腔潰瘍?

這也跟“火”無關。英國人在2004年做了一個大型的研究,發現戒菸的人大約有40%會出現口腔潰瘍,多發在頭2周。為什麼呢?研究認為,可能的原因是:

1、戒菸後口腔黏膜上皮加速角質化;

2、菸草中某些抗細菌作用的成分沒了,突然失去保護作用;

3、戒菸後的焦慮,同時口腔唾液免疫球蛋白A降低。

“上火”究竟是什麼?

總結

所以,古人透過觀察所總結的似是而非的“火”導致的上火一說,其實多數情況下是病毒感染導致,或者食物的特殊成分導致的。瞭解一些現代醫學透過研究而確定的知識,不但可以解釋這些現象,

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預防,治療,以及如何避免傳染給身邊的人,尤其是家有幼兒的人。

“上火”究竟是什麼?

參考文獻

[1]http://www。food-info。net/uk/qa/qa-fi27。htm

[2]http://www。sbccp。org。br/arquivos/LG/2013/05/lary23893。pdf

“上火”究竟是什麼?

本文轉自“全民較真”

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圖片來源於網路

出品: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科學+”微平臺

製作:北京科技報社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編輯/陳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