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沒事做一做“提肛運動”,久而久之或能收穫這5個好處,不妨試試

2023-01-04由 39健康網 發表于 漁業

痔瘡如何自愈提肛運動

38歲的楊先生,是一名研發工程師,每天不是坐在電腦淺顯修圖,就是在實驗室做實驗,經常加班加點,以至於三餐和作息非常不規律。

由於太忙,楊先生喜歡尋找一些碎片時間看手機。上廁所就是不錯的選擇,每天他都會在衛生間刷手機,

有時候太過入迷,一刷就是半個多月小小時

,週末雙休就更離譜了,一坐就在馬桶上個把小時不挪動。

上週末,楊先生跟幾個久未見面的好友吃飯,過於興奮,小酒喝多了,夜裡腹瀉了好幾次,後面甚至還伴有少量鮮血。

擔心是喝酒喝到胃穿孔了,楊先生趕緊到醫院檢查。結果被告知,是痔瘡導致的出血,且已經發展為Ⅲ度,需要手術治療,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可能要面臨脫肛的後果。

術後,楊先生恢復良好,在出院前,醫生提醒他,即便康復後也要常做提肛運動,這樣才能有效避免病灶反覆發作。

沒事做一做“提肛運動”,久而久之或能收穫這5個好處,不妨試試

一、常常上廁所玩手機,危害有多大?

索尼一項調查顯示,75%的智慧手機使用者沉迷於上廁所玩手機。但大部分人認為,這只是個消遣,卻不知道延長如廁過程,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坐在馬桶上,解鎖手機螢幕,刷朋友圈、看影片、玩遊戲……少則十幾分鍾,多則半小時以上,這種壞習慣,

並不會促進排便,反而會更容易導致便秘

人體活動依賴大腦中樞,排便也不例外。如果經常在廁所刷手機,大腦高度集中在螢幕上,無法分心管理排便訊號,往往會錯過大便發射訊號,從而造成便意遲緩、排便困難。

而當一個人長期便秘,就會導致越蹲越久,

從而造成肛門部位靜脈淤血,從而誘發痔瘡

此外,廁所的環境可想而知並不乾淨——坐在馬桶,身體和毒物質形成封閉空間,

時間越久,吸入的毒氣也就越多,可能還會引發身體炎症

沒事做一做“提肛運動”,久而久之或能收穫這5個好處,不妨試試

當糞便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透過直腸刺激大腦,產生排便反射。一旦接收訊號,排出大便一般只需3—5分鐘。因此,建議大便時間控制在3—5分鐘內,

若5分鐘仍沒有便意,此時應該馬上起身

二、每天堅持提肛十分鐘,或能收穫5個益處

提肛運動,顧名思義就是收縮肛門,它可適用於所有人群,經常鍛鍊,可以幫助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幫助通經活絡,促進腸道蠕動,防治痔瘡。

1、改善和預防痔瘡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疾病,

尤其是有久坐不動、長時間蹲坑、喜歡刺激飲食者,患痔瘡的可能性更高

。而提肛運動,可以透過提高約括肌力量,幫助預防和治療痔瘡、脫肛。

沒事做一做“提肛運動”,久而久之或能收穫這5個好處,不妨試試

2、保護前列腺

前列腺是男性的重要器官,但隨著年齡增長,不少男性的前列腺會開始變得鬆弛,使得前列腺增生、腫大等問題頻發,同時還有排尿異常等。

而提肛運動則可以促進靜脈血液迴流,使前列腺充血減輕,幫助緩解或預防前列腺炎。

3、預防便秘

若缺乏運動,腸道動力下降,食物殘渣容易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導致消化時間延長,容易引起便秘。

提肛運動則可以加速腸道蠕動,有效刺激腸壁感覺末梢,提高消化能力,幫助快速排便,減輕胃腸負擔。

4、提高男效能力

提肛運動還可以改善男性勃起和射精時間。提肛運動可調動盆底血液迴圈,訓練從尾骨到恥骨的盆底肌肉,強化盆底肌肉力量,提高盆底神經協調性,從而提高效能力。

5、鍛鍊盆底肌

經常提肛,可增強骨盆底肌肉群張力,加大尿道阻抗力,減少膀胱肌肉的過度反應,

對緩解尿失禁非常有幫助

沒事做一做“提肛運動”,久而久之或能收穫這5個好處,不妨試試

三、如何正確提肛?教你2種方法

提肛運動這麼多好處,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1、仰臥抬臀法(臀橋)

身體平躺時,雙腳開啟與肩同寬,利用頭和腳後跟作為支撐點,雙腿向上撐起,抬高屁股,有規律地向上提拉肛門、夾緊陰部和肛門及周圍肌肉;配合吸氣、呼氣,能更好地達到效果。20次為1組,每天2組。

2、隨時隨地的做法

這種方法沒有場合限制,只要想進行,隨時都可以開展。整體吸氣,肛門用力內吸上提緊縮3秒,感覺有憋尿的緊繃感,再呼氣放鬆3秒。每次進行肛門緊縮和放鬆各20~30下,早晚各一次。

沒事做一做“提肛運動”,久而久之或能收穫這5個好處,不妨試試

需要提醒的是,提肛運動需配合呼吸來放鬆和提緊張,鍛鍊早期應慢慢適應,不宜操之過急,對於肛門疼痛和進行肛門手術患者,不宜自行鍛鍊。

總而言之,痔瘡雖不是大病,但長期便秘也是“要命”,為了身體健康,還是放下手機,專心上廁所。

參考資料:

[1]《上廁所玩手機,危害居然這麼大?》。較高階人類。2020-07-25

[2]《寫給上廁所玩手機你:小心這些問題找上門!》。中國公眾健康網。2021-12-28

[3]《解鎖“提肛運動”,肛腸、泌尿、生殖系統都會感謝你》。生命時報。2019-12-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