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2022-12-29由 鹿羽情感 發表于 漁業

網路線一箱是多少米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近年來,拒絕敏感性逐漸成為發展心理學較為關注的一個話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社會發展的現實原因。而且人類主要是以群居的生活方式為主,人們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都希望獲得他人或群體的認可與接受。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許多行為最根本的動機都是渴望被他人所認可和接納,歸屬感是我們最基本的動機。很顯然的是,鑑於被他人接受和包容對人們來說是重要的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被他人拒絕,甚至是被他人拒絕的威脅,都有可能對人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當今社會,兒童社會性發展日益受到關注,培養兒童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並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當代教育的目標之一,在這其中,拒絕敏感性有著重要影響。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而且對排斥的高度敏感是兒童被重要他人長期嚴重排斥後的發展結果。兒童拒絕敏感性的相關研究也隨之開始受到重視。

已有研究證明個體的拒絕敏感性與不良心理反應和社會功能有關,如

London

Downey

Bonica

Paltin

等人發現高拒絕敏感性個體具有較高的社交焦慮、抑鬱情緒、攻擊與暴力行為。

國內也有研究關注了拒絕敏感性水平的影響因素,例如,從個體因素與環境因素兩個角度出發,個體因素包括人格特質、自尊、體貌特徵,環境因素包括早期創傷經歷、依戀、教養方式、代際遺傳、同伴關係,歸納和探討上述因素對個體拒絕敏感性形成的影響。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然而,有關兒童拒絕敏感性影響心理適應的中間過程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拒絕敏感性影響兒童心理適應的過程機制,引入社交回避和情緒調節能力兩變數,探討如下問題: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社交回避和情緒調節能力在兒童拒絕敏感性和心理適應之間是否存在鏈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計劃選取研究物件為

4-7

年級學生,採取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旨在將社交回避、情緒調節能力作為中介變數來研究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也對於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的內在機制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拒絕敏感性、社交回避、情緒調節能力與心理適應的相關

本研究表明,兒童拒絕敏感性、社交回避與本文選取的心理適應指標:孤獨感、抑鬱感、社交焦慮感呈顯著的正相關關係,情緒調節能力與孤獨感、抑鬱感、社交焦慮感呈顯著負相關關係。

拒絕敏感性越高,兒童就有更大比重會顯現出社交回避的社交方式,在社交中比較被動。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拒絕敏感性越高的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相對來說會有所欠缺,面對負面情緒時比較盲目。

再有一個數據結果呈現出來的就是社交回避與情緒調節能力的負相關程度較為顯著。這是因為拒絕敏感性、社交回避、情緒調節能力以及心理適應顯著相關,所以根據中介效應分析的原理,下一步將是針對社交回避和情緒調節能力兩個變數作為中介變數進行分析。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在本研究中,變數之間的相關性說明:即使拒絕資訊含糊不清且否定性較弱,高拒絕敏感性個體仍會擔憂被他人拒絕。

很有可能在社交過程當中採取一種迴避和退縮的行為,由此引發更多的負面情緒,導致個體的心理適應不良,孤獨感、社交焦慮感、抑鬱感水平上升。

社交回避和情緒調節能力的鏈式中介效應分析

本研究把社交回避和情緒調節能力這兩個變數引入,具體探索拒絕敏感性影響兒童心理適應的過程機制,這是對以往研究重要的拓展與深化。

首先,研究結果支援了先前研究的發現,即拒絕敏感性是致使孤獨感產生的原因之一,與孤獨感有非常高的相關度。

且高拒絕敏感性是焦慮障礙的潛在機制,由社交焦慮認知行為模型可知,拒絕敏感性和社交焦慮也呈顯著正相關。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當受到外界負面或者是威脅性資訊的刺激時,個體較易產生錯誤的自我表徵,害怕被排斥或拒絕,引起對他人評價的擔心或者是恐懼,並最終導致社交焦慮的產生。

