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全面建設清廉山西】從綽號中看“廉吏”于成龍

2022-12-27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漁業

于成龍是山西什麼地方的人

于成龍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生於山西永寧州 (今山西省方山縣)。因明末清初舉國皆在混戰之中,他忙於養家餬口,無暇應付科考,他的仕途開端並不順利。直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45歲的于成龍才一舉中第,被授予廣西羅城縣令,開始了他20多年不凡的仕途人生。

可以說,于成龍之所以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和他從政以後所得的幾個綽號也不無關係。

於青天

康熙六年(1667),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清初的合州轄銅梁、大足、武勝三縣,嘉陵等三江在州內匯合而過。自古以來這裡就是膏腴之地,而由於明末清初戰亂紛爭等原因,此時的合州戰後蕭條,已是十室九空,遺民百餘,州中財政收入田賦、丁銀總共才有14兩。于成龍赴任之途,所見盡是荒草叢生之地、鳩形鵠面之人。于成龍上任從廉政抓起,仁義施政,並且不顧個人的進退榮辱,上書直陳,盡瘁為民,一心為公,在合州,民眾與他魚水相依,乃至他調任後還為他立生祠永志感念。《合州志·宦績》對他寫下了很高的評價:“于成龍……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號於青天。”

於活埋

康熙八年 (1669),52歲的于成龍因功績顯著遷黃州府同知,分鎮岐亭。岐亭即如今的湖北省麻城市岐亭鎮,扼守麻城西南大門,為清初黃州府統轄八縣的軍事衙門。這裡民風強悍,盜賊猖獗,以至官府竟不敢過問。于成龍到任後盡心從事。經過一段時間的縝密調查分析,他查到了擾亂治安的“突破口”——捕役湯卷。于成龍發現此人十有八九與盜犯有牽連,是黑社會的保護傘。於是他設計宴請湯卷,藉機得到了岐亭盜犯的名冊。之後,他又扮作農夫微服私訪,在掌握了實據的情況下一舉將9名重犯逮捕歸案,併發出公告:“有能保後不為盜者,本府當場釋放。然保釋者若再犯,保結人連坐,一同治罪。”結果只有兩名重犯被保釋。其餘兇犯被依法處死——活埋在大路之側,並在墳前插一木牌,上書 “黃州府二府于成龍瘞盜處”。至此,其餘小賊無不聞風喪膽,稱于成龍為“於活埋”,紛紛斂跡逃匿。岐亭自此盜息民安。

於半鴨

于成龍並不是單憑破案的明察和決斷而平息盜風的。他提出,官員必須“清心寡慾,倡行德政,以端風俗”。為此他首先在作風上正己。一次,長子廷翼前往岐亭看他,返鄉時于成龍只給了兒子半隻鴨子供途中充飢——“不是為父吝嗇,而是閤府上下只有一隻鴨而已!”為此,于成龍得了一個“於半鴨”的綽號。

於糠粥

于成龍大力推行德政,以正民風。在岐亭上任之初,就有善風化的諸多感人事蹟。康熙十年(1671),黃州大旱,于成龍提出 “勿使一民餓死”的口號,開官倉賑濟,勸富戶解囊。他自己賣掉充當官轎的僅有的一匹騾子,售得紋銀十兩連同其俸銀,買米救濟災民,而自己卻以糠粥為食。當時有民謠傳唱道:“要學於公清廉,先吃於公糠粥。”“要得清廉分數足,難學於公吃糠粥。”從此,“於糠粥”的綽號伴隨了他後半生。在岐亭期間,于成龍第二次被舉為卓異。

於青菜

之後,于成龍被擢升為福建布政使,掌管一省人事財賦大權。康熙十九年(1680),在福建布政使的寶座上還沒坐滿半年,63歲的他又被放到了直隸巡撫的位子上。接著,于成龍又以近乎閃電的速度被提升為兩江總督。僅過了一個月,又被授予“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職銜。

于成龍總督江南(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一如既往地自奉儉樸,每天只食粗米,佐以青菜,江南人因此稱他為 “於青菜”。遇到荒年,他連粗米也捨不得吃,全家僅以屑糠雜米充飢。于成龍治理江南三年,官吏望風改操,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1684年春,客死於他鄉任上的于成龍,遺產僅鹽米數鬥,故衣破靴若干,再別無他物。作為封疆大吏如此者,確是前無古人,官場鮮有,人間罕見。

伴隨於成龍仕途的這些綽號,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為官為政者的深深思考。

原標題:《【全面建設清廉山西】從綽號中看“廉吏”于成龍》