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我從哪裡來續編·雲陽永思堂徐氏》(初稿)

2023-01-07由 太平書院 發表于 漁業

徐氏族譜在哪裡

雲陽永思堂《徐氏族譜》是目前為止,揚中發現的第一個徐達後裔的徐氏家譜。本文為初稿,遷徙、分佈、人物、祠堂等資訊還會補充。

《我從哪裡來續編·雲陽永思堂徐氏》(初稿)

第一節 永思堂徐氏原籍

據傳,揚中曾為徐達封地,徐達後裔在原三鄉長江村建有達興廟(今廢),姚湘《太平洲始末記·疆域志》記載:“有明崛興,真人斯起,其時海防扼要,中山(徐達)統兵於前,麻督(麻貴)鎮守於後。”但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發現徐達後裔的家譜,《永思堂徐氏族譜》填補了這一缺憾,是破天荒第一次。

《永思堂徐氏族譜》共計二十八卷,今存二十二卷。另,上海圖書館《雲陽徐氏族譜》二十八卷(析為三十二冊),徐兆順纂修,也稱永思堂,應即本譜。查目錄可知,本譜卷一為歷代譜序、凡例、家訓等,卷二為封誥、先祖遺像等,卷三有姓氏源流、祠堂記、修譜名錄等,卷四、卷五為人物傳序,卷六為世系總圖,卷七至卷二十七為世表,卷二十八為雁行錄、田契等。

《永思堂徐氏族譜》規格極高,卷一有廣東學政李承霖、江蘇學政李聯琇等撰寫的譜序(手跡)。卷二有大量封誥,更有文藝作品中經常提及但難得一見的“丹書鐵券”——本譜原題《御賜鐵券文》,明洪武三年制,正文佔原譜四頁紙之多。

第二節 永思堂徐氏遷居揚中及其繁衍分佈

永思堂徐氏以徐達六世孫徐邦卜居茅沙,徐印、徐卿居尹沙為開端,在茅沙、尹沙兩地繁衍,漸成望族,並都建有祠堂。《永思堂徐氏族譜》最近一次修譜在民國丙寅(1926),距今97年,領譜號共29字——“大司徒以鄉三物實興萬民知仁聖義中和孝友睦婣任恤禮樂射御書數”——除“大字號”存於宗祠外,其他28分有各分支宗親領譜,所載地名如細民洲、抵額外洲、太平洲等,皆屬今揚中。

細觀《永思堂徐氏族譜》,這一支徐氏雖系徐達之後,但並不是因徐達封於揚中而蕃衍於斯。而是先定居丹北,後有支派遷居揚中。至於這一支徐氏最早何時遷居揚中,已經現今在揚中發展得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第三節 永思堂徐氏輩分排序

根據卷二十八《雁行錄》,永思堂徐氏名派(以徐達為第一世,從第十三世起)如下:大、明、啟(文)、宏(元)、正(兆)、應(振)、紹(秉)、廷(某本)、玉(道)、品、金。

另據徐玉才口述,玉字以下排輩為:玉品金盛瑞,積善柏硢嘉。

永思堂徐氏行派(以徐達為第一世,從第一世起)如下:天地人,乾元亨利貞,賢良方正,仁義純嘉,中和英志昌大彌。

第四節 永思堂徐氏人物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1385),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第五節 永思堂徐氏家規家訓家風

《家訓小引》

古之有德者,莫不訓於名家。漢之馬伏波、北朝之顏光祿、宋之範魯公,其最著也。而家弦戶誦,則尤取法於晦翁朱子。蓋父兄之教不先,子孫之率不謹,此義方之訓,所宜急矣。嘗見世人無教而有愛恣其所欲,宜誡反獎,應呵翻笑,驕慢性成,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資產蕩廢,頹敗家聲。上遺祖父之羞,下累子孫之恥者有矣。故謹錄家訓以為齊家令範、教育良規範,俾後世有所觀感而興起焉。

家訓十則

修祠宇、謹祭饗、禮墳墓、嚴廟主、重繼嗣、繼書香、重名分、禁詞訟、序昭穆、序譜牒

新增廿則

法祖德、明孝道、示友恭、親同服、睦宗族、敬高年、慎交遊、和夫婦、重婚姻、端閨範、勸婦功、敬苦節、訓子孫、重本計、崇節儉、戒崇飲、戒賭博、辨喪制、明葬義、貴改過。

第六節 永思堂徐氏祠堂

永思堂徐氏在茅沙、尹沙都建有祠堂,在族譜卷三中佔據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相關文章包括《茅沙庵記》《尹沙徐氏祖塋大銀杏樹記》《茅沙祠堂記》《茅沙重建宗祠記並附地基》《安道公祭說》《祠宇小引》《原建尹沙分祠記》《重建尹沙分祠記》《建祠名氏》《重建宗祠上梁文》《宗祠落成記后土疏》《宗祠落成日祭堂兄瑞周公文》《尹沙分祠規二十八條》《祭典小引》《祭典》《安德公祭說》等,可見永思堂徐氏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