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怎樣閱讀效果更好

2022-12-31由 冬哥讀書 發表于 漁業

千狗金是什麼藥材

前言

這幾年,我逐漸習慣了這樣一種閱讀方式:每個月讀幾本書,遇到感覺不錯的就寫一篇讀書筆記,分享到我的個人公眾號和其它自媒體平臺。

最近,讀了李睿秋的

《開啟心智》

一書,並經過反思,我對這種閱讀方式產生了懷疑。

我在考慮這個問題:怎樣閱讀效果會更好?

1 用“輸入-處理-輸出”模型衡量閱讀方法

評價一種閱讀方法好不好,首先要有一個評價的標準。

《開啟心智》

一書在分析人的

心智

世界時,提到了

“模型”的概念,並介紹了幾種常用的模型。

我覺得,好的閱讀方法應該符合其中的

“輸入-處理-輸出”模型:

1)閱讀時,書中的文字和圖片等會轉換為我們的大腦能接受的資訊,這就是輸入。

2)透過大腦的思考加工,我們會學到知識,或者產生自己的想法,這就是處理。

3)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或生活中,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給他人,這就是輸出。

在本書作者看來,應該保持輸入、處理和輸出這三個環節的平衡,不可偏頗,否則就會失衡,比如以下三種情況:

1)

只有輸入,缺少

處理

和輸出

。這會造成資訊的囤積,作者把這稱為松鼠模式。

2)只有輸入和輸出,缺少處理。這說明你只是在“復讀”別人的觀點,沒有自己的理解,作者把這稱為鸚鵡模式。

3)只有輸入和處理,缺少

輸出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產生不少想法,但因為沒經過整理輸出,它們只是一些思想碎片,難以構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像

“金魚只有7秒記憶”一樣,它們容易產生了又消失。作者把這稱為金魚模式。

乍一看,我的閱讀方式是符合上述模型的,但我自己能意識到,其中的處理和輸出環節都有些偏弱,三者並不平衡。

怎樣閱讀效果更好

2 用個人知識體系改進閱讀效果

現在,有一種學習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那就是透過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學到的新知識跟已有的舊知識聯絡起來。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知識體系想象成一棵樹,我們學到的基本知識都是樹上的葉子,某一領域相關的知識都在同一樹枝上。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在處理和輸出環節,透過思考提取知識點,併為自己的

“知識樹”新增枝葉。

之前,我對知識體系並沒有太清晰的認識,也沒有意識去梳理過。

沒有成型的

“知識樹”,在閱讀過程中,思考的效果就會打折扣,輸出的也只能是零星的思想片斷。因此,閱讀效果一般般也就不奇怪了。

對我來說,人生幾十年,學到的知識不能說不多,現在需要的是進行整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3 怎樣搭建個人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的搭建不能只憑想象,在大腦裡完成,而是需要藉助工具,用可視的方式去做。

《開啟心智》

一書中,有一章介紹了利用筆記搭建知識體系的方法,主要用到兩種筆記:概念筆記和主題筆記。

概念筆記用來記錄基本的知識點(概念),每個概念對應一則筆記。

比如在書中

“掌控情緒”一章,我看到這樣兩個概念:

1)

表達性寫作:就是記錄下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不需要非常富有邏輯,也不需要思考文字、修辭、遣詞造句,只要把心裡想說的話吐露出來就可以。

2)

焦慮箱:每天選擇一個時間段,安排大約

15~30分鐘來處理一切令你焦慮的問題。這個時間段就是你的“焦慮箱”。

於是,我在印象筆記裡建立了兩則概念筆記,分別用

表達性寫作

”和“

焦慮箱

”作為筆記的標題。

如果概念筆記是

“知識樹”上的一片葉子,那麼,主題筆記就是一段樹枝了。每則主題筆記可以包含多則概念筆記的內容,把相關的知識串起來。

比如,我建立了一則標題為

“情緒掌控”的主題筆記,其中包含了“

表達性寫作

”和“

焦慮箱

”兩則筆記的內容,同時也包含了其它一些跟情緒掌控相關的內容。

怎樣閱讀效果更好

寫在最後

最近一個多月,我試著把上述方法用在閱讀中,陸續生成了幾十條概念筆記和十幾條主題筆記,感覺效果不錯,並逐漸形成了習慣。

我感覺,用

“輸入-處理-輸出”模型衡量一下自己的閱讀方法,找出其中的薄弱環節,然後,透過搭建個人知識體系,養成閱讀時思考並提取知識點的習慣,可以明顯改進閱讀的效果。

我也相信,這種方法對每個人都是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