另外,高拒絕敏感性個體也能夠致使抑鬱症狀的出現。本研究的結果也顯示,拒絕敏感性越高,會引起兒童更高的孤獨感、社交焦慮感以及抑鬱感水平。

因此研究結果提示拒絕敏感性應受到廣泛關注,社會應採取降低拒絕敏感性的方法,從而提高高拒絕敏感性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先前的相關研究表明,消極間接的迴避行為一般出現在高拒絕敏感性個體身上,例如以沉默的方式避免與同伴吵架或壓制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以隱藏差異。

根據國外

Hill

等人的觀點,隨著迴避次數以及經歷的增加,孤獨感、社交焦慮感、抑鬱感水平等也會增加。本研究的分析結果也說明拒絕敏感性是透過社交回避對兒童的心理適應產生影響。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少社交中的迴避行為。

而且本研究發現情緒調節能力在拒絕敏感性對兒童心理適應的影響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高拒絕敏感性的人會在遭遇拒絕時會比低拒絕敏感性的人體驗到更強烈的痛苦情緒。

有關拒絕敏感性的行為研究表明,那些缺乏情緒自我調節能力的高拒絕敏感的個體才會對拒絕線索表現出更強的反應和相應的人際交往困難。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的孩子在壓力條件下更有可能表現出各種不合適的行為。

最後,本研究發現了社交回避和拒絕敏感性在拒絕敏感性和心理適應之間存在著鏈式中介作用。另外,情緒調節能力與社交回避是一種負相關關係。與此同時,有研究者指出兒童出現社交回避的情況時,社交和情感障礙的風險最高。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因此,兒童的拒絕敏感性越高,就越容易採取社交中出現退縮以及迴避,負面經歷會成為兒童的關注點,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個方面,致使兒童出現心理失調。雖然該鏈式中介效應為顯著,但對此解釋仍需保持謹慎,未來需要採用大樣本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的發現。

同時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們,當拒絕敏感性作為個體特質較難改變的情況下,可以透過運用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來減少其對兒童心理適應的負面影響。此外,未來研究可進一步納入個體變數來考察它們在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中的複雜作用。

對於中西方文化下比較拒絕敏感性的進一步思考

現階段,關於拒絕敏感性的研究結果大部分是從西方樣本中提煉出來的,有關探討拒絕敏感性文化差異的研究較少。

拒絕敏感性作為一種對於人際交往情境中拒絕資訊的敏感性,很大機率上會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發展模式。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具體而言,在中國兒童樣本中,拒絕敏感性的焦慮預期部分還能夠預測社交焦慮感。這些發現並不令人驚訝,因為那些自我責備和焦慮地期待被拒絕的孩子可能會將他們的感覺內在化,並且可能會從社會交往中退出來避免他們可能被拒絕的情況。

由於在中國文化中,成為群體的一部分並與群體建立聯絡是一個人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感覺與集體脫節的孩子很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

未來仍需要大量研究考察中國文化背景下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的關係,比如降低拒絕敏感性對於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是否是干預手段的關鍵。

對於拒絕敏感性的干預方案的提出

在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時,訪談的人數較少,研究中受到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只訪談了

10

名中小學生,涉及的問題也只是針對本研究的各因素,有一定的侷限性。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在今後的研究中,可以增加訪談的人數,涉及的問題也可以更全面,提高訪談的有效性。但是透過面對面的訪談,本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針對拒絕敏感性的干預方法。

同伴間關係相處得好,也會對個體的拒絕敏感性產生一些影響。比如,能夠和老師、同學保持友好關係的個體,一般來說對於拒絕威脅並不會特別敏感,他們都有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因此,透過加強和同伴間的友好關係,提高彼此間的一般信任水平,降低個體的拒絕敏感性。人際信任透過自尊這一變數,會影響個體的社交焦慮感,且拒絕敏感性在其中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情緒調節能力是否在兒童拒絕敏感性與心理適應之間起中介作用?

未來可以多多推廣一些瑜伽、唱歌等體育和音樂活動,有助於高拒絕敏感性兒童降低對於自我形象的負面評價,增強個體真實性,從而提高